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2023-07-18程玉涓马晓玲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医学生对策

程玉涓 马晓玲

摘  要:研究医学生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性,有利于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人生观,有利于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医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出热爱祖国、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爱岗敬业的新时代医学新青年。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传播。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医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077-04

一、研究背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筑牢”到“铸牢”的转变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来的[2]。从“筑牢”到“铸牢”,虽一字之差,但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逐步思考、不断深化与日益完善。“筑牢”指将房屋建筑类修盖牢固,其“筑”是指建造,修盖。“铸牢”是指将金属类修铸牢固,“铸”字是指将金属类物质熔化后倒入一个模具里面制成器具,后世用“铸”喻为培育、造就等。就字的含义来说,“铸牢”比“筑牢”更加牢固和坚硬,更加有力量,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表示,各族群众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有利于各民族团结一致,有利于思想统一共同铸就精神家园,有利于培养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是以“五个认同”为基础,不断地进行深化,使各民族人民共同筑造精神家园;共同创造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共同发力,凝聚中国力量;在实现各族人民群众梦想的基础之上,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进而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达到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3]。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积极培养”到“铸牢”的过程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共同体意識;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4],实现从“积极培养”到“铸牢”的转变,使得共同体意识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就“铸牢”本身而言,它既反映出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背景,也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建设的现实需求,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应然的历史结果,可见这并不是一个临时性的、突发性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根据所查阅的资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提出。这一理念的提出经历了“牢固树立培养”“筑牢”“铸牢”等几个阶段。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筑牢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上的讲话中表示:“中国青年在新时代要做到有志气、骨气与底气;要树立远大理想,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做到自强不息,要将自己的青春奋斗与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不负光阴,不负党,不负人民的期望!”[5]培养中国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发展前进路上的动力之源。在一些西方舆论与不良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背离了学医的初衷和使命。在医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追求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精神

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天使,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因此,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势在必行。随着医疗行业的市场变化,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部分医疗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医德规范,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影响医院的社会声誉,并且也对其他医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医德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医生需要终身守护的高尚品德。这要求医学生在高校学习与医院实习期间,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与患者之间建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生死共担的共同体。因此,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始终坚守医德的底线,对医学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有必要。

(三)有利于铸牢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源于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又与新时代相适应。同时,它兼具科学性与先进性,在指导民族工作上发挥着重大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尤其是在疫情反复的这几年,他们肩负着抗击新冠病毒,保护人民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使命。培育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更好地提高其个人修养,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精神融于其骨血深处,不断突破过往“狭隘片面”困局,将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相统一。有利于医学生毕业之后,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保持自己救死扶伤的初衷,有利于发扬无私奉献的传统,成为传播共同体意识的火炬手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四)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规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成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坚实力量。他们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发展与传播起着很大的影响。学校可以引导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增加信任,在互助互信中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与理解,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的有效传播。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是影响医生与病人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医学生在学校能培育出扎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么其无论是在实习还是以后工作岗位中都能够“内化于形”,在自身岗位上能耐心细致地对待患者,帮他们减轻疾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用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加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层面的传播,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团结友好。

(五)有利于强化医学生“五个认同”教育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与关键要素,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强化“五个认同”教育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更好地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医学生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只有医学生从内心真正明白各族人民都是中国的一分子,都是大家庭里的一员,才能在实习以及未来职业岗位上平等地服务各个民族的患者,做到真正的“医者仁心,一视同仁”。如此有利于医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对医学生民族情怀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接纳包容。增强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三、具体对策

(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

课堂是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场所,如果教材有未完善的地方,会给教师传授知识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各大高校虽然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学中,但是时间太短、相关教材还未完善,不利于思政教师系统编写教案,导致学生吸收这方面的知识效率低。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建议:第一,教育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教材编写,同时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内容。第二,要完善思政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老师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课程进度的指导性文件。如果教学大纲不完善,就会使思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不科学、不合理,就会降低教学效果。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学生强化“五个认同”,树立“四个自信”,才能更好地巩固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拓宽教学途径。虽然思政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但是传播的途径不只有这一条,不仅可以融入思政课堂,还可以单设一门课程,这样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注重思政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政府部门应该注重提升思政教师相关知识水平,聘请专家给思政教师培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解读者、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者。只有思政教师先接受和消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和含义,并重视课程建设,将其落实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建立教学评价制度,从知识教育、价值引导、能力培养三个维度来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确保教师在传道授业之前已经吸收内化这部分知识。

(三)医学院校提高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拥有成熟的教育机制和专业的教学水平,凝聚了师资队伍、课程设计等资源,有强大的知识传播及育人功能。将其与校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化活动形式去熏陶学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积极鼓励医学生走出实验室,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培养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第一,立足于医学院校的学科与专业特点,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共同体意识传播和民族精神发扬。例如:每年3·17是中国国医节,学校呼吁医学生参与这类节日,让医学生不仅了解西方医学的科技,也感受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校园文化是一项软工程,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熏陶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利用学习和生活氛围熏陶无形中培养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医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国精神,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二,定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演讲比赛、讲座、座谈会等,在学习中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三,发挥大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大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不仅体现在校园活动中,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相互影响很大,班干部应当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进而带动其他学生更好地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医学院校可以从利益驱动维度出发结合新媒体工具,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相关联,发挥新媒体宣传工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巩固共同体思想舆论阵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资源,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详细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时代意义等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表达形式上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达到快速传播与培养共同体意识的目的。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平台成为高校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倾听学生的意见,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困难。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举办活动,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培养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五)医院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医院联合共育的模式,可以使医学生在原有的学校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深化学习效果。学校应加强校医联合,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可以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继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強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院方要做好相关配合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离校不停学,并定期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讲座,贯彻长效学习机制,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力。

医院和学校联合模式可以共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学校和医院不仅要重视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医德的培养。学校铸牢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不止一条,可以将其融入思政课堂,也可以将其融入医学伦理学、医学科研伦理等伦理学专题,也可以单设主题课程,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医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去医德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明白医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清楚自身担负的责任。

四、总结

在新时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民族工作的纲领。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也要紧跟步伐,把握时代主线,注重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时代赋予了医学院校培养“德医双全”的全科医学生的责任,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培育全科医学生过程中,把医学知识、技术与医学人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出德医双全的全科医学人才。铸牢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医学生素质之基。只有增强医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苏德,张良.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7):72-82.

[2] 王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述评[J]. 新疆社科论坛,2021(04):34-38.

[3] 李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青岛:山东农业大学,2021.

[4] 王苗苗. 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9.

[5] 周晓东. “微时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典型问题、影响因素与培养路径[J]. 江海学刊,2021(06):221-226.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医学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