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解决农民主观贫困问题的路径研究

2023-07-19李俊磐孙晓书

辽宁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乡村振兴农民

李俊磐 孙晓书

〔内容提要〕在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的伟大历史任务之后,我国进入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阶段中,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了更为关键的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中,农民的主观贫困问题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以农民的主观贫困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创新性地将心理资本引入了生计资本的分析框架,使用probit模型对农民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物质资本均对缓解农民的主观贫困问题存在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观贫困;农民;心理资本

一、研究背景

通过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中国于2020年实现了全面脱贫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然而全面脱贫任务的完成并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确保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实现全面脱贫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是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更加坚定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地区作为关键地区进行关注。

在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尤为重要,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脱贫,不仅需要农民实现客观物质条件上的脱离贫困,更需要他们从内心认可脱贫的成果,真正地认可政策的成效。但是过去已经完成的脱贫工作仅仅指客观层面上的脱离贫困,并不能代表其在主观上也认可自身已经脱离贫困。若农民并不认可脱贫的成果,则未来乡村振兴的工作将难以开展。相较于客观贫困,主观贫困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心理状态,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评价,最终落脚于提升人民的主观获得感。而农民主观获得感的提升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因此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将关注点转移到人民的主观获得感之上对于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主观贫困应当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能够反映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和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重点关注农民的主观贫困问题,探究能够提升其主观满意度的途径,以实现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目的,防止其再度返贫,最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意见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主观贫困的内涵

关于主观贫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Cantril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他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自身幸福程度以及生活满意度的评价。随后,Scitovsky在此基础上也认为,对于贫困的衡量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个体对于福利状况的满意程度。Koczan将主观贫困也纳入到贫困的概念中,认为主观贫困是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状况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收入、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与传统的客观贫困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主观贫困不再关注效率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是否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如果个体存在强烈的不满足感,那么这种主观贫困的问题就会产生。即使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却仍然与人们的实际欲望不匹配时,就会产生这种强烈的不满足感,进而导致主观贫困的认知。因此可以认为,主观贫困是个体对于自身贫困状态的主观判断,是客观上并不贫困的人在主观上认定自己处于贫困状态的情形。

(二)主观贫困的度量

目前关于主观贫困线的衡量方法并不统一。在这一概念起源的早期,许多欧洲国家通过调查个体主观上认定的维持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来确定主观贫困线。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将家庭规模、工作人数等因素也纳入到衡量标准中,将主观最小消费也视为主观贫困的一个重要的衡量维度。进而,主观贫困不再只关注收入问题,也同时关注支出问题。当个体认为家庭的收入与支出不能相抵时,我们将认为其正处于主观贫困之中。另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直接询问的方法来确定是否出现了主观贫困的问题,直接将贫富程度划分为十个阶段询问受访者认为自己正处于哪一层。

(三)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在贫困的影响因素方面,已经发现家庭禀赋如家庭规模、耕地数量、人力资本状况,社会经济因素如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扶贫政策的实施程度、社会保障条件等因素均会对客观贫困造成重要的影响。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主观贫困与客观贫困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后,也逐渐研究关注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通过对主观贫困的发展及演进进行分析,发现除客观经济状况的改进外,教育及医疗,居住条件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均对主观贫困水平存在重要影响。其中,地理位置、婚姻状态、医保情况、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将会对主观贫困造成明显的负向影响。而在不同群体之间,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距。比如,老年人群体往往有更高的脆弱性,更容易陷入主观贫困的问题,其中健康水平以及子女能够提供的医疗支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新型农村养老政策的实施确实明显地缓解了农村老年人群体主观贫困问题的发生。另外,流动人口群体也更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因此农民工群体尤其是女性农民工更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其中社会融入感以及社会关系成为了重要的影响机制。

综上所述,容易发现目前关于主观贫困的研究仍并不充分,对于主观贫困的定义以及衡量方法均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也较少地关注到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问题,更是鲜有研究重点关注到如何缓解农村人口主观贫困的问题。因此本文聚焦于主观贫困问题,以农村居民为研究主体,主要对造成农民主观贫困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为未来“三农”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数据覆盖了中国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问卷涉及了居民的基本状况、认知能力、生活方式、社会态度以及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我们筛选出样本中的农村人口进行研究,共获得有效数据6767个。

(二)变量设定

在对主观贫困的测量上,采用直接询问的方法。使用问卷中“综合看来,在目前这个社会上,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这一问题以测量主观贫困程度。并将回答“处于下层”的受访者定义为存在主观贫困问题。

