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何”问题:实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
2023-07-17和鑫田玮娜
和鑫 田玮娜
[摘 要]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办好职业教育、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具有系统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点,有效性评价要从合作的前期准备、具体实施过程、合作结果及未来发展等阶段进行指标细化,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097-04
在我国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着力推进“双高”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模式,成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
校企合作是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是保证人才质量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提出,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和规定,高技术技能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在人才培养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需求的现状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当前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战略。新形势下,校企协同育人,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师资不足、实训基地不完备、学生人岗匹配度低、知识体系更新慢等问题,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建立一个有利于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环境,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法规和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提出,要“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要“完善校企合作激励约束机制”。这为校企合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合作的任务、方向和目标。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发布,强调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的重要性,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随着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层次和形式上都有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校企合作动力不足,要么学校热,要么企业热,或者前期热闹后期冷清,缺少合作积极性;合作流于形式,虽能参与其中,但缺乏有效沟通和长期合作规划;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的程度很低;合作潜力缺乏,合作主体在投入校企合作的资金、人员、设备等资源管理不成体系,合作未建立长效合作的利益供应机制等。
学校和企业要不要合作,如何合作,合作后效果怎么样,如何真正发挥企业和学校的正效应,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校企合作才是有效的呢?
二、一何:何为校企合作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涉及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等各利益相关者,合作具有过程性、系统性、动态性,在探索有效性时必定要从合作主体在合作中的期待、参与、收益出发,落脚到合作准备的态度积极性、合作目的的科学合理性、合作过程的细致高效性、合作结果的共赢发展性等因素。总的来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效性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达到或超过预期制订的合作目标,充分完成合作内容及事项,各相关利益者皆获得收益,实现校企合作价值和利益最大化。从高职院校角度看,学校实现了专业设置、教学安排、人培质量、合作制度、教育水平、实训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完善、优化和提升;从合作企业看,通过合作,提高人岗匹配度,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品牌效应,得到相应的政策红利;从学生看,学生按校企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具备了企业和社会所需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素养,有了全面的成长和发展;从教师角度看,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安排兼职教师到校授课,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皆得到成长和进步,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和有效发挥其他外部资源功能两个方面。
1.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功能,实现协同育人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合作,校企双方都需要投入和付出,并在合作中积极主动作为。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育人、为企业育人的教育功能,挖掘并利用好学校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校园文化等资源,真正从培养人这一主要职能出发。其次,合作企业要增强校企合作中的主体意识,利用好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敏锐性,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能动性,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提供岗位实习实训,建设多功能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导师或兼职教师队伍,多方面发挥作用。另外,企业和学校双方形成合力,协商制订科学、合理的合作目标,形成相互制约和管理的合作制度,建立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沟通达成全面、系统的合作内容,并积极有效推进。
2.充分寻求并发挥校企之外资源的功能
校企合作要实现有效推进和可持续发展,除了学校、企业两个主体外,还需要政府、社会、市场、教师等多方的支持。一方面,校企合作中不能缺少政策的支持,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地方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在实施中要积极与学校主管单位、财务、税收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接当地经济发展,对接行业发展,对接企业发展,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发展趋势,让校企合作产出的“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另外,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素质和能力与教师息息相关,校企合作中专、兼职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完成授课、教育任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效性要求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前期准备的有效性
在开展校企合作前,学校、企业都需要做一些有效的准备,以保证后期合作顺利进行。
学校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明确:合作目标是什么?市场需求是什么?行业中龙头企业是哪家?合作企业的优势是什么?合作专业是哪些?合作内容有哪些?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利弊?合作风险点在哪里?学校能给企业什么?校企合作政策及相关规定要求有哪些?企业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明确:企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相应的专业是否具备?合作政策能带来哪些益处?合作内容有哪些?合作目标是什么?如何保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给予学校什么,是否愿意合作?学校和企业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双方洽谈并在合作目的、合作内容、权利与义务、时限要求等方面达成一致,进而保证后续合作事宜科学、有序进行。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是一个预先设置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动态可生成性、可发展、可调整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按照前期协商一致的合作方案推进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调整,以过程的高效率促结果的高效化。合作过程的有效性强调的是在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科研、人才培养、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双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每一个合作内容和环节都高效进行。
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结果的有效性
