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曲艺学科与曲艺教育的新机遇
2023-07-18王定勇
王定勇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作为古今说唱艺术总称的,规定了学科对象和范围,直接决定了此后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曲艺学学科体系应该包括曲艺表演、曲艺音乐、曲艺文学与创作、曲艺史、曲艺论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等。曲艺学具备了相对独立的目标、对象、范畴,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概念、方法理论和价值体系。一个世纪以来,曲艺学的研究取得多方面的丰硕成果。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在新文科建设进程中,曲艺学科与曲艺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曲艺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文科建设的需求
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①新文科建设包含着3个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框架体系。首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光耀世界的新时代中华文化体系。其次,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养全面的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家。再次,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②这给曲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势必引起曲艺学科建设理念、曲艺学科结构、曲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第二,促进曲艺学科与相邻学科的交叉融合,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加强曲艺教育,曲艺工作者和教育界、学术界携起手来,在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设曲艺专业,培养曲艺人才。
(二)学科建设的新趋势
曲艺是中华民族一切说唱艺术的总称,其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1949年7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得到确认。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序列中并没有曲艺的一席之地,人们戏称曲艺没有在高等教育序列中“上户口”。实际上,处于如此尴尬处境的不止曲艺学学科,与曲艺学有关联的就有俗文学、民间文学、戏曲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上述学科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呼吁获取独立的学科地位,但一直未能如愿。令人振奋的是,近两年教育部门陆续发布新政,曲艺学科已经跻身学科序列和专业序列。
结合学科自身发展格局趋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的格局中,“曲艺学”作为一級学科都已具备了相应的条件。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学位〔2022〕15号),“艺术学(代码1301)”一级学科新设“戏曲与曲艺”方向,艺术学门类下增列“戏曲与曲艺(代码1355)”一级学科。2021年2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代码130103T),从属艺术学门类。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教高函〔2023〕3号),戏剧与影视学类设立“曲艺”专业(代码130314TK)。学科和专业格局的新变化,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为曲艺传承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三)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文旅部《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提出,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文艺事业,推动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指出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最强音。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曲艺传承发展。
二、加强曲艺学科建设
(一)构建学科体系
2020年底,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历时8年、合作开发的首套曲艺本科系列教材正式出版。系列教材涵盖曲艺史论、曲艺批评、曲种表演、曲艺文献等丰富内容,体系完备,以其开创性、系统性、前沿性,建构起曲艺学教材的基本框架,填补了高等院校艺术学教材的空白。教材的编著者汇集了200余名曲艺艺术家、专家学者,实现了深度的跨界互动融合,堪称曲艺传承发展的一件盛事。教材甫一问世,其重大意义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其实践价值得到曲艺界的热烈欢迎,必将有力推动曲艺学科和曲艺教育的繁荣发展。曲艺教材的编著有赖于曲艺学科的支撑,曲艺教材建设呼唤曲艺研究的深化拓展。“在我们整个曲艺工作的格局之中,特别是在曲艺创作和表演队伍之中,又确确实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理论和漠视评论的现象。”③因此,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来衡量,曲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二)提升学科地位
曲艺学已在学科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固然可喜,然而仍然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因此,谋求曲艺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应该是未来学科建设的新目标。当前,学科目录已发生重大调整,“交叉学科”成第14个学科门类(学位〔2020〕30号)。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的相关办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设置与目录管理制度。④正如学者所疾呼的那样,“亟须从全面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战略高度和完善整个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层面,认识和考虑健全现代曲艺教育体系,并完善曲艺的学科制度问题。”⑤
依托相关一级学科,拓展二级学科自设点。自2002年起,国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允许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可以在该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位〔2011〕11号)只规定了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由各高校和科研院校所自行设立。2018年4月更新,仍是如此。这实际上给予了高校和科研院校设置二级学科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因此,具有相关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硕士授权点的单位都具有设立“曲艺学”二级学科的资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⑥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中,“曲艺”占有重要地位,正在加强和支持的范围之内。总之,对于曲艺学二级学科,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文化战略都提供了法理依据和实现路径,有待我们创新和尝试。
(三)促进交叉融合
