APP下载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分析

2023-07-19周邵冲黄永东顾帅婷

系统医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肺段癌变肺叶

周邵冲,黄永东,顾帅婷

启东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苏启东 226200

肺癌属于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病变,如果在发病的早期阶段能够及时进行诊断并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目前,针对早期肺癌主要是采用根治手术干预,将肿瘤病灶以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切除,进而达到消除癌变细胞的作用。尤其是采用胸腔镜作为辅助手段,能够有效降低手术产生的创伤,加快术后康复速度[2]。但传统根治术中需要对整个病变的肺叶予以处理,其肺功能将会丧失,对患者预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3]。而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肺段切除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病灶及正常组织进行切除,能够保留部分正常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肺功能水平,患者预后水平更高[4]。因此,本文选取2019 年1月—2022 年9 月启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7 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7 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4 例,男18 例,女26 例;年龄55~85 岁,平均(70.35±15.52)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7~22 kg/m2,平均(19.54±2.41)kg/m2。对照组43例,男18 例,女25 例;年龄55~85 岁,平均(70.42±15.57)岁;BMI 17~22 kg/m2,平均(19.42±2.37)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同意,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90 岁;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癌;完成各项随访;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协议。

排除标准:手术不耐受者;接受其他方式治疗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癌变细胞出现扩散或转移者。

1.3 方法

在麻醉后予以气道插管,健侧正常通气,患侧予以阻塞。经三孔式操作置入胸腔镜,腔镜显示器,镜头STORZ。于腋前线第7 肋位置行主操作孔,腋后线第8 肋位置行辅助操作孔,主腋中线第7肋位置行观察孔。对照组患者予以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通过CT 设备确定癌变病灶位置,将肺叶静脉、动脉分别予以游离处理,使用电动腔镜直线型切割吻合器ETH212 V001 切断。然后切断支气管及动脉,对肺门及淋巴等组织予以清扫处理,最后对创口予以止血处理,置入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经CT 设备确定位置后,在肺段动脉位置予以夹闭,将肺膨胀缓慢部分予以切除,再将动脉结扎处理,分离肺段支气管,并然后切除病灶位置肺段。对肺门及淋巴等组织予以清扫。最后进行止血、置管等操作。术后所有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10 mL(国药准字S20190045;规格:10 mL∶100 mg)予以静脉注射。

1.4 观察指标

1.4.1 对比两组肺功能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个月时,经心肺功能检测仪测量患者呼气量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肺活量(vital capacity,FVC)、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 MVV)等数据。

1.4.2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 记录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

1.4.3 对比两组应激反应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皮质醇(cortisol, Cor)、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 AngⅠ)。

1.4.4 对比两组生命质量 分别在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经EORTC 给出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 30, QOL-C30)进行测试,共计5 项,每项0~100 分,分数和生命质量呈正相关。

1.4.5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 包括肺部感染、出血、肺漏气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的PEF、FVC、MVV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3)t/P术前组间值t/P术后组间值时间术前术后术前术后PEF(%)47.12±4.58 40.78±2.47 47.07±4.51 37.64±3.56 0.051/0.959 4.789/<0.001 FVC(L)1.67±0.32 1.34±0.21 1.65±0.28 1.12±0.25 0.310/0.757 4.448/<0.001 MVV(L/min)72.47±7.56 60.41±3.47 72.65±7.51 57.58±4.82 0.111/0.911 3.148/0.002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3)t 值P 值出血量(mL)144.45±21.24 174.61±28.65 5.586<0.001引流量(mL)457.45±57.65 514.41±75.12 3.973<0.001住院时间(d)6.54±1.45 8.52±1.85 5.563<0.001

2.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的E、AngⅠ、Cor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3)t/P术前组间值t/P术后组间值时间术前术后术前术后E(ng/mL)0.14±0.03 0.22±0.07 0.15±0.04 0.38±0.09 1.321/0.190 9.268/0.000 AngⅠ(ng/L)25.34±4.28 112.14±10.23 25.41±4.61 128.41±19.81 0.073/0.941 4.829/0.000 Cor(ng/mL)101.45±12.47 171.17±14.82 101.38±12.51 184.24±19.62 0.026/0.979 3.511/0.000

2.4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

观察组术后的生命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3)t/P术前组间值t/P术后组间值时间术前术后术前术后身体功能68.54±7.62 57.71±4.12 68.82±7.58 54.81±7.52 0.171/0.864 2.237/0.027角色功能65.75±9.64 59.42±4.28 65.67±9.58 57.02±6.41 0.038/0.969 2.058/0.044情绪功能63.72±10.63 57.65±4.68 63.58±10.58 53.21±7.62 0.061/0.951 3.283/0.001认知功能67.87±8.47 60.45±3.47 67.58±8.58 57.52±4.82 0.158/0.874 3.259/0.001社会功能66.91±8.51 62.47±5.47 66.89±8.47 58.62±6.58 0.011/0.991 2.970/0.003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肺癌起源于肺支气管黏膜及腺体的上皮细胞,在男性人群中,肺癌致死率位居第一,在女性中位居第二[5]。导致发病的因素相对复杂,例如吸烟、环境污染、遗传等都是造成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6]。在发病早期会出现咳嗽等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这种情况很难引起患者注意,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肺癌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尤其在肺癌的早期阶段,癌变组织较小,可以通过根治手术进行切除,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7-8]。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的应用逐渐完善,通过胸腔镜进行辅助操作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创口大小,降低患者术后需要恢复的时间[9]。而针对肺癌进行根治时,一般会选择肺段切除术以及肺叶切除术,其中肺叶切除术是将癌变病灶所在的肺叶进行彻底切除处理,能够更好地消除癌变细胞,但是患者在康复后肺功能会受到负面影响,生命质量严重受损,而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10-12]。而肺段切除术是对癌变组织及部分周围正常组织予以切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留部分肺叶组织,在术后能够恢复部分肺功能[13-14]。本研究结果:肺观察组术后的PEF、FVC、MVV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肺段切除术对患者肺部产生的创伤更小,在手术时出血量更少,有效降低患者引流量,并在术后能够尽快恢复,其住院时间更短[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出血量、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6.54±1.45)d 短于对照组的(8.52±1.85)d(P<0.05)。钱海荣等[16]在针对8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进行研究时发现,选择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为(7.20±1.54)d,短于肺叶切除术患者的(8.73±2.15)d(P<0.05),数据与本文研究一致。同时,通过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时,患者切除的肺叶组织更少,对患者身体产生的刺激性更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明显比肺叶切除术患者更低[1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应激反应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予以肺段切除术的患者能够保留部分肺功能,对呼吸功能影响更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生活[18]。而肺叶切除术患者患侧肺功能基本丧失,术后生活将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命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更低(P<0.05),说明肺段切除术在实际治疗中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应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肺功能,减少应激反应,提高生命质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猜你喜欢

肺段癌变肺叶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帕瑞昔布钠用于肺叶切除术病人超前镇痛的效果
两孔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三孔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