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班级自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7-17朗韦丹

南北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管理能力自主管理普通高校

朗韦丹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管理越来越成为影响班级发展和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缺乏对大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以及相关理论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一些高等院校存在学生接受能力差、自我控制力弱等问题,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与漏洞,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了必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突破传统育人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主体性,切实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进而确保普通高校能够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普通高校;班级;自主管理;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学生进行自主管理,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学校社团组织来锻炼自己。普通高校开展育人活动,不仅需要向学生“传业受道解惑”,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其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而班级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提高其自主管理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将班级所具备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开展自主管理,以此提高班级自主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严格的执行机制,确保班级组织工作落到实处。班主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方向和理想信念。总之,要想提高普通高校班级自主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关心、关爱学生,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1 普通高校班级自主管理现状

通过对普通高校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自主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班级中有些成员不能够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不能有效地控制自身行为;二是缺乏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影响整个班集体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不能正确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目前普通高校班级自主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学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地适应自主性学习,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如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和班会组织等。

1.1 对班级自主管理缺乏深入认知

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班干部,对班级自主管理存在一定的误解,觉得只要不影响学习成绩就不会出现问题,学生则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此同时在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访谈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参与班级管理活动[1]。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密切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将学生的自由管理权和教师有效地结合起来。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传统思想观念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等因素影响,一些学校把教师当做工具。同时,由于普通高校学生思维相对较为活跃,并且有着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一些学生很难稳定好自己的心态、情绪,容易变得比较冲动,导致部分教师采用强压式的管理模式,这对学生后续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尽管一些高校会积极推行班级自主管理,但仍然会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班级管理仅停留在浅层阶段,难以有效提高班级自主管理的质量,究其根本是对班级自主管理缺乏深入的认知。

1.2 自主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是自主管理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由于部分普通高校的班级自主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导致其制度缺乏完善性。一是缺乏明确、可操作性高的规则体系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二是缺少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体制;三是自主管理计划、目标不够明确,由于规章制度都是由高校统一制定的,自主管理通常会以完成规定的任务为主,仅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参与其中,多数学生仍处于被管理状态,这种比较片面的自主管理模式,使得班級自主管理难以实现预期效果,难以确保班级管理质量得到提高[2]。

1.3 班级自主管理方法缺乏合理性

由于普通高校学生的自主性还有待提升,而且部分教师未能正确认知班级管理,直接将管理权限下放给班干部,自己很少甚至不会参与班级自主管理。一是有些班干部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所扮演角色和任务;二是班主任不能及时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成长情况及心理状态等信息;三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性评价时不够客观公正,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作出具体分析与判断,在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形时,错误地认为学生不适合开展自主管理活动。另外,有一些专业教师会同时兼任班主任,常常需要负责多项工作,而且班级自主管理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无疑会消耗教师大量的精力,严重降低了其开展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甚至不愿意采用相关措施创新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自主管理的效率,进而导致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无法增强[3]。

2 普通高校实施班级自主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理念,增强自主管理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学生逐渐认识到自主管理对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和理念,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更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现在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符合本校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自主管理系统[4]。

随着普通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并树立正确的管理方向。如将立德树人理念与班级自主管理理念相契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还能够切实增强自主管理效果。首先,教师需要意识到立德树人理念,能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要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主任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最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出现一人独大的现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在自主管理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加强师生互动,从而确保班级自主管理能够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效果。

2.2 合理制定班级班规,完善自主管理制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自主管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班级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传统观念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没有专门对班级进行自主化、专业化建设和指导工作,有些院校只是片面追求“学术型”教育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班级制定的规则是班规,在管理中能够起到规范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明确班级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这样既能保证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还能够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充分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高校发展现状、学生特点和学校自身情况来设定。在制订班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民主性,每个人都有权力参与并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二是针对性与灵活适应性相结合;三是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把班级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实施起来[5]。

2.3 培养得力干部,实施自主管理

当前,学生自主管理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班级管理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成本或者因为对自己的职权缺乏足够了解而随意使用公权力来管理和控制整个班集体;有些班主任经常性地使用“强制”或“命令”等手段去限制学生,使他们无法发挥出真正的能力,从而导致管理失败;部分高校班级管理者在自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官僚主义”思想。在普通高校的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辅导,要想培养出优秀、合格的班集体和班级人才,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此,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國家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奖惩制度建设以及奖励措施,来促进学校自主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该从思想上鼓励他们积极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并主动接受新鲜事物,使之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且有益的助力。

2.4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公平的班级氛围

学生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前提是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他们培养自我管理、主动管理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部分学生有参与班集体的愿望,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所以,要挖掘不同学生的优点,让其对班级管理工作有自己的看法,并赋予他们相应的权限。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发掘其才能,使其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获得荣誉感和自豪感,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班级的环境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和学习意愿,过去的教学方式偏重学业成就,老师常常把学业成就当作评价的唯一标准。优秀的同学会受到重用,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不会受到教师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他们的性格被压制,会使他们对学业有一种抗拒。而在公平的班级氛围中,不管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好是坏,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注,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友爱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2.5 实施分层管理,有效监督班级学生

分层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努力,首先是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是教师和班干部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并互相帮助,增进彼此间相互理解、信任;最后是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做到认真听取其意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中得到满足感。为了使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教师需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各司其职,教师需要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实施分层管理,以此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对此,教师可以合理划分班级自主管理层次,可分为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当在自主管理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由班长向教师询问解决办法。另外,也需要合理进行分层管理,这样能使学生各司其职[6]。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班级建设是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达到预期的目标。

2.6 建立总结制度,切实完善自主管理

高校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教师和其他社会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在新时期,高校要以人为本进行班风建设,通过各种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应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其次,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奖惩办法及方案;第三,加强对班级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教师通过建立总结制度,除了能够弥补自主管理中潜在的漏洞,还能激励学生主动开展自主管理,切实提升自主班级管理的效率。另外,通过总结制度,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教师可以运用激励机制及时表扬那些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对于不善于管理的学生,给予其相应的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促使他们后续能够主动参与班级自主管理[7]。

3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高校在班级自主管理上也需要作出新的调整,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和发言权、参与权,必须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总而言之,普通高校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促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班级自主管理,切实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环节着手: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增强自主管理效果;合理制定班级班规,完善自主管理制度;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营造自主管理环境;实施分层管理,有效监督班级学生;积极构建总结制度,切实完善自主管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进而促使班级自主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郇山琼.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J]. 品位·经典,2022(22):99-101.

[2]武保林. 高校班级自主管理路径探析[J]. 快乐阅读,2022(8):81-83.

[3]陈增锋. 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141-142.

[4]王存安.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南北桥,2017(11):182.

[5]魏亚玲. 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37):242-244.

[6]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延吉:延边大学,2017.

[7]小学高年级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管理能力自主管理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创新行政管理方法 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