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动态演变

2023-07-17吴心怡

关键词: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城乡居民

吴心怡, 冯 杰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是对共同富裕的具体化、现实化[1]。不断完善和深入推进惠及全国人民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2]。而3年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有所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基金结余不足、财政补贴水平不均、养老金待遇计发不合理等问题。鉴于此,研究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等,对于平衡区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提升其运行效率,实现全国统筹和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3]。于是,学界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其运行状况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主要从制度层面、机制层面和效率评价等3个方面进行文献归纳和评述。

1.制度层面。部分学者从制度层面着手,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如张开云等分析指出,基金筹集方式有限、运营管理能力不足、支付待遇有待提高和制度衔接不畅是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4];周延等肯定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对养老差距的调节作用,但其存在收入再分配效应较弱等问题[5];宫晓霞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提出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能力[6]。

2.机制层面。部分学者从机制层面着手,倡导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保障运行稳定。如刘冰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投资取向单一、责任划分不合理、参保人员的资金权益无法得到维护等[7];郭光芝等认为有必要从需求视角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大对长缴和早缴参保人员的奖励来鼓励更多年轻人缴费参保,以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长效稳定运行[8];阳程文等基于广东经验,提出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和集体补贴标准、优化养老金待遇认定方法,以及调整体制机制等对策,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9]。

3.效率评价。部分学者采用效率评价方法评估区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如刘晓玲等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研究江苏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效率,发现相关资源分配不充分导致江苏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效率较低[10];胡扬名等采用面板三阶段DEA模型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发现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会显著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11];尹成远等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的省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总体运行状态不佳,主要是因为技术创新不足,并提出推进制度创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对策[12];强国民等采用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对比分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效率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效率,发现二者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建议各地应实施差异化养老保险效率提升策略[13]。

综上,学界主要从制度、机制、效率评价等角度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虽有学者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展开诸多研究,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无法进一步揭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且鲜有文章探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法等,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以期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为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供支撑。

二、研究方法、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熵权法。为了规避人为主观因素影响,本研究采用客观赋权法进行指标体系构建,以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熵权法作为一种确定客观权重的方法,其客观权重由指标变异程度决定[14],用于衡量各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具体步骤如下:

(1)归一化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2)

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i=1,2,…,n;j=1,2,…,k)。Yij表示Xij归一化后的对应数值;Xj表示第j个指标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 max(Xj)、 min(Xj)分别表示第j个指标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4)

其中,p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比重;Ej表示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

(3)计算指标权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5)

其中,Wj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重。

2.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可以克服数据重复问题,准确呈现区域发展差异和来源[15],被广泛运用于公共卫生服务、旅游产业、数字经济等区域发展差距的研究中。本研究借鉴Dagum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16],衡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总体基尼系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6)

其中,G表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总体基尼系数。Yji表示区域j内省份i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j=1,2,…,k;i=1,2,…,nj)。Yhr表示区域h内省份r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h=1,2,…,k;r=1,2,…,nh)。k表示区域个数;i和r分别表示区域j和区域h的对应省份;n表示省份总个数;μ表示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均值;nj和nh分别表示区域j和区域h的省份个数。

(2)计算区域内和区域间基尼系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7)

(8)

其中,Gjj表示区域j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基尼系数;Gjh表示区域j和区域h之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基尼系数;Yjm表示区域j内省份m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m=1,2,…,nj);μj和μh分别表示区域j和区域h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均值。

(3)计算区间相对影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9)

(10)

(11)

其中,Djh表示区域j和区域h之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相对影响;djh表示区域j和区域h中所有Yji-Yhr>0的运行效率总和的数学期望;pjh指超变一阶矩,表示区域j和区域h中所有Yhr-Yji>0的运行效率总和的数学期望;Fj(·)、Fh(·)分别表示区域j和区域h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累积密度分布函数。

(4)分解总体基尼系数。总体基尼系数G由区域内差异贡献GW、区域间差异贡献Gnb和超变密度贡献Gt等3个部分构成,即G=GW+Gnb+Gt。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2)

(13)

(14)

其中,pj和ph分别表示区域j和区域h的省份数量占总省份数量的比例;sj和sh分别表示区域j和区域h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占总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比例。

