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3-07-18杜超姜爱良周玲玉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杜超 姜爱良 周玲玉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孕育时代新人最生动的教材,如何将其有效融入高校研究生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思政工作亟待探索的课题。当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形式缺乏开拓创新、师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和联动机制亟待畅通等问题。大思政能够从广度与深度的角度有效地转变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内容,有机地将思政教育渗入到高校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因此文章将对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路径进行研究,探究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思政视域;红色文化资源;高校研究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025-04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孕育时代新人最生动的教材。新形势下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当前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1]。在大思政视域下,应善于运用大思政,紧密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将“活教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中,涵养新时代青年,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鉴古知今、彰往察来的育人作用,将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新风尚”。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育人价值

(一)丰富高校研究生思政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相同,并且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真实的思政教育素材,红色文化以其强烈的感染力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将其渗透到高校思政教学的每一阶段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对红色文化的接纳与传承,为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隐形壁垒[2]。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的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政教学中,有助于不断深挖红色文化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内涵深、数量多的育人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全过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萌芽于近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壮大,在改革开放时期愈发繁荣,凝结着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3]。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革命历史,底蕴深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载体。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中有利于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激励学生主动向革命先烈学习、向英勇榜样学习、向时代标兵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增强高校研究生育人实效

红色文化资源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时代精神的源泉。在高校研究生工作中充分融入红色资源文化,积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特点,感知迎合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话语体系,改变传统育人模式,延展育人思路;善于发现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将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紧密结合,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丰富育人方式方法,拓展育人深度、广度,逐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進而为打造一批可供学习参考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继承红色传统,打造特色育人模式,增强育人实效,为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工作缺乏顶层设计

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工作中欠缺经验,尚处于在探索中实践的初步阶段,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重视程度亟待加强,缺乏专门的协调领导机构,未能建立强力有效可及时解决体制障碍和问题的工作机制。二是制度建设不足,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没有形成定期、定量、定目标的学习计划,没有将红色文化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结合[4]。相关工作无法全方位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系统性、综合性落实动力匮乏。三是缺乏明确的高校研究生管理目标,在开展党史教育管理时也就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无法基于目标来设定教育管理方案[5]。尚未厘清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主体、受体与载体,缺乏明确的高校研究生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目标,进一步导致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效力不佳。

(二)形式缺乏开拓创新

目前高校研究生工作“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形式缺乏创新,难以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与优势,无法调动高校研究生学思践悟的行动与热情。其一,高校局限于教材、以往经验开展交流、专题研究等常规活动,拘泥于往年形式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等较为单一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习、认知党的伟大精神等先进红色文化,但深度不够,未能帮助学生明晰发展目标,助力其将自身专业与自我成长紧密结合。其二,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的方式被新时代青年所热衷,因此,“互联网+教育”平台势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然,当前高校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自由、平等、便捷、分享、开放的特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模式亟待转型和升级,如何守好守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值得深思。其三,目前教学方式仍采取在“教师教,学生听”的方式,更重视教了多少,忽略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且,机械性、程式化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让学生难以在课堂中感同身受,难以真正了解、认同红色文化。

(三)师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

新时代,大众文化不断发展,新媒体、互联网日趋兴盛,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审美感受与体验[6]。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这些多姿多彩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因此,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育人工作的重要性需尤为凸显。目前大部分高校组成了由专职思政教师为主,辅导员、行政人员、外聘教师为辅的思政工作队伍,但因专业化能力不足,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部分教师思想武装不牢。“打铁还需自身硬”,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红色精神涵养品格不够,思政教师无法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部分老师未能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没有将时事案例融入课本内容,导致学生接受当前时政热点较为缓慢,在理解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上有所滞后。其三,未充分挖掘身边榜样力量,对优秀青年学子典型事迹提炼不够充分,未能凝聚带有时代性的优秀经验做法。在引导青年引领青年,激发红色文化精神传播的引力磁场方面亟待加强。

(四)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如何开发、利用好高校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把厚重的党史转化为感染青年、引领青年的精神力量,是高校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工作的核心课题。当前高校主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史的梳理或材料佐证,大部分仅是停留于历史知识层面,没有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物质意象和精神意蕴,进而无法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风貌乃至政治品格产生积极影响。另外,现有的各类红色文化纪念设施的展陈大部分停留于“一栋房子+一些书籍+一些活动掠影”的形式,参观主体物、文化设施布局、教育形式等等相較都趋于单一化,这种浅显的开发程度难以满足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工作的发展需要。宣传媒介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对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见人、见史、见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和深层内涵挖掘远远不够,未能依据其特点打造宣传热点,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在学生群体中真正“红”起来。