合作结果的有效性,主要是按时按质完成了合作内容、达到了预期的合作目标,合作主体实现了“双赢”。从高职院校看,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设置、学生就业、师资实力等方面有了优化和明显改善,尤其是在人才质量、科研成果转化、实习实训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合作企业看,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投入经费取得了良好的人才效益回报,社会声誉和口碑有所提升,获得了国家或当地政府关于校企合作出台政策的支持,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从学生看,通过校企合作,其掌握了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提升了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成长。从其他效益看,校企合作带动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4.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和退出的有效性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最终是持续有效发展还是终止合作,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潜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从学校看,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充分征求和尊重学生、教师的意见,明确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和人员职责,保障经费,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作奖励机制,从而形成长效机制。从企业看,要重视校企合作,有强烈的参与意愿,制订明确、清晰的合作目标,做到人、财、物保障,安排专门和学校对接的部门或人员,保障专项经费,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管理,实现长期有效合作。从政府看,要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引导校企合作的开展,有效解决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制度和政策上给予保障。
另外,当校企合作出现低效或负效时,合作主体利益冲突明显、矛盾难以调和,或是特殊情况无法再参与合作事项时则退出合作,需要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将合作各主体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实现合作退出的有效性。
三、二何:为何要评价校企合作有效性
(一)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是提升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除了合作主体有效沟通,设定科学的合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要求以外,关键是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合作的全过程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合作的效果。通过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进行评价,在合作前期、实施过程、后期有目的地诊断并对合作方案作出调整,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调节、激励等功能,以评促改,保证合作效果,提升合作质量,为合作有效性保驾护航。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以培养社会、企业真正需求的人才。人才的输出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对合作的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制订和完善,对合作中具体行为进行诊断和评判,对合作的参与者形成约束和管理,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是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校企合作的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进而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可诊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拓展合作的空间,增加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挖掘合作的因素和潜力,助推校企合作主体去思考、探索、寻找合作的途径,创新合作的形式和方法,以積极主动的态度、发展性的角度去优化校企合作的方案,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形成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
四、三何:如何评价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涉及学校、企业、学生、政府等多方利益,合作具有复杂性,选择和确立评价指标一定要具有科学性,指标之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2.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体现出社会服务的能力,评价要发挥积极的指导性作用,客观体现合作汇总存在的问题,引导明确合作的目标、方向。
3.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立足客观实际,多调研,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让评价具有实用性,可推广运用。
4.发展性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也应该是动态可调整的。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体系指标
1.合作前期有效性评价
高职院校和企业正式合作前,主要评价合作准备情况,包含合作意愿与态度、目标化投入和组织领导保障三个方面的指标。(1)合作意愿与态度。主要包含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政策、意义、价值的认知度,双方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2)目标化投入。高职院校:总体的规划目标,计划投入的师资力量、实训场地和设施设备情况,计划合作的专业数量及学生数量;企业:合作的总体规划目标,投入校企合作的经费预算,到学校兼职任教的员工计划数量,设备、技术投入计划情况。(3)组织领导保障。高职院校:专门的机构设置、校企合作制度的保障、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机构与人员等情况;企业:专门与学校对接沟通的部门和人员,校企合作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工作考核机制等情况。
2.合作过程有效性评价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性是合作结果有效性的保障,合作过程有效性评价主要指标是学校、企业履约情况和在合作中合作主体为促进合作利益最大化而生成的创造性举措。(1)履约情况。最关键的指标是看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是否按照合作协议做到了“专业共建、师资共享、人才共育、基地共建、成果共享”,共同推进合作有效性。高职院校:在合作中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研等合作内容中的参与情况;企业:在合作中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基地投入及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等情况。(2)生成性举措。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实际情况,以合作目标为导向,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动态生成性举措,从而实现更多的“共赢”。
3.合作结果有效性评价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结果有效性评价主要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所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三个指标来评价。(1)人才培养质量。包含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生人岗匹配度、初次去向率与签约比率、企业订单学生覆盖比率、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2)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水平提高情况,科研成果运用于社会发展情况;企业:技术技能和生产效益提升情况。(3)整体实力和水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对接紧密度,实训条件和设施设备改善度,“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度,校企共建课程质量提升度,对校企合作满意度;企业:投入增长率,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的人力资源支持度,因校企合作获得政府支持、政策倾斜与扶持,开发专利等科研成果,企业品牌和形象提升,对合作的满意度。
4.合作发展有效性评价
校企合作能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看校企合作中是否具有“发展性”潜力,主要从政策支持度、合作机制保障性、合作稳定性三个指标来评价。(1)政策支持度。是否有规范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文件支持,是否有地方政府的支持。(2)机制保障性。高职院校:是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是否有科学、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是否健全运用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部门及人员工作效率是否较高;企业:是否能持续保障校企合作中人员、经费、设施设备、技术技能的投入,是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3)合作稳定性。高职院校:连续合作的企业数、学校行业领军人物数量以及行业认可度,对校企合作长远价值的认可度;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性和主导程度,整体实力提升和发展程度,对校企合作长远价值的认可度。
总之,校企合作涉及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学生、教师、社会多方利益,其中最主要的主体是学校与合作企业,只有真正发挥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正效应,以科学评价促进合作长效,才能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让合作利益最大化,实现合作的“共赢”,助推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2]潘建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郭晗曦.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4]胡洋.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32):73-76.
[5]郑志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有效性评价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0,2(34):125-126.
[6]薛玉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2):57-67.
[7]向罗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49-53.
[8]郭豪杰,杜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30):79-8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