3.核密度估计法。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该方法属于非参数估计方法[17],多用于测量空间差异[1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5)

其中,f(x)表示核密度函数;x表示各区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均值;Xt表示区域t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均值(t=1,2,…,k);K(·)表示核函数;q表示带宽。

为了全面掌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分布形态的演化特征,本研究借鉴吴小影、刘亦文和甘晓成等的做法[19-21],采用高斯核函数进行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6)

(二)指标构建

本研究借鉴刘晓玲、胡扬名和尹成远等的做法[10-12],选取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参保人数、实际领取待遇人数和累计结余等5项指标作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基础指标。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基础指标的关联性,形成盈余率、覆盖率和领取率等3项复合指标,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盈余率用来衡量区域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可持续性;覆盖率用来衡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参保人数为该省15周岁以上总人口扣除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领取率用来衡量区域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和可持续性。

表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三)数据来源

由于2014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故本研究以2014—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选取指标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的统计年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区域划分的方法,本研究将31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2个省份。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运行效率分析

为了消除不同年份各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异质性,并保证其运行效率测算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熵权法对各年份的指标权重进行修正,以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盈余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覆盖率和领取率的影响程度较小。

表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评价指标的权重Table 2 Indicator weights of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基于上述指标权重,本研究进一步测算各省份和三大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表3)。由表3可知,三大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从时间演变来看,各省份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具体体现在:(1)2014年,天津、云南、新疆、山东等省份排名靠前,而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省份反而排名靠后。(2)2015—2017年,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省份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3)2018—2019年,三大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布特征。(4)2020年,各省份分布较为均衡,但整体仍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

表3 各省份和三大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Table 3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each province and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从理论上来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应随着所在区域经济的增长而相应地获得提升,即盈余率、覆盖率同步上升,而领取率反之下降,且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运算结果来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其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在2007年通过加大财政支持有效提升了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甚至超越了部分东部、中部地区的省份[22],使得2014年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相较于东部、中部地区更高。这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日益重视民生养老问题,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使得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也明显提高。而东部、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体收入虽然远超西部地区,但由于东部、中部地区人口基数较大,基金支出相应较高,使得东部、中部地区在盈余率上优势并不明显。但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全面普及,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总体水平逐年上升,与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就全国而言,随着东部、中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占区域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逐年上升,区域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对失衡的状况会逐步缓解。鉴于此,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逐步在各地区建立起公平、均衡、惠及全体公众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剖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本研究测度2014—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基尼系数,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基尼系数Table 4 Gini coefficients of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1.总体差异。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2020年总体基尼系数出现了29.5%的较大涨幅,表明各省份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差距扩大。究其原因在于:受疫情影响,各省份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发放额度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导致2020年省份间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产生较大差异,总体基尼系数大幅度上升。

2.区域内差异。从总体来看,我国三大地区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差异较大。其中,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保持在较低水平,且区域内差异波动较小,表明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差异较小且较为均衡;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呈现出先逐步上升、后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但其基尼系数的均值最高,表明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差异较大;而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与总体基尼系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可以推测全国总体差异主要受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影响。

3.区域间差异。从总体来看,我国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基尼系数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的分布特征,这侧面印证了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西部>中部>东部的区域分布特征;同时,结合2019年和2020年的区域间基尼系数可知,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均显著增加,而中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呈现出缩减趋势,可以推测西部>中部>东部的区域分布特征会继续保持。

4.总体区域差异来源及贡献率。2014—2016年,引起总体区域差异的三大来源的贡献比例维持在一定范围;2017年后,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影响不断降低,区域间差异跃升成为影响总体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就2020年数据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区域差异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缩小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区域间运行效率差异,对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行效率的动态演变

前文仅对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进行测算和分析,反映的仅仅是相对差异,须进一步使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绝对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动态演变过程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1.全国核密度估计。由图1(a)可知,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动态演变呈现出3个特征:(1)2014—2020年,核密度估计函数的中心点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过程;(2)2014—2020年,核密度估计函数的峰值呈现出先减后增的演变过程,波峰的宽度呈现出由窄变宽、再逐步收缩的演变过程,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呈现出由分散趋于集中的分布特征,且运行效率的绝对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3)2020年,核密度估计函数除1个主峰外,存在侧峰,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呈现出极化现象。