(五)联动机制亟待畅通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工作缺乏联动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当前研究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为各高校思政课上的理论学习,对接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单位开展沉浸式、体验式、融入式教学较少。其二,高校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但校校联动、校社校地联动力度不足,党团支部在其中发挥效力不足,交流与沟通的缺乏也导致整体规划不合理性凸显。其三,高校未能充分借力,用活用好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等专业力量,导致尚未联动孵化出成型的、可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的共建平台。

三、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实践路径

崖州湾科技城肩扛深海科研和南繁种业两大国家战略,为推动持续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入驻13所高校研究院。本文将以已入驻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以下简称“南农大三亚研究院”)工作开展为例,探索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实践路径作为参考。

(一)提升高度,优化顶层设计

三亚崖州区是历史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当地政府在发展中极其重视红色文化融入当地教育工作,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等制度方针等。南农大三亚研究院遵循属地管理相关原则,积极理清思路,致力紧抓落实,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将红色文化内容深度融合至研究生日常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中。设定评价考核反馈机制,不断调整方案,提升站位,夯实基础,进一步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效结合,形成常态化的党史教育管理模式。

(二)紧抓热度,创新活动形式

在大思政视域下的新时代背景下,南农大三亚研究院始终以学生为本,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抓时事政治热点,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结合建党百年、建团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活动形式。一是让红色教育“融”起来,举办红歌合唱比赛、党史知识竞赛、重走长征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二是让红色教育“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原创话剧《党旗飘扬》《红船》,将其作为思政课程实践教育环节,让历史中的人物、书本中的理论“活”起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引导师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三是让红色教育“特”起来,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引导教师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融入专业教育。插花课程引导学生以不断内省和自我“剪裁”打造春和景明。“尚茶”课程将蕴含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及“先苦后甜”的“思政之茶”融入专业课堂,在专业与思政的巧妙融合中,南农大三亚研究院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三)加强厚度,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的根本条件。南农大三亚研究院高度重视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并努力学习借鉴校本部、兄弟高校经验做法,其中,特别重视锻造青年骨干力量,科学打造队伍阶梯。同时,秉承着“大共享,小学院”的理念,全力支持崖州湾科技城入驻高校之间逐步实施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模式,自身努力打造崖城学堂,已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专题讲座。搭平台,架桥梁,共享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学分认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不断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助力高质量课程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等制度。多措并举,充分优化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降低育人成本,不断充实队伍力量。

(四)推进深度,助力崖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断加强对崖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坚持推陈出新,注重宣传推广,拓宽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南农大三亚研究院一方面充分利用崖州当地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梅山革命史馆、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研究生思政课堂搬到革命老区、搬进革命史馆,编排实施沉浸式讲解,打造体验式学习;活用崖州民歌唱响党史故事,编演崖州民乐合奏说唱表演;同频共振,以媒体主持人、演员、烈士亲属、中小学生等为主体,走入电台直播间录制烈士家书朗诵音频,使受众从家书朗读中感悟英烈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崖州入驻高校带来的高素质人才红利,从研究院内部招募海南专项研究生、课题组学生、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志愿者,积极投身红色文化志愿讲解服务工作,围绕崖州红色精神策划设计系列主题课程,担任红色课堂主讲人,在服务大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锻炼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自身思想引导,坚定理想信念,在志愿奉献中实现 “育人”“育己”的双向推进。

(五)拓展广度,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研究生工作中,应注重统筹协调校内校外的多方资源,强化协同效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南农大三亚研究院首先充分调动教师、思政专任教师、辅导员等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探索一条适合本校校情的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党支部、团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师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和企业党团支部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的联系,扎实做好党建、团建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再者,积极组织教师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现场观摩、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优质公开课展示等多种渠道取长补短,加强与本地高校与高校之间,市与市,省与省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升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青年大学生党史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和水平[6]。最后,不断强化与政府、社会组织、红色教育基地与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的多方联动,积极开展主题教育,专题活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志平,周玲玉,杜超.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融合构建[J]. 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5):96-104.

[2] 陈健萍.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底蕴与应用策略[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71-72.

[3] 刘宁. 让红色文化浸润大学生思想[J]. 人民论坛,2018(32):138-139.

[4] 金堃.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管理的价值及实现研究[J]. 2022(04):231-232.

[5] 朱志平,周玲玉,胡燕. 试论以美培元的农科高校美育课程模式创新[J]. 中国农业教育,2022,23(01):27-38.

[6] 余银萍,孙燕荣.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教育的思考——以湘潭市为例[J]. 2022(09):146-147.

(荐稿人:朱志平,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
试论赣东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性整合
东北抗联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探讨
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宣传探讨
利用会宁本土红色资源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试析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年大学生“三观”的影响及接受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