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语文味”课堂

2023-07-18谢桂平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语文味手段信息技术

谢桂平

摘要:本文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着重对运用信息技术酝酿“语文味”做了一些反思和研究。笔者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彰显“语文味”应首先走出误区,即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冲淡“语文味”,摆事实,讲道理;其次,阐述了运用信息技术酝酿“语文味”课堂教学的看法;最后探讨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语文味”的课堂。通过阐述,让语文课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更好地散发出浓浓地“语文味”。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味课堂

常常听人谈起“语文味”的课堂教学,那么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构建、彰显“语文味”的课堂呢?

一、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误区

网络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无异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新生力量,让教者与学者都眼前一亮。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过度地关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原本的实质,以至于有些语文课越来越像信息技术课,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越来越淡,甚至缺失了。

笔者曾观摩过这样一节课,《灰椋鸟》是一篇语言和意境很美的课文,执教者在上课时为了创境激趣,通过多媒体多次向学生展示了灰椋鸟飞行时的场景,让学生惊叹不已,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但是太多的感官感受却让学生忽视了文本的语言魅力。一堂课上得热热闹闹,学生的眼球被紧紧地锁定在了大屏幕上,大量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应接不暇。整整一堂课,宛如一次视听感官的盛宴,却少了許多情感涌动的琅琅书声,忽略了圈点勾画的静思默想,更失去了许多品味词句的精彩感悟。

哲学思维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一方面可以享受多媒体时代带来的便利,一日千里通古今,思绪万年览中外;另一方面,丰富便捷的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得不面临一些困惑乃至尴尬。

(一)宽泛的内容容易使课堂无目标

有人戏言,一“网”无际。网络环境下可看可读的内容真的是漫无边际,可选择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如此一来,学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反而会迷失方向,导致读书质量势必下降。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逃避学习的不良心理,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简略的语言容易使课堂无头绪

时代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让我们大开眼界,如“种草”“酱紫”“3KU”“1314”等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是经常在网络海洋里散步,不时常和年轻人对话,对此还真会一脸懵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简约简略的同时,汉字本身音形义所特有的美感也找不着一丝痕迹了。虽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苗头,也有的地方要求严禁在教科书中使用怪异网络语言,但其如潮水般席卷的趋势不容乐观。

(三)直白的思考容易使课堂无意蕴

极易获得的同时又极易淡忘,这是自媒体时代人们认知事物的一个特征。其实,面对内涵和表情都十分丰富的文字,人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一方面是看山是山,另一方面看山又不是山……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我们的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直白其实就是苍白,课堂教学中也容易使学生缺失回味、缺少品味、缺乏玩味,最后导致体味注定也是寡淡无味的。目前存在一种现象,语文课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语文课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由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信息手段主宰语文课堂教学,有悖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初衷。因此,笔者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有度的”,即信息技术运用为辅,“语文味”的散发为主。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应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表达。

二、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看法

我们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不代表我们无视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既注重对词句的品味朗读,也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既关注文本蕴含的深层内涵,也注意信息技术的影响。语文是一门非常奇特也非常有意韵的学科,其中的境美与情美,意境与神韵十分耐人寻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持“语文味”,也要与时俱进,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酝酿、彰显“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冲破时空的局限,引领学生进入远古的恐龙时代,感受恐龙的神奇,了解恐龙的灭绝,既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品读课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回归文本,这时学生眼前的文本也不再是枯燥的文字了,而是充满想象的生动描述,学生的理解更快,感悟更深,感想更多,对文本的解读兴趣更浓。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如同考古学家般,对深藏于文字表述下的真相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细细品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将越品越浓。

(一)信息科技让课堂富有个性化

语文教学讲究“课内得法,课外获益”,现在通行的部编本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编辑而成的,高度统领,面向全体。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对象情况各不相同,学习程度有差异、家庭环境有区别、生活经历千般不同、兴趣爱好万种差别。显然,我们无法做到向每个个体提供与之情况完全匹配的教材。但此种情形反而给身处一线的老师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空间,老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完全掌握了他们的性情特点。语文课上,教师一方面充分了解学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媒介,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感悟,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歌,抑或朗读、演讲、静思等,在网络无限时和无穷内容的环境中,找准适合自己的阅读平台和方式,沉浸到理解作品的意蕴当中,个性化的体悟也会水到渠成,有利于启蒙学生美好心灵,内化人文精神。