2.东部地区核密度估计。由图1(b)可知,仅对比2014年和2020年数据,东部地区核密度估计函数的中心点呈现出向右移动的趋势,表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明显上升;2014—2020年,核密度估计函数的峰值的波动态势较小,波峰基本稳定,表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稳步上升。同时,从波峰数量来,2019年后逐渐回归单峰,表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极化现象有所缓解,即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较高的省份与较低的省份之间的绝对差异有所减小;但2020年的波峰宽度有所拓宽,表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小幅扩大。

3.中部地区核密度估计。由图1(c)可知,仅对比2014年和2020年数据,中部地区核密度估计函数的峰值下降,且中心点呈现出向左移动的趋势,表明中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明显下降,且区域内差异逐步扩大。同时,从波峰数量来看,2018年开始转变为单主峰,两极分化现象消失,表明中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中心性有所增强,缓解了区域内差异。但相较于2019年的高核密度值和高运行效率,2020年的曲线表明中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显著下降,且区域内差异逐步扩大。

4.西部地区核密度估计。由图1(d)可知,西部地区核密度估计函数的峰值高度、中心点均大于东部、中部地区,表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小于东部、中部地区。2014—2020年,核密度估计函数的峰值逐步下降,且中心点呈现出向左移动的趋势,表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明显下降,且区域内差异逐步扩大。但波峰宽度变窄,表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绝对差异逐步缩小,对峰值下降产生的区域内差异具有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基于2014—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盈余率、覆盖率、领取率等3个方面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等,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2)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3)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运行效率的绝对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有所改善;中部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消失;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逐步缩小,但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

(二)对策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状况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应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区域差异化策略、完善社保基金扩充计划、开展参保人员扩面工作等,以提升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进而推进社会保障均衡发展。

1.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助于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切实解决区域间养老保险基金失衡问题。为了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收统支的目标,须稳步推进中央调剂金制度,完善配套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具体来说:通过整合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基本政策,有效解决参保人员跨区域转移养老保险权益的问题,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支付标准;通过调整不同地区的财政补助水平、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参数和中央调剂占比等,实现区域间养老保险基金的动态平衡;通过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联网平台,打破地域和层级限制,实现数据共享互通;通过规范养老保险工作流程,提升养老保险基金操作风险防范能力,并完善部门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2.制定区域差异化策略,缩小基金收支区域差异。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制定区域差异化策略,可以缩小基金收支区域差异,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应发挥其经济发展优势,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热情,鼓励城乡居民选择更高缴费档次参保,以解决养老保险支出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失调的问题;中部地区应发挥其人口潜力优势,通过多元媒介宣传和普及养老金储蓄理念,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率;西部地区应发挥其养老保障措施较为完善,以及补贴力度较大和补贴方式较为多样的优势,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城乡居民对国家财政补贴的依赖性,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可持续性。

3.完善社保基金扩充计划,拓展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为了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须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扩充计划,拓展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具体来说:通过制度改革从基数上降低领取率,辅之适当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以缓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压力;通过加大划转国有资金扩充社保基金的力度,以化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通过激励企业增加员工养老缴费补助和个人购置额外养老保险投资产品等,以增加个人养老储蓄资金,从而降低养老人群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依赖程度。

4.开展参保人员扩面工作,扩大基金缴费人口基数。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扩面工作,有助于扩大基金缴费的人口基数,从而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具体来说:通过常态化全方位的政策宣传,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意识,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其中,在宣传对象上,应针对灵活就业人士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展开精准扩面工作;在宣传重点上,应就参保手续、缴费档次、待遇领取等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做到主动公开宣传;在宣传方式上,应采用综合宣传手段,如养老保险从业人员到园区和招聘会等开展线下政策宣讲,到政务办事大厅社保服务窗口等进行现场政策讲解,以及利用公众号和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等,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城乡居民
m-NOD样本最近邻密度估计的相合性
面向鱼眼图像的人群密度估计
基于MATLAB 的核密度估计研究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END样本最近邻密度估计的一致强相合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