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
2023-07-17成静
成静
[摘 要]“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既是应对高校管理模式转型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径。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面临着育人理念共识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科层体制束缚明显、资源供需错配等困境。针对以上难题,需要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凝聚共识、完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综合措施,以助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社区;高校育人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201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其推广覆盖至1 000所高校。可见,“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战略选择。因此,深入剖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厘清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并提出解决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
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必先全面认识蕴含在其中的“动因—目标—行动”逻辑主线,为实践提供逻辑遵循。
1.1 动因逻辑:应对高校管理模式转型的现实要求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与新时代高校管理模式转型相适配的产物。第一,高等教育普及化对传统高校社区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截至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7.8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如何进一步做好育人工作,成为摆在高校学生社区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一站式”学社区恰恰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为实现高校学生社区由对物的管理到对人的教育转变所作出的积极回应。第二,是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型政府、“放管服”等改革理念日渐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共识。在上述理念的影响下,高校也开始了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改革,其中就包括推行流程再造,建设一站式事务中心等,这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有利契机。三是随着“大类招生”、学分制等高等教育改革模式的推行,传统班团党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日渐弱化。将思政工作引入学生社区成为班团党组织重新肩负起思想引领和教育职能的必然路径选择。
1.2 目标逻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径
“立德树人”既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1],同时也是“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所归。“立德树人”必然要在物理性的居住空间和社会性的交往空间进行,而学生社区恰恰是最佳的空间选择。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基点,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思政教育前移至“第一线”,让思政教育和育人工作真正抵达学生的个人生活空间,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完成学生社区从对物的静态管理向对人的动态教育的功能转换。“一站式”也意味着高校可以不断聚合优质教育资源,凝聚优秀育人力量,在传统课堂以外拓展知识传授。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可以实现专业教师、辅导员、院系领导等主体力量的下沉,针对性地继续进行教学,而且这种教学更多的基于学生个人兴趣和志愿,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生知识更新,也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打造知识共同体。
1.3 行动逻辑:坚持以“三全育人”为实施路径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2]。这一基本原则无疑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即以“三全育人”为抓手。首先,全员协同参与,形成建设合力。从宏观角度来看,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协同参与机制,拓展育人场域。从微观角度来看,要在高校内部,推动党团组织、教科研人员、工勤队伍等育人主体力量全面下沉到学生中间,围绕学生事务,服务学生成长。其次,以人为本,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做好顶层设计,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把育人工作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推动育人工作模式由短期育人向着长期育人乃至终身育人的模式转变。最后,着力构筑全方位育人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载体,在学生社区内全面做好教书育人、思想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等方面的工作,让“一站式”学生社区真正成为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集成性平台。
2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困境遭遇
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也面临着以下困境和难题。
2.1 从建设理念来看,社区育人理念尚未形成共识
首先,育人主体对社区育人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一方面,高校内部育人主体仍然持有传统观念,将“一站式”社区的育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做好学生生活管理服务工作,忽视了学生社区培养人才、完善学生人格等重要职责。另一方面,由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主要采用自上而下“高位推动”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很多主体片面地将社区育人理解为学校领导、党委部门的专职工作,未能清晰认知全员育人的本质内涵。其次,对社区育人的定位存在分歧。譬如,宿舍管理人员更看重社区安全管理和日常服务,辅导员更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而教师更注重学生在社区内的知识学习过程。这种对自身职责功能定位的理解差异也导致各主体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日常工作中冲突频发。最后,社区育人理念认同度差异明显。从整体来看,学生社区作为育人前沿阵地的理念认同在多元主体中呈现“梯度”差异。领导管理层主体认同度最高,教师队伍、工勤队伍等主体次之,而作为核心主体的学生,对于社区育人理念的认同度反而最低。
2.2 从主体结构来看,学生社区主体地位彰显不足
目前,学生主体在社区内的主体地位明显存在着弱化现象。首先,学生更多的作为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而存在。学生对于如何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什么样的学生社区等一系列问题的话语权甚少。学生对于自身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内的角色定位也没有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学院安排的助理、协管员等身份角色。其次,学生自身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多数学生并未清晰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而是将自己作为“旁观者”,被动地参与社区育人过程,对社区丰富的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甚至持以漠视、无视的态度。最后,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不健全。当前,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严重滞后,不能很好地吸纳社区内的学生个体。學生自治组织的成立流程和程序烦琐,同质性问题突出,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主体的需求。
2.3 从治理机制来看,科层体制的结构化制约明显