加强说唱文学视阈下的学科交叉。曲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说唱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表演形式,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曲艺与说唱文学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尽管分属艺术和文学两个门类,而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统一性。“中国古代的曲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重实录、重直觉的学术品格仍具有一致性。”⑦说唱文学研究与曲艺研究发展至今,各有优长,各有瓶颈。从说唱文学的角度来看,说唱艺术的群体组织、表演形式、表演效果等都应该被纳入研究视野;从曲艺的角度来看,各曲种的历史脉络、文学再现、文本互动、理论阐释,都需要加强。如果两者交叉研究,则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进一步拓展非遗视阈下的学科交叉。我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至2021年,国务院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保护事业方兴未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宝贵资源。近二十年间,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提倡,保障文化遗产事业规范有序进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事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中,曲艺为其中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曲艺资源丰富,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承载着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系统梳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进历程、丰富内涵和保护实践,生动呈现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曲艺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曲艺及其研究也将获得坚强的后盾,开辟极其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早在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⑧曲艺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遗保护的应有之义。因此,遵循曲艺从属非遗、依托非遗的思路,曲艺教育必将打开新的局面。
(一)延伸本科教育
曲藝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和逐步拓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有的开设曲艺专业,有的设置曲艺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探索,积淀了丰厚的教育经验。截至2017年,我国已经有16中专学校、8所大专院校开展了曲艺学科教育,13所高校设有曲艺本科和研究生,此外还有2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结构开设了曲艺相关的研究课程,这些都为高校曲艺学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曲艺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隔膜,造成曲艺传承发展的瓶颈。曲艺作为重要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而未加充分利用,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为曲艺教育嵌入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扬州大学文学院近年来进行了曲艺教育的尝试,将曲艺资源融入民间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课程中,既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又延伸了曲艺教育的路径。
(二)扩大研究生教育
曲艺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早已发轫,然后长期以来并不壮大。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从2002年起培养硕士,2009年起培养博士,在培养曲艺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做出了先行示范。近年来,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开始培养曲艺方向研究生,总体上还处于星星之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如果我们先期着眼曲艺学二级学科的建立,在全国高校院所中开辟若干个曲艺学二级学科,那么曲艺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将会迅猛发展起来。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说唱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传统,近年来已形成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领域,正在积极筹备申报新的学位点,希望在曲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三)创新培养模式
曲艺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大致有师徒传授、家族培养、院团传习、学校教育等四种,它们都为曲艺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学校教育是当下曲艺教育的主流,也决定着曲艺教育未来的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的培养目标、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系统性的教学内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些都是区别于其他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师徒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与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曲艺本科专业的设立,为曲艺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带来了培养模式方面的考验和挑战。考虑到曲艺人才的特色化、个性化培养,首先应该区分不同的培养目标。理论型人才包括创作类、评论类、研究类,实践型人才则须按照曲种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上,注意传统曲艺教育与现代教学体制的有机结合,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一方面发挥现代教育体系的优势,一方面保留口传心授的长处,这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多方面的磨合。在教师队伍的构成上,除了专职教师,还应吸纳曲艺艺术家和传承人,促成曲艺的活态传承。总而言之,曲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唯有创新探索,才能找到适合曲艺教育的道路,为曲艺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注释:
①《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https://view. inews.qq.com/a/20201106A05QMS00。
②冉常建:《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的新变化》,《戏剧》,2020年第3期。
③吴文科:《曲艺理论和评论工作亟待加强》,《中国艺术报》,2005年10月14日第3版。
④《“交叉学科”成第14个学科门类》,http://www. 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1/t20210114_509767. html?authkey=boxdr3。
⑤吴文科:《健全曲艺教育体系 确立曲艺学科地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 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⑦田莉:《近百年来中国曲艺之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5期。
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 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⑨裴冠红、张智:《高校曲艺学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期。
(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