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旅行的意义
2023-07-19
主编推荐:
从慢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一日千里的高铁和飞机;从跟随旅行团按照紧凑的行程打卡,到更为随性从容的自主安排;从扎堆热门景区,到一步步将出行轨迹分散开来,发现一座座低调的宝藏小城……不知不觉间,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波波旅行新风潮悄然兴起。本刊特别策划专题报道,通过对各类新兴旅游方式的呈现和剖析,一起去发现旅行的意义。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四百多年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这样的“出游日记”。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旅行追求:去迷人的远方,或在万里遐征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在访古寻踪的过程中抚今追昔;或者什么都不做,单是寄情山水,登高溯溪,便足以让人忘却俗务,生出“喜态”。
旅游的流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兴起的。
最开始,人们的旅行观念比较模糊,旅游还是奢侈品。新华社的一篇回顾报道提到,那时候要挤绿皮火车、自带干粮,住个招待所、小旅馆都需要介绍信。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趁着出差的机会,公干完之后顺便玩一下。
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则为旅游走向大众化提供了宝贵契机。一方面,春节、“五一”“十一”等长假提供了足够的闲暇时间,使人们有机会和亲友一起,一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跡;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越来越高,有能力负担远途旅程的费用了。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这个国家将进入“有闲社会”。而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突破1000美元,与彼时国内旅游出现“井喷”的时段几乎重合。
随着我国交通条件越来越便捷,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出行半径也经历了从省内到国内再到国外的不断扩展。只是,虽然旅行的脚步在不断向外拓展,大家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仍充满新鲜感,有时便难免出现“急”的情绪、“晒”的成分。
这几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们对于物质层面的狂热正在冷却,旅行变成了一种更加松弛的生活方式。有人千里迢迢跑到山西的小村里,只为一睹永乐宫那精美绝伦的壁画细节;还有人开启了“躺平式”旅行模式,不作攻略,不着急赶路,背上简单的行囊即可随时出发……
几十年的旅行风潮流变,折射着时代变迁的纹理,也是千万个家庭旅游史的缩影。
新玩法、新生机
“逆向旅行”悄然成风,“慢”下来成为游客的新追求,黑龙江鹤岗、海南文昌等非传统旅游城市迎来旅游订单的显著增长,全国各地文旅局长竞相“卷”出圈……初看这一波波旅行新风潮,很容易让人产生理不清头绪的感觉。而如果尝试从游客需求、从业者观念以及城市发展思路的角度“对号入座”地思考,很多疑问便都迎刃而解了。
首先,游客变了,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观光者,其作为“人”的多维需求被凸显出来。在苍山雪、洱海月的陪伴下慢慢品尝一碗小锅米线,随着风铃的轻响,静静地读一下午书——前段时间,展现治愈系生活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大火,正是因为它击中了太多都市“打工人”放松解压的渴望。“去大理”早已超越抵达本身,而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人们不再需要挤早高峰的地铁,在一个个项目间忙到“头秃”。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无所事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读懂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很多人执著于“N刷一城”的原因。
这几年,旅行越来越不是一种单向输出,而是基于线上线下、游客与目的地间的深入互动,这本质上是游客的自我意识在发挥主动作用。有人曾这样推介自己的“旅游经”:“抵达一座新的城市,我们首先会在当地博物馆寻找感兴趣的地方,然后规划游玩路线;再去农贸市场逛一逛,听听最地道的方言,看看他们的饮食偏好,采购最实惠的当地特产;晚上基本都会去当地的市民广场,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结交全国各地的好朋友。”
从这番描述中可以看出,旅行的内涵已被大大扩展,除了传统的参观需求之外,它还寄托着人们对异地文化的好奇、与当地“附近”联结的需求、小众兴趣的探索,以及社交和仪式感的需要等。
与游客“所求更多”相对应的是旅游从业者发展思路的“打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从业者拥入,产生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事物、新玩法,旅游这一传统行业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几年前,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景德镇这个古老瓷都会成为无数青年的周末治愈地。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讨论着“捏泥巴”带来的心灵感悟,分享着在那里淘来的杯盏摆件。而这一新气象,与年轻“景漂”们的用心创造不无关系。他们在这里搭建出充满个性的艺术空间,将咖啡、戏剧等年轻的生活方式融入这座小城,并通过创意市集、特色小店吸引无数游客停留驻足。
游客需求在改变,从业者观念在更新,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也在被不断拓宽。在这股旅游新风潮中,一些“非著名旅游”城市的出圈之路值得深思。 因为申遗成功被更多看到的泉州古城、电视剧《狂飙》的取景地江门……人们选择前往一座城市,不再只是因为那里有多少5A级景区,有什么文人骚客、诗词歌赋记录过的地方,而可能只是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亮点”。这也意味着,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只要用心挖掘,每个序列的城市都有突围机会,都大有可为。
文旅业的新征程
未来的旅游业,“文化含量”必然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谈到文化之旅,更多是看看名胜古迹,听听背后的历史故事,很多都浅尝辄止,以至于很多人参观后总有些“不够解渴”“只是看了个热闹”的遗憾。未来,文旅业将更加注重“泛文化”概念,针对一个文化亮点深入挖掘下去的地方,会有更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多维度的,既可以是探索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是在顺德层出不穷的美味中大快朵颐,也可以是跟随人文学者的脚步,复刻徐霞客、李白等先贤的壮游路线,开启一次激荡澎湃的游学之旅……
有独特文化的地方,就不会单调乏味,营造出自身的人文气场和氛围感,才能让人心驰神往。从这个角度来说,湖州以茶文化为文旅发展支点的做法,就颇具启发意义。如果只宣传有多么悠久的茶文化,难免让人感到空洞。可是建设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复现宋朝点茶功夫等做法,游客就能在那里感受到沉浸式的茶文化体验。“江南景,一半烟雨,一半茶色。”如此自在有趣的旅行体验,谁会不爱呢?
单纯的景区旅游日渐式微,高品质休闲度假游大有可为。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就指出,从全球来看,美国整个旅游产业里休闲度假旅游占58%,而目前中国的休闲度假实际上刚刚开始。这就意味着,各地不能再仅仅盯着门票经济这个单一收入来源,而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断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更多树立起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才是旅游业实现长红的关键。
(摘自《时代邮刊》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