从组织理论视角来看,以权力等级为核心,以纵向等级分层、横向职责分工为主要特征的科层体制依然是我国高校沿袭至今、广泛采取的基本组织形式[3]。不可否认,非人格化的科层体制带来了高校行政的专业化、理性化和高效率。但是,科层体制却也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社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结构化的制约和束缚。一方面,科层体制预先给定了“学校—社区”的关系,学生社区并非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延伸,受到行政部门的管辖[4]。行政部门对学生社区拥有实质性的管理权,二者实则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一直大于社区内部自治力,继而导致了社区自治和行政难分的问题。另一方面,各部门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行动,极易产生各自为政、沟通机制缺位的问题。在传统科层体制下,各职能部门在社区内有着各自清晰的职责定位,大家各司其职,过分强调组织职责边界,严重缺乏横向的沟通与协调,部门协作壁垒现象突出。
2.4 从资源配置来看,育人资源供需错配矛盾突出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以及信息不对称,当前“一站式”社区育人资源的注入配置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反而还产生了重叠、浪费问题。从人力资源配置来看,辅导员、专任教师、思政教师等队伍力量已经实现了全面下沉,但是这种队伍下沉并未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在社区的首要需求主要以生活服务为主,而“全面铺开”的下沉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给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导致社区管理服务基础性功能发挥不足。从资金预算配置来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经费预算通常分为常规性预算和人才培养预算,但以上预算都是以背靠背的形式进行的,没有以学生需求为准绳,而是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各自编制预算,导致了预算和实际脱节,产生重复性预算和预算不足等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学生社区首先要满足学生日常居住生活的基本设施需求,其次才是会议室、阅览室、读书屋等功能型设施。然而,当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存在着设施建设过度或超前的问题,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未能紧密结合学生需求,未能做好基本生活设施和功能型设施的规划布局,严重影响了空间资源配置的效能。
3 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向度
3.1 全面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持续深化育人思想共识
能否全面凝聚多元主体的育人思想共识是事关“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败的核心议题。对此,需要通过全面加强舆论宣传和价值引导,不断促进育人共识。首先,党建引领,把航定向。把深化社区育人理念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着力形成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党委领导机制,在学生社区内通过定期召开党小组会议、推出专题党课、创建示范党支部等综合措施,把全员育人的深刻内涵讲清楚、说明白,同时将其灌输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全主体理念中。其次,打造各类宣传阵地,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墙面、楼道等载体,采用漫画、书法、涂鸦等多种新型宣传形式,以特定符号向社区内部育人主体传递“三全育人”理念,营造“三全育人”浓厚氛围。最后,积极开展线上宣传,建立社区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扩大辐射面,形成线上线下宣传、立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3.2 完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搭建共建共治工作格局
社区自治组织可以充分吸纳不同类型的学生成员,促进社区自治,形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建共治的生动局面。为此,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全面加强学生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性建设,放权给学生主体。党团委等部门应积极放权,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放手让大学生自主成立适应自身需求的社区自治组织,同时鼓励学生社区自治组织依规开展各类活动并给予相应支持,以营造良好的自治氛围。其次,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学生社区自治组织。通过全面丰富学生社区自治组织类型,把所有的学生群体都纳入进来,筑牢学生主体地位的组织基础。第三,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各类志趣爱好者团队,激发学生参与“一站式”社区共建共治的积极性。最后,立足“一站式”起点,强化知识导向,发展专业型自治组织,以专业性服务切实提升组织的育人实效性。
3.3 不断创新制度机制建设,强化科层体制情感属性
中国的科层制具有情感属性的社会外向性这一特征,即党和国家通过各种制度机制安排,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情感互动关系[5]。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制度机制的更新不断强化高校科层制的情感属性,建立高校科层与学生主体的情感联系,以抑制科层制理性属性的缺陷。首先,要把以学生主体定位嵌入高校科层组织中,倒逼育人主体力量下沉到学生生活。譬如,面向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常态化结对帮扶工作机制,要求辅导员、教师进行定点帮扶,直接介入其日常学习生活,以情感为黏合剂,拉近师生关系。其次,软化硬性制度,回应学生诉求。充分发挥校长信箱的作用,建立定期联席工作会议机制,收集、分析并回应学生诉求。最后,突破组织界限,建立个体人格化联系。通过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圆桌会议、专题交流会等工作机制,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打破组织边界,以情緒和情感连接各育人主体,加强情感互动。
3.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升级社区服务功能
在理念层面,自觉树立“数字化思维”,做好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涵盖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校园行为的“画像”大数据信息平台[6],以数字平台连接供需双方,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全方位赋能党建引领、资源下沉、机制保障。在实践层面,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问卷、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各类线上渠道,同时配合线下调研,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建设短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主体资源力量投入。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社区数字化水平,以数字社区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坚持“空间即服务”改革思路,提升社区设备设施智能化水平,把贴心服务和空间场景结合起来,同时通过计算机建模等数字化手段统筹社区空间资源,并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勇,陈蕾,陈旻. 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7). http://www. gov. 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 htm.
[3]王文杰.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与现实情境[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4):69-77.
[4]文军,王云龙. 空间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情感治理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D校“知行学院”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8):34-42.
[5]徐明强. 中国科层制的情感属性:源流、定位与比较[J]. 政治学研究,2022,166(5):127-137.
[6]马成瑶.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2(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