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2023-07-17张俊芳朱瑞曹同涛
张俊芳 朱瑞 曹同涛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与特殊儿童需求多样化,传统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在建设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学时太少,康复类课程不足、医学基础类课程缺乏,职业素养与信息技术培养课程不足等问题。未来特殊教育专业应从强化价值引领、跨学科整合课程、完善实践课程育人体系等方面,构建教育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有机融合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培养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
[关键词] 新文科;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60
2019年4月,教育部提出,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是新文科建设需着力研究和破解的问题[2]。与传统文科的“分科治学”不同,新文科之“新”主要体现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融合、科际融合。具体而言,新文科建设就是要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从而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特殊教育作为文科的传统专业,肩负着为各地区、各医疗康复机构培养高质量特殊教育师资的重任。这一目标的达成与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相关。一直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两大主干学科,虽然也涉及康复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但并未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整合。随着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多重需求的出现,传统的特殊教育师资表现出康复技能不足、信息素养不高、医学知识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质量。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立足我国国情,特殊教育专业必须打破传统教育学与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行业实际需求的跨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这是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文科背景
(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
2019年4月29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召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培养富有爱心、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教教师,重点探索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模式[4]。2020年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要求,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八大学科门类特色发展[5]。显然,跨学科跨专业重构文科课程体系,已成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特殊教育学科自建设伊始,就具有多学科的属性。在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学不断与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发生碰撞与交流,进而丰富了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内涵。然而,多学科属性并没有使特殊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有机统一,更多的是学科间的割裂与拼凑。例如,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残疾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医学研究者关注的是残疾儿童的医学康复与治疗,语言学研究者关注的则是聋人的手语机制[6]。很少有专业人士从特殊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医学等角度去关注与探索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因此,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必须从多学科向跨学科转变,在坚持传统优秀文化与自身特色理论的同时,寻求与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特殊教育学科体系。这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趋势
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汹涌而至,使社会问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为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当今信息技术已全面渗入教育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信息获取精准且迅速,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促使线下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智慧校园的建设为残障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保障,远程教育与云康复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学生沉迷手机网络、教师信息化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够等问题也更为凸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应用化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7]。2021年底下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同样强调,“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医学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8]。由此可见,促进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实现有机整合与深度融合,已成为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中应积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专业课程体系,如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学习与运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建设特殊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使学生快速掌握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与功能康复的知识和技能。
(三)建设交叉融合课程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文科建设强调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进教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融合”[9],这不仅对特殊儿童接受全面的教育与康复双重支持提出了要求,更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思路。同时,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普通学校正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不论是特殊教育教师还是普通学校从事融合教育的教师,都需要具备比传统教育更复杂的技术支持能力、更丰富的安置处理能力、更精准的多元评价能力和更强的沟通协作能力,这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加強教育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交叉课程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交叉课程、创新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这一阵地中切实提高未来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文科背景下传统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截至2020年底,我国开办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93所,其中师范类院校65所,综合类院校20所,体育类院校5所,医药类、理工类和语言类院校各1所[10]。目前我国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过度重视教师教育课程、严重缺乏康复医学类课程、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课程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学时太少
新文科建设提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11]。2019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认证标准中都对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合理,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等等。
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仅占整个课程学分比例的五分之一。少数高校教育见习的时间仅为4周,教育实习的时间最短为8周,最长为20周[12]。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进行短时的班主任辅助工作和教育教学,实习场所几乎均为到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由此可见,实践学时太短、实习内容单调、实习场所单一是当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全,教育教学能力未得到充分锻炼,儿童康复干预能力更是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从业信心的树立与职业技能的养成,更影响着未来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康复类课程不足,医学基础类课程缺乏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促进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融合,提高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3]。特殊教育与康复、医学的跨学科有机融合既是提高特殊教育事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文科发展对特殊教育专业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滨州医学院已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设置了完善的康复治疗课程群,多数院校都将特殊儿童康复概论(或特殊儿童康复与训练)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同时零星开设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康复类课程,且都为选修课,与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类课程较为缺乏。由此可见,虽然高校已意识到在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康复类课程是必然趋势,医学基础类课程开设很有必要,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两类课程的开设更多是象征性的点缀,并未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立足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科学合理地将康复类课程与医学基础类课程有机融入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中,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职业素养与信息技术培养课程偏少
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强化价值引领,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2015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师德为先”放在了基本理念的首要位置,并提出要“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学生”[14]。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特殊教育教师更应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
