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地质类专业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07-17熊彬方贵聪刘苏桥
熊彬,方贵聪,刘苏桥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地质教育为自然资源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行业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代,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工作,在落实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和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要求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地质类专业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理论、实践和综合技能全面培养,具有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和推进创新等特点。因此,培养专业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和能力是本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部在2019 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中强调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有机融合,是实现专业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1]。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三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一个广西一流专业,建设有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及广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地质类专业依托矿产资源勘查,国土、工程地质勘察,交通等重点行业,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元介入创新型和工程型特色突出的地质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基地,培养了大批学术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和自主创业型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通过桂林理工大学地质类专业目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培养体系,对培养符合广西实际需求的地质类专业毕业生,推动广西地质事业的发展、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高校专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剥离
认清创新创业的本质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的理念和价值仍存在争论。部分专业任课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只需加强课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等[2]。因此,部分教师局限于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只集中注意力于大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竞赛类项目,忽略了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剥离,达不到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3]。
(二)专创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4-5]。目前地方高校地质类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体系。众多高校开设有创新创业课程,然而课程倾向于讲授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知识等,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等;此外,很少有学校固定创新创业的开课时间、面授对象以及指定教材等,造成课程开设和授课内容未成系列体系,不能满足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缺乏有机融合。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忽略了学生的专业背景,导致学生不能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与所学的专业有机结合。
(三)师资力量与高校的专创需求不匹配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和扶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地质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创新创业本质的理解,认为创新创业就是促进学生就业,将教学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就业上,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地质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高校的教辅、行政等非专业教师组成,造成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将创新创业的知识与地质类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及缺乏相应的地质实践教学等环节。
(四)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滞后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都是为了实践应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存在定位偏差,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浓等问题[6]。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仅有少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发展缓慢。同时,地质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高校长期以来以地质类专业教育为中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给学生输送大赛知识等,忽视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平台的建设。因此,与地质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数量少、质量差、实践教学素材不足,未能形成政校、校校、校企等全员育人机制。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专创融合的模式和内容直接影响高校的专创融合成效。地质类专业是该校的优势学科,有博士学位教授点,在人才竞争上存在优势,然而根据就业单位的意见反馈,部分毕业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因此,基于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非常迫切。然而,在开展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时,仍存在上述普遍问题,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认识存在偏差
传统教育观念改变较慢。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专创融合的本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明确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两者出现分离,必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对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识教育,故而导致专创融合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三)教师能力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
1.专业教师的专创知识有待加强。专业教师仍存在专业背景知识雄厚,而创新创业知识不足等问题。然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创能力的培养。
2.专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很多的专业教师在进行专创教育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上课而上课,专创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实践教学平台滞后
平台搭建没有创新,教学实践依然主要依赖于校内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没有运用有效平台,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教育基地等在专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
三、基于“专创融合”的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国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分析
1.国内地方高校地质类专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研与分析
(1)在若干所地学类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地质类专业学生的真实想法;(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纸质资料和网络信息,消化、吸收和借鉴,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资料;(3)对地质类专业学生正在创新创业的个人或团体进行采访;(4)赴区外地学类高校进行实地调查、交流经验、总结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案例研究+实地调研”方式,全面掌握专创融合在地方高校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成效,汲取经验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更适合地质类专业的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模式。
(二)基于调研结果,重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需要。学院应根据本学院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类高级创新性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2.重构地质类学生专业的课程体系,推进“专创融合”深度发展
针对目前课程系统的组成和设置,学院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课程中,分层次、分阶段构建“三型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程。学院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启蒙的公共基础课,将创新创业的理念灌输给低年级的学生。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学习反馈效果设计等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专创课程的整合型、实践性、实用性和灵活性。通过不同层次的专创融合课程,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格局。
3.创新地质类专业“多维度”的专创融合教学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通过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依托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鼓励学生应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构建专创融合教师队伍,提升创新创业发展能力
教师是专创教育质量建设的关键。通过采取经费支持、教学科研考核等政策激励相关领域的专任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同时,在院内开设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专创融合能力。
5.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管理,制订相应管理体系,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三)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不断完善改革机制
1.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考核及评价改革
建立多角度评价的模块式学生考核机制,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兼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在专业课程成绩考查中,融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此外,以参加各类竞赛、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修改和调整,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
2.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评价与反馈
通过对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和反馈意见的分析,进一步核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第三方质量诊断小组,邀请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及时反馈诊断结果。学院和教研室根据反馈结果,调整管理策略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以后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提供保障。项目实施的具体路线如图1。
图1 项目实施路线图
四、结语
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还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向地质类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概念不清、内涵不明、课程体系不完善和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更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而且有助于发现高等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从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加之以往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