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涵和实践路径

2023-07-17杨金茹张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8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杨金茹 张岩

[摘           要]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环境变化和思政教育的“供需矛盾”等现实问题,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正当其时,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徑,还是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我们从队伍建设、内容布局、体系搭建等多方面着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拓展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突出高职院校思政课职业特色,以此实现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和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价值意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029-04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大思政课”的论述和工作方案的出台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环境变化和思政教育的“供需矛盾”等现实问题,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正当其时。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1.生源结构多样化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大致有普通高中生、职业高中生和“3+2”或“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高生。从生源结构看,普高生经过系统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弱等问题。其他生源学生经过技能训练,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弱、学习方法不当等。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目标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元性。

2.目标需求多元化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较为明确的,即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强和全面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获得技能本领是他们的首要目标需求,其他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他们重要的目标需求。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高职教育课程系统性、社会实践实用性、高职教师队伍专业性等内容有较为强烈的不满,反映了学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未来就业工作、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等的多元需求。

3.心理特征差异化

部分普高生由于自身问题以较高成绩进入高职院校,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另外,根据调查,有大约52%的高职毕业生来自本地周边地区的农村家庭,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在高职院校生源占比较高,且呈上升态势。学生普遍具有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不善言辞等心理特点,进入高职院校后适应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方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环境变化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的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网络时代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引发了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大变革。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来说,其给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思政工作带来了挑战。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图书馆等具体场地,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学生在网络上接受思政学习,具有即时、及时的优势,也是基于学生需求的针对性教学,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质量。

高职院校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由于高职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度较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水平较弱,理论知识缺乏,在网络环境的深刻变革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环境面临的问题更多。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供需矛盾”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造成了冲击。加之教师在信息获取、知识获得上已不具有天然优势,使得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矛盾凸显。若不创新,势必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没意思、无意义、无用的负面评价。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问道:“这样一种首先是纯学术性的著作怎样才能适用于直接的宣传呢?在形式和内容上需要作些什么修改呢?”对于思政教育,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前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为了保证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权威和科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一使用统编教材。也正是为了思政教材的科学、权威,教材内容由概念阐释、方针政策等组成,存在与时代、社会脱节的现实问题。那么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特别是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这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在网络时代,由于知识获取的渠道多样,时空限制减少,教师在知识占有上不再具有天然优势,学生对一些经典案例失去吸引力,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思政课要丰富、创新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同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发展需求多元,如何实现思政课的“供给”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是摆在当前的难题。

二、“大思政课”与高职院校发展的价值契合

“大思政课”建设与高职院校发展是双向互动,高职院校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场域主体之一,“大思政课”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及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大思政课”建设是破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大思政课”的提出和建设为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新方法、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新改革、提升思政课新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1.“大思政课”建设注重多维时空协同育人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大思政课”要解决的就是合理地调动各种教育场域,如学校、社会、家庭、网络以及各类教育资源如红色历史文化、生动社会实践,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更加充分地利用多维时空,实现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全面覆盖。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3]面对当下思政教育的环境变化和“供需矛盾”,“大思政课”通过对空间的有效利用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场域的拓展,从原来固有的课堂教学延展到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推动思政课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社会的衔接;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资源和教学主体,推动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丰富;通过对网络空间的拓展,实现线上线下的实时联动,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结合职业教育和学生特点,把鲜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行业标兵走进课堂、走进网络,让教学内容变得接地气,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增强理论认同,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2.“大思政课”建设强调知识素养并重培育

“大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系统工程中思政理论课的新形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比以往更加需要优秀人才来开创伟大事业。

“大思政课”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从“培养什么人”的角度,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4],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需求出发,走进學生内心,及时回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政治判断力、鉴别力;在师生共长中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大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思政课”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继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后,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这些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政治高度,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时代使命。

虽然国家层面政策不断,职业教育被认定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但在现实中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建设,忽视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上存在明显劣势。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如何推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促进“大思政课”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促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党史教育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等内容的开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和自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组织生产劳动、进行校企融合,让其了解行业发展,感受市场变化,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劳动观念,促进思维“职业化”。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系统谋划,从队伍建设、内