张茂林指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总体水平并不高,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人格素养表现最好,知识素养次之,能力素养最差[14]。显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亟须从各方面进行提高。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的专门课程设置较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教师情绪管理、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现代信息技术、特殊儿童班级管理等课程,但大多为专业选修课,与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只有现代信息技术,这与特殊教育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教学能力与素养严重不符。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要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知识模块整合,以交叉融合、继承创新、协同共享为主要途径,突出职业素养培育和信息素养提升,构建一套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有温度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新文科建设的聚焦点在于专业课程重组[16]。《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17]。显然,课程体系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承载体,不仅关系着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着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康复水平。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应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进行继承发展,与康复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知识整合,通过学科交叉、能力交融、素养提升,构建“一心两翼三维”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见图1。
(一)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文科的育人价值就在于培根铸魂[18]。新时代新文科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而且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
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置于核心位置。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两翼”,把课程思政充分渗透其中,从而发挥二者育人最大合力。同时,课程体系重构的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同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要把握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一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从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三维”出发,进而培养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特教人才。
(二)重组知识模块,跨学科整合课程
特殊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各学科相关知识内容,重组知识模块,依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现理论课程育人。
如图1所示,理论课程需要进行“医教结合”和“教康结合”,也需要与语言学结合。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理解残疾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整合教育学与临床医学知识,增加医学基础类课程,例如医学遗传学、儿童保健学等课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种障碍类型的医学解释,为未来进行特殊儿童精准康复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整合教育学与康复医学知识,形成康复治疗学课程群,通过学习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特殊儿童言语-语言治疗、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技能,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能力。专业选修课课程方面,在已有的国家通用手语、国家通用盲文、“三字一画”等课程基础上,应增设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手语语言学、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涵养人文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跨学科整合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同时具备教育与儿童康复的双重能力,加深学生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关心、关爱和尊重每一位特殊儿童。
(三)重构实践方式,强化实践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新文科建设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跨领域实践能力,这要求特殊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实践形式,创新实践模式。
从实践方式来看,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可以采用“课程见习+教育见习+教育综合实践+康复综合实践+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的模式,使學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观察—思考—行动—验证”的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育和康复干预能力。具体而言,从大一开始逐步渗透特殊教育专业理念与职业情感,采取课程见习和教育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机构等单位学习。大二学年主要进行教育综合实践,即围绕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说课、手语与盲文推广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大三学年重点进行康复综合实践,利用校内实验室、儿童康复机构、医院中儿童康复中心等,围绕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等开展。大四学年则集中进行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
从实践场域来看,新文科背景下的特殊教育专业实践应从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转变为“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机构+医院儿童康复科+特殊教育企业”的多基地实习。其中,医院儿童康复科的实习内容,应从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三方面进行。通过实习,能够对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实施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同时,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能力水平、兴趣、需要及家长的要求,为特殊儿童制订康复训练、教育训练的计划与方案。当然,实践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特殊儿童康复技能比赛、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比赛、社区公益活动等各类活动。通过以上不同形式、不同种类、不同场地的学习与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跨领域实践能力。
另外,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还需要高水平的跨学科师资团队,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因此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进行课程体系重构时,要紧紧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原则,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型、程度、需求与学段,有机整合跨学科理论课程,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合理增设康复治疗学课程群、医学基础类课程等相关的专业选修课,重视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EB/OL].(2019-04-29)[2023-04-09]. https://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_zt4/tjx/mtjj/201904/t20190430_380197.html.
[2]樊丽明.中国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成就及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21-23.
[3][5][11][17]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3-04-0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30)[2023-04-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6]侯雨佳,颜廷睿.从多学科到跨学科:对我国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范式的思考[J].残疾人研究,2020(3):31-38.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3-04-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authkey=inore3.
[8][9][13]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12-31)[2023-04-09].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01/t20220125_596312.html.
[10]郭志云,鄧猛,赵勇帅.我国特殊教育专业4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21(6):7-12.
[12]蔺红春,文胜利.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基于四所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J].现代教育论丛,2015(5):15-21.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5-08-26)[2023-04-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509/t20150901_204894.html.
[15]张茂林,王辉.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7):70-74.
[16]田里,刘亮.新文科背景下旅游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3):82-95.
[18]樊丽明.关于育人的新文科观[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1):6-1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ZHANG Junfang ZHU Rui CAO Tongtao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Abstract:With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issu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need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he tradi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couldnt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ocial market.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pecial educ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practical teaching form, too few practical hours, insufficient rehabilitation courses, insufficient rehabilitation courses and medical basic courses, and unoutstanding training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the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ty should build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ng pedagogy, psychology, medicine and lingu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value guidance,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practical courses, so as to truly cultivate high quality composite application-oriented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s with teacher ethics first, ability first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Key words:ne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特约编校 熊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