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时代开启

2023-07-18邓之湄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

邓之湄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

按照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被辨别出其机器的身份,那么可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近日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表示,ChatGPT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图灵测试的智能体。

ChatGPT的出现让中国的AIGC(又称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也掀起狂澜:百度文心一言、360GPT、腾讯智影、华为盘古等陆续发布,人工智能在科研、制造、服务、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快速迭代……

“未来,全世界的游戏规则都将重新撰写。”张亚勤说。

拐点

“以前,我們是在匍匐前进,最多小步快跑,但这次人工智能的突破是‘大力出奇迹:ChatGPT实现了真正的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 每一个字都是计算机生成的。”2023年4月,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CEO许四清在福布斯中国创投高峰论坛上表示。

无论奇点是否已到, 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是,ChatGPT 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来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拐点。未来,人工智能像水和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会像电脑一样,成为人人都拥有的产品。

5月26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谈及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时认为,当下是一个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时代,大模型改变了人工智能,即将改变世界。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三六零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他称,ChatGPT首次实现了对人类语言的完整理解,标志着通用人工智能奇点已现。

技术奇点的概念,由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 弗诺·文奇(Vernor Vinge)于 1993年提出。他将奇点定义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力极限的时间点,在那一时刻以后,世界的发展将会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

相比而言,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的看法比较保守,他认为当前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通用人工智能诞生的曙光”。

无论奇点是否已到,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是,ChatGPT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来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拐点。未来,人工智能像水和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会像电脑一样,成为人人都拥有的产品。

咨询公司埃森哲的调研报告《技术展望2023》显示,42%的全球受访企业有意从今年开始大力投资ChatGPT。最终,所有人都将切实感受到这项技术的颠覆性潜力。

过山车

要了解人工智能向何处去,首先要知道人工智能从何处来。

关于人工智能最早的探索,也许可以追溯到莱布尼茨,他试图制造能够进行自动符号计算的机器。而现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术语则诞生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自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已走过了67年。从1956年开始,人工智能迎来了属于它的第一段高光时刻。

十余年里,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自然语言领域,用来解决代数、几何和英语问题。当时,很多学者认为:“20年内,机器将能代替人类。”

但人工智能很快遭遇了第一次低谷。1973年,数学家詹姆斯·莱特希尔(James Lighthill)发布针对英国AI研究状况的报告,批评了AI在实现“宏伟目标”上的失败。人工智能科研滑入深渊。

1980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为数字设备公司设计了一套名为XCON的“专家系统”。这是一种采用人工智能程序的系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知识库+推理机”的组合。该系统衍生出了一批硬件、软件公司。但好景不长,人工智能又遭遇第二次低谷:1987年,苹果和IBM公司生产的台式机性能超过通用计算机,“专家系统”风光不再。

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在公众领域引发现象级的话题讨论,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依然难掀巨浪。直到2006年,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突破,人类又一次看到机器赶超人类的希望。

自此,谷歌、微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还有众多初创科技公司,纷纷加入人工智能战场。2011年,苹果siri问世;2012年,Google无人驾驶汽车上路;2016年,Google的AlphaGo战胜了韩国棋手李世石。2022年底,OpenAI的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推上巅峰时刻。

回顾起来,AI成长之路如同过山车一般,从暖春到寒冬、从全面爆发到泡沫破灭,如今又曙光重现。

赋能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

在浙江杭州桐庐县的一座矿山,虽然正是梅雨季,矿山的工程进度却没有受到影响。这得益于传统机械装上了人工智能的“大脑”。工作人员在数公里开外的项目中心,只需要键盘和鼠标,就可远程操控现场的无人挖掘机进行施工作业。

在杭州一家丝绸生产企业,生产一条丝巾以往需要设计、打样、打印、固色等5至7个流程。而现在通过人工智能现场定制设计,数智化印花一体机开启即时生产,半个小时就可拿到一条丝巾成品。

随着一批批智能车间、智慧供应链的涌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迅速融合,有力推动了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孕育出一大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致辞表示,我国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不良品率降低了约27.4%,碳排放减少了约21.2%。

从制造、交通、能源等基础行业,到医疗、零售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AI技术推动了数字化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改变。

2023年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在山东召开。此次大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表示,随着虚拟主播、数字人走向台前,基于用户画像的智能推荐、分发模式和生成模式加速形成,人工智能在媒体新闻采编、生产、分发、反馈等各环节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教育也有了新模样: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就可批改试卷、识题答题;“AI老师”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可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解惑。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为更多年轻人打开了就业新空间。

近几年,元宇宙、网络游戏等新业态的兴起,催生了专业“捏脸师”——该职业通过图片输入和文字输入的形式,帮用户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网络虚拟形象。

在人社部最新公布的新职业名录中,虚拟建筑师也赫然在列,这份职业不局限于元宇宙和网络游戏,服务领域已拓展到了3D企业空间、展览会和发布会等的建设。

“‘人工智能+X的创新模式将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产生革命性影响,并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年撰文称。

新赛道

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前沿领域,是数字经济的新赛道和国际竞争的新热点。

6月26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上,与会嘉宾在体验AI人工智能超声筛查机器人诊断服务(郭绪雷/ 摄)

5月20日,2023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天津国际邀请赛机器人足球标准平台组比赛现场( 张铖/摄)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白皮书(2022年)》表示,自2016年起,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列为国家战略。

美国成立了国家人工智能倡议办公室、国家AI研究资源工作组;英国于2021年发布国家级人工智能新十年战略;欧盟有史以来最大的研发创新项目 “地平线欧洲”(2021-2027)计划,总投资额955亿欧元,明确将人工智能列入资金支持范围。

我国于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按照规划,我国 2030 年有望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10 万亿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深入赋能传统行业。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也带来了风险。

“通用人工智能可处理海量数据,生成近似原作的产品,将在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打击虚假信息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人工智能白皮書(2022年)》为此倡议,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治理,政府、行业、企业等相关各方应加强风险研判,共同制定标准和制度规则,有效防控人工智能的科技伦理风险,不断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

2023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表示国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广应用、国际合作,同时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服务前需申报安全评估。

关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未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也进行了探讨。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世界互联网大会理事长庄荣文在开幕式上表示:“要在全球文明倡议指引下,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探索人工智能治理良策,共促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类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