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现实·理想·实践”升格指导
2023-07-17韩莹
韩莹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现实,“胸中之竹”是理想,“手中之竹”则是实践,从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为此他有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关系型的作文材料。材料主体是郑板桥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命题者给定三个阶段对应的核心概念,进而指出让后两者本应一致,但实践中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此处增加到四个概念,对“手中之竹”与“笔下之竹”的关系准确界定是审题构思的关键。前三者是画竹的过程,那么“笔下之竹”则可以认定为画成之竹,也就是最后达到的状态,意即实现目标。而最后郑诗更是点明如何实践才能让理想变成现实,即是长期反复磨炼。命题者要考察学生三元思维,同时还有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难度不小。写好这道题,要理顺多个核心概念的关系,更要写出其启示意义。
参考立意:先要观察现实,从而确定理想,经由反复实践,才能达成目标。观画竹法以悟道
周华俊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将画竹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以及“手中之竹”三个阶段,但实践之中却发现,唯有将“手中之竹”不断改良向“眼中之竹”靠拢,方可成“胸中之竹”。故作为新时代青年,当洞察现实后,以不断的实践将理想变为现实。
现实为基,构人生大道。郑板桥将画竹第一阶段定位“眼中之竹”,观其神态,察其神韵,才可定“胸中之竹”。徐霞客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他明白当时世人需辨明长江之源,而在心中立下此志于胸,终为世人留下《徐霞客游记》,名垂千古。因此,万事之前皆先洞察现实为根本。“冗繁削盡留清瘦”是以现实为基,剔其冗杂,留其精华,孕育青年成长,踏其人生大道。
理想为光,照人生大道。“胸中之竹”乃郑板桥一生画竹经验总结的第二阶段,胸中有清竹,下笔方能绘其神韵。江梦南从小失聪,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她以正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心中更是揣着“大学梦”。她摸父母声带观他人唇语学会发音,在她不懈努力以及理想激励之下,最终获得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用“无声”的乌云遮住她人生道路的光芒,她却以理想为光,洞穿乌云,让她的人生大道金光闪闪。吾辈青年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当以鸿鹄之志,拨开我们人生大道中的迷雾。
实践为刃,破道路之阻碍。郑板桥先生为把“手中之竹”化为理想的“笔下之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作出天下一绝的竹画。同样的,今朝也有如此“风流人物”。苏炳添临近巅峰期末尾决定换脚起跑,夜以继日的训练,将汗水洒在赛道上,最终打破“十秒大关”。人如此,国家亦如此。“东方巨龙”觉醒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经济特区的设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树立于人民脑海之中,每一次的实践都助“巨龙”攀时代之巅,破浪前进。我们也要懂得若无实践,胸中理想仅为空谈;唯执实践之刃,破除障碍,方可踏坎坷大道如履平地般前进。
以“手中之竹”定“胸中之竹”,以“胸中之竹”化“手中之竹”。二者若缺其一皆无法使郑板桥达到“画到生时是熟时”之境界。时代曲水流觞已行至我辈面前,吾辈青年是时代奔涌的后浪,切勿脱离现实,空谈理想而不付出行动,如此,方可助中华民族复兴巨轮号劈波斩浪般前进。
诊断报告
文章在论证上,有以下问题:
1. 审题欠精准。核心概念“笔下之竹”与“眼中之竹”混淆,皆等同于“现实”,将“胸中之竹”误解为“眼中之竹”,多个概念混淆。
2. 论据的分析不当。由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偏差,例证未能有力证明观点。论证过程中没能扣紧照应论点。
升格建议
1. 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界定核心概念,不能主观臆断,区分关键词的所指和能指。
2. 论证时,要明扣和暗扣论点中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力求严谨流畅。观画竹法以悟道
周华俊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将画竹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以及“手中之竹”,但实践之中却发现,唯有经年累月地不懈挥毫苦思,才能最终将“手中之竹”不断改良,方可绘成与“胸中之竹”相符的“笔下之竹”。故作为新时代青年,当洞察现实后,以不断的实践将理想变为现实。
现实为基,构大道之地基。郑板桥将画竹第一阶段定位“眼中之竹”,观其神态,察其神韵,才可定“胸中之竹”。而前有徐霞客明白当时世人需辨明长江之源这一现实,而在心中立志“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终为世人留有《徐霞客游记》,名垂千古。因此,万事之前皆先洞察现实为根本。“冗繁削尽留清瘦”是以现实为基,剔其冗杂,留其精华,助力青年成长,踏其人生大道。理想为光,照道路之方向。“胸中之竹”乃郑板桥画竹的艺术至高境界,他恰是以“胸中之竹”为理想,倾其一生,终于绘出竹之神韵。画如此,为人亦然。江梦南从小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她始终坚定地胸怀“大学梦”的理想,不懈努力,于“无声”中突围,最终收获清华大学博士入学通知书。命运试图用“无声”的乌云遮蔽她的人生,她却以理想为光,洞穿乌云,令人生之路金光灿灿。吾辈青年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当以鸿鹄之志,拨开我们人生大道中的迷雾,奋力前行。
实践为刃,破道路之阻碍。郑板桥先生为把“胸中之竹”化为理想的“笔下之竹”,四十年“日间挥写夜间思”,终于作出天下一绝的竹画。今朝也有如此“风流人物”。百米飞人苏炳添不断试错,继而决定换脚起跑,夜以继日地训练,终于突破“十秒大关”。体坛英杰如此,浩浩大国亦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每一次的跨越无不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殚精竭虑,华夏赤子的踔厉奋发,为“巨龙”攀时代之巅乘风破浪,助其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青少年也应懂得,若无长期精雕细琢,“胸中竹”难成“笔下竹”,仅为空谈;唯执实践之刃,破除障碍,方可踏坎坷大道如履平地般前进。
以“眼中之竹”定“胸中之竹”,以经年沉潜之实践,将“胸中之竹”化“笔下之竹”。三者若缺其一,皆无法使郑板桥达到“画到生时是熟时”之境界。时代曲水流觞已行至我辈面前,我们是时代奔涌的后浪,切勿脱离现实,空谈理想而不付出行动。如此,方可助中华民族复兴巨轮劈波斩浪,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评点 : 文章任务意识突出,身份意识强烈,并且能够把握住材料中的启示,是规范的议论文。充分体现了三元思维,围绕如何实现“胸中之竹”,谈及现实、理想和实践的层进关系。文风端正,文气流畅,能够体现扎实的基本素养。素材由古而今,由个人及家国,详略取舍,充实有力。文章重照应,结构严谨,语言典雅,通览遐观,晓畅利落,家国情怀溢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