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2023-07-18卢君
卢君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之与时代协调发展。高校学报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承载着文化交流、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其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必须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主动担负起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使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高校學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时代产物,既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又具有其现实的时代意义,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和理论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今我们面对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国际社会地位,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功能,充分利用文化引领社会走向进步、文化创造美好新生活的重要作用,发挥文化的重要价值[3]。高校学报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受众文化层次高等特点,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4],必须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动担负起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使命,为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保驾护航。
一、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满足时代发展特征,要认清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时代,使之与时代相协调发展。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理解历史发展逻辑,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条件,不断引领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快速推进。
(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导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入挖掘出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同时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泉,既展现出了传统文化当中的智慧,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导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的现代化事业奉献大爱与智慧。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和方式展现在民族和世界的舞台之中,文化事业的繁荣将呈现出新的活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的建设也必将更加夯实[5]。面对新的百年征程,我们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把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推动条件
中华民族经历了从清晚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至暗时刻,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慢慢摸索救国道路,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进而让中国重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我们党从成立之时的救国图存带领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让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现在更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发展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弘扬和传承者,而这种传承也绝不是照搬照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优秀传统文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必须始终坚持古为今用,革故鼎新,在升华中吸收继承,在创造中进步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实现创造性转化[6]。
(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指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深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性地升华了内涵,为传统文化在时代中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引方向。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展奇迹,实现了宏大而独特的创新性发展,也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背道而驰的,始终坚持的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这个“本土化”是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并立足于时代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并富有生命力的本土化。中国历史能延绵五千多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在绝大多数时间站在世界之巅的文化基础。新时期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更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性发展。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都是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并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的底气,才能更好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深刻理解到了传统文化“世界大同”理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主张全世界用对话和协商解决矛盾与分歧,为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更加贴合实际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上升到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高度,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重要理念,为当代中国建构民族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加深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交流提供了科学指引,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价值观和文明观基础。这些先进的理念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根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今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文化,表现出了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征。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去寻求一种适应全世界的“政治模式”,更不是去实现“无差别的统一”,相反是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正确对待各国各民族的差异性,致力于全球的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最终实现“百花齐放”。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代表着全人类在新世纪对于一种更为平等、包容、公正的新秩序和新文明的期待。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不断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我们越强大国际地位越高,就越需要从国家文化层面来提升国家影响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从对中国呆板的、刻板的印象中走出来,进一步了解中国、接受中国,同中国一道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更加进步。
二、加强高校学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目的,在建设的道路上必须始终秉承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理念[1]。高校学报作为传播学术思想、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载体,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承载着文化交流、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其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
(一)坚持学术性和政治性的高度统一
高校学报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在履行其学术传播和交流的本质前提下要确保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立场,应秉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坚持学术创新,使学术传播与政治使命实现有机的融合。因此,在办刊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能够及时发现隐藏于学术表面之下的错误政治倾向并坚决抵制,在保证正常学术推广和交流的前提下避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内容出版。此外,由于高校学报的论文作者及读者群体在学术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文化号召力,应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传播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长效意识形态问题审核机制
高校学报必须牢固树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确保政治导向、价值取向正确。目前编辑出版业的“三审三校”制度已经成为常规编校环节,然而没有一个专门的环节对稿件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审查把关,高校学报应将此项内容纳入到“三审三校”流程之中,对稿件从政治、内容、文字全方面进行审查把关,加大政治审查工作力度,严防意识形态和导向问题。编辑对稿件所涉及政治倾向及意识形态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由学校宣传部进行专项政审,对稿件依据相关政策及规定做出甄别,也可以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方面的专家作为学报论文意识形态专项审稿人,针对涉及意识形态方面问题的稿件在思想内容、文字表达上再做一次专业审查,确保万无一失。
(三)展现中华文化自信,发挥意识形态阵地作用
作为一个历经五千年风雨延续下来的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华民族虽然在近代经历了百年耻辱,但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人逐渐恢复了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将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加深沉和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需要深挖我国五千年积累的深厚文明底蕴,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发展出新的生机。高校学报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来建立相关栏目和内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学术成果,从而引导和提升大众的文化自信,同时全面提升高校学报的国际传播效能,使其发挥出意识形态阵地作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悠久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帮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从而尊重中华民族。
(四)提升编辑政治素养,当好意识形态“把关人”
学报编辑作为稿件的“把关人”对稿件的选取及审校具有决定性作用,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才能够发现稿件可能存在的政治问题[4]。因此,编辑应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政治事件、名词、概念等提法绝对准确。另一方面,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策划及选稿时把是否科学准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有关方针政策,是否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等作为选题和出版的标准,并贯彻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意识形态发展趋势,针对各类典型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归纳,以帮助编辑不断提升辨识水平和判断能力,从而可以对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切实当好意識形态“把关人”。
总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之与时代相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新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一名高校期刊工作者,坚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和担当的实际行动,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牢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高校学报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主动、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 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2-11-10.
[3] 新华社评论员.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N].新华每日电讯,2022-11-01.
[4] 裴琴.高校学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7):99-102
[5] 杨术友.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探微[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108-112
[6] 张志臣,洪晓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2):12-19.
[7] 王虎学,何潇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现实与价值[J].新视野,2022(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