在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方面,我们借鉴生计资本的测量框架,从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个人基本特征五个方面考虑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最终共选取出17个变量。其中,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心理资本这一变量。因为主观贫困是个体对于自身的一种主观性的认知,而心理资本是一种内生性的影响因素,其对于个体的主观心理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在进行心理资本的变量选取时,选择知足、乐观、自信、希望以及缺乏韧性5个变量衡量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变量使用教育、健康水平及工作时间三个变量来衡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使用社交的频繁程度以及聚会的频繁程度两个指标来度量。在物质资本变量的选择上,使用收入水平、房屋资产、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四个指标。最后,将性别、婚姻状况以及子女数量三个指标作为个人基本特征变量纳入到模型中。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

在实际的实证检验过程中,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以及异方差的问题,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检验。按照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以及个人基本特征的顺序依次将各个变量纳入到方程中。当新引入的变量存在显著影响时则保留变量,若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则剔除该变量。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将能够确保最终保留的所有变量均对主观贫困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结果,最终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未被剔除的变量共计10个,且除个人基本特征外,均对主观贫困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心理资本的5个变量中仅有信念与缺乏韧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希望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知足与乐观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三者的系数均为负数,分别为-0.0789,-0.1202与-0.1138。这证明知足、乐观与希望的水平越高,则个体越不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心理资本与主观贫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向相关关系,心理资本的水平越高,则农民越不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民在面对问题时更容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更容易相信事情总能够得到解决,不容易出现悲观消极的态度,从而不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在人力资本中,工作时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教育与健康水平分别通过了5%与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教育的系数为-0.0491,意味着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民主观贫困问题发生的概率逐渐下降。而健康水平的系数为-0.2222,意味着随着农民健康程度的提升,其发生主观贫困问题的概率也不断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当农民的健康状况较好时,其将会对生活存在更好的预期,不必担心因病致贫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发生主观贫困问题的概率。进而我们可以认为,人力资本与农民的主观贫困问题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则越不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社会资本的两个变量中,聚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社交通过了5%的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0.08104。这意味着社会资本与农民的主观贫困之间也存在着负向的相关关系,社会资本水平的提升将能够降低农民主观贫困问题发生的概率。在物质资本中,房屋资产与养老保险两个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收入水平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医疗保险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且收入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1273,医疗保险的影响系数为-0.3244。意味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存在医疗保险的保障将能够显著地缓解农民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升与医疗保险的保障将能够让农民在主观上认为自己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从而减少了对生活的担忧,进而不容易陷入主观贫困。在个人的基本特征中,子女数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性别与婚姻状况分别在1%与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其中性别的影响系数为0.2802,这意味着与男性相比,女性将更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更容易思虑过重,更容易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担忧,进而将未来也纳入对目前生活的考量,因此更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婚姻状况对主观贫困的影响系数为-0.2102,这意味着单独生活的人相比于与伴侣共同生活的人更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与伴侣共同生活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同时包括物质压力与精神压力,从而使得农民能够主观上相信生活状况并不算太差,因此不容易产生主观贫困的问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农民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主观贫困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本文创新性地在生计资本的分析框架中引入了心理资本这一因素,并发现心理资本能够缓解主观贫困问题的发生。具体表现为,个体的知足、乐观以及希望的水平越高,则越不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第二,人力资本能够缓解主观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健康水平越高,则越不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第三,社会资本能够缓解主观贫困的问题。农民与亲戚朋友的往来越密切,则越容易从社交中获得支持,则越不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第四,物质资本能够缓解主观贫困问题。其中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获得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够显著地降低农民发生主观贫困问题的概率。第五,个体的基本特质如性别与婚姻状况对于主观贫困问题存在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高的概率出现主观贫困的问题,以及不存在婚姻关系的人比存在婚姻关系的人更容易发生主观贫困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第一,为了缓解农民的主观贫困问题,我们应当更积极地关注农民的心理状况。心理资本水平能够极大地减少主观贫困问题发生的概率,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培育农民的心理资本。提升心理资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应当在农村地区的学校中加设心理辅导课程,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其次,可以在农村地区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并且以村委会为主办方,定期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以实现提升农民心理资本的目的。

第二,要努力建设更加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农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医疗保险对于改善其主观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缓解农民的主觀贫困问题,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全覆盖,定期为农民安排健康体检,妥善地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报销难的问题。解决好农民在健康问题上的后顾之忧,防止农民由于担心因病返贫而陷入主观贫困的问题中。

第三,对于农村的女性以及单身群体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考虑到女性以及单身群体在心理层面上往往表现得更为脆弱,我们应当增加对其的关注程度,比如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设置专门的机构为其解决心理问题等,以期能够有效地减少其陷入主观贫困的概率。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乡村振兴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