(二)信息科技让课堂富有互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他人面前分享自己内心的感悟与体会,不论对方是谁,这个过程都是其味无穷的。也正是这种现象让沙龙文化风行并经久不衰。我们的课堂与沙龙文化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然沙龙虽广受我们的青睐和好评,但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很难在短短的40分钟内获取对方的所思所想的,相互的对话交流是局限的、短暂的。可以想象,如果是让学生与课文的作者或教材的编者面对面对话,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初衷,知晓编者当时的心态更是难于上青天了,缺少了对文章背景等的探究和争鸣,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自然不足。此时,信息技术可以弥补相关环节,对课堂学习起推动的作用。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让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同时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大家隔空对话交流。网络媒介使老师能够对教科书进行重新组合,紧紧抓住问题“你是喜欢亚里士多德还是喜欢伽利略?”,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查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去理解伽利略的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去感悟伽利略的认真求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老师再让学生自由谈谈心得“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据理力争,人人信心满满,个个自信十足。这节课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其互动性、直观性、生动性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让我们为之感叹。

(三)信息科技让课堂富有拓展性

众所周知,语文是“读”出来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阅读内容、方式等单一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课堂上开展拓展性阅读就有了重要作用。

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取的阅读量只能是杯水车薪。万物互联的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网络又把浩如烟海的知识汇聚到了一起,大容量、高密度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于是阅读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了,融合阅读、快速阅读、整合阅读、发散阅读、比较阅读、筛选阅读……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学生可以在声色俱全之中思接千载,在声情并茂之间视通万里,让学生在40分钟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有可能掌握大量翔实有用的信息,适应社会节奏,跟上时代步伐。

(四)信息科技让课堂富有创造性

笔者在教学《我是什么》时,就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创新尝试。首先,教学中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动画的形式来实现的,为激发兴趣引路。云是如何变成雨、冰雹和雪的,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以动画演示雨、冰雹和雪形成过程,学生兴趣浓厚,直观带来的生动性使学生容易接受。此时教师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冰雹的形成及危害,学生也乐于认知。其次,文本教学中谜底的揭示也是通过动画演示来进行的,师生对话交流,老师相机提问:“刚才的交流,让同学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冰雹和雪。那么云、雨、冰雹和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水汽图像,引导学生认知。最后,让学生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选择感兴趣的知识阅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揭示水的利与弊。创新性教学让学生兴趣浓厚,拓展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语文味”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味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单调的教学形式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感悟理解能力有限,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极为不利的。而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直观形象、活泼多样的特点,从而让学生爱学、乐学,学习过程也富有情趣。

以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的古诗《绝句》为例,这本是一首十分清新简单、情趣极浓的唐诗,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年龄较小,教学时仅靠老师讲解、学生朗读,是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但如果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效则大不相同。如借助多媒体或网络同步的学习资源,配上优美的古琴旋律,播放相应的“鸣柳,上天,含雪,泊船”动画视频,营造出美丽动人的春景氛围,在给学生美感的同时,让学生伴着音乐品味朗读,体会其中的情韵美,激发其情趣,使学生学得有趣,读得有味。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启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味

语文教材是以抽象的文字形式叙述一幕幕的生活场景,讲述一段段的感人故事,展现一个个的人物形象,呈现一幅幅的动人意境……这些景与象、人与事、意与境,需要我们通过感悟去获取。显而易见,对于体验不多、阅历不深、经验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是总能很好地体会文章饱含的深情,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以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的小诗《欢庆》为例,小诗的语句虽简单,其中的意境却深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想体会其中的深远意蕴,并非易事。在理解“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这个关键语句时,老师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都会有哪些金黄的果实,在此基础上以媒体形式进行拓展,展示一幅幅金黄的丰收图及图中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丰收的快乐与喜悦。在感悟“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时,可辅助媒体从声像两个方面进行再现,引导学生模拟海浪的“哗哗哗”声,想象海浪在唱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品读大海为祖国生日庆祝的欢腾情境。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的这一幅幅画卷,这一幕幕场景,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意理味

语文教材多有斟词酌句的智慧结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中的意趣与理趣,并能学以致用。传统教学手段常用的精读多练十分有效,如果再辅以信息技术手段,将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益智高效。

我们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这篇科学小品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体会反问句式的时候,可先引导:最大的“书”是指什么?让学生找到答案后再辅助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和岩石、书的图片,体会岩石与书的共同点,引领学生变换句式练习——不改变意思变成陈述句,人机互动,学生练得十分轻松。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就更加容易理解。读与练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更快捷、更多样、更互动、更有趣。

又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这一课时,当汇报交流:“老牛会不会买泥塘呢?”时,一个孩子肯定地说:“老牛一定会买的,夏天它可以在里面冲凉水澡,多好啊!”这个孩子的回答得到了好几个孩子的響应。这时,张老师并没有马上反驳,而是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幅插图,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并联系课文中相关语句认真思考,相互比对阅读。然后问:“是吗?书上说老牛语重心长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来,咱们一起读一读!”在学生充分读懂文本后,老师继续让学生图文结合认真阅读、思考,再提问:“那你再琢磨琢磨青蛙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特质,让学生有时间充分感知、潜心思考,在此基础上一路追问,抓住本质,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有一定的深度了。

总之,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既快捷高效又激趣启智,如酝酿美酒一般让“语文味”的意蕴更加深远,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语文味手段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