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活蔬菜经 “正合”村民意
2023-07-17井立义
□ 吴 斌 高 兰 井立义
这几年,在山东省东平县提起正合家庭农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因为该农场锐意进取、不懈探索,走出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更因为该农场通过传帮带,引领全村乡亲们靠“念活蔬菜经,打好特色牌”,实现了共同富裕。
摸爬滚打闯路子
农场主马正合1990年中专毕业后,干过建筑、跑过快运,收入还算可以。有了一定积蓄后,2011年他准备回村发展。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他请教专家、考察市场、分析利弊,思来想去,决定回村种菜。种植蔬菜可不是个“简单”活,农场主先后赴肥城、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在村“两委”支持帮助下,流转土地70亩开始种植蔬菜。当年主要种植土豆、大葱,每亩盈利6000多元。村里10多个劳动力在农场打工,人均年收入也有一万多元。
扩面提质办农场
经过第一年的摸爬滚打,农场主意识到,发展蔬菜产业“穿新鞋,走老路”不行,现代化、集约化经营才是正道。2013年,他注册正合家庭农场,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将大棚种植与露天生产相结合,严格按照“绿色、安全、营养”的标准组织生产,着力打造规范化蔬菜基地。农场聘请泰安市农科院、东平县农业农村局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通过现场指导、视频连线、微信交流等方式“把脉问诊”,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逐步提升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农场平时吸纳五六十人务工,农忙季节有两百多人,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农场利用线上、线下找销路、拓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积累固定大单客户30多个,亩均净利润5000元,年收益达到400多万元。农场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农场,基地被认定为省农业标准化基地,生产的大葱、土豆、大白菜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西红柿被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西红柿采摘装置”“土豆育种技术”获国家级专利,“惠佳蔬”品牌获评省级知名企业品牌,在特色蔬菜种植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愈挫愈勇不放弃
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正合农场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两次大的波折。第一次是2016年3月底,种植的土豆收获在即,一场大风把60多亩拱棚刮得一塌糊涂。农场连夜组织工人抢修,由于补救及时、止损措施得力,土豆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因为这场强冷空气造成多地减产,土豆价格大幅上扬,收入不降反增。第二次是2019年,农场迎来多年不遇的大葱滞消,两毛钱一斤也没人要。为不影响下茬种植,农场把几十亩大葱旋掉作了底肥。第二年农场又种上120多亩大葱,一斤最高价卖到五块八毛钱,纯收入200多万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携手同奔富裕路
2021年村“两委”换届,农场主高票当选屈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连续召开三次“两委”会议,研究探讨有效路径,最终决定借鉴正合家庭农场经验,发展蔬菜产业,实现强村富民。具体由正合家庭农场牵头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蔬菜产业园区,形成“党支部+园区+合作社+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农民入股、收益保底、按股分红、共享就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动员村集体和村民入股资金754.9万元、土地528亩。合作社选取 “西红柿+豆角”“土豆+辣椒”等“两种两收”和“土豆+西红柿+豆角”等“三种三收”种植模式,高质高效组织蔬菜生产。合作社投资300余万元建设800吨蔬菜库容的冷风库1座,通过存储、清洗、分割等流程,把蔬菜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销售,每斤增值5毛钱左右。合作社还为高铁、学校等提供预制菜品服务,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2022年,合作社实现利润800万元,带动500余人就业,社员收益率达50%以上,村集体收入增加50余万元,强村富民目标变为现实。村集体还投资10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近千米,建设文体广场一处,改变了村容村貌。
由于正合农场示范带动,驻地沙河站镇把特色农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大棚蔬菜、南瓜、胡萝卜、葡萄等特色产业,全镇建成各式大棚2500余个,培育农民合作社64个、家庭农场124家,曾为宫廷贡品的丁堂、华堂大白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沙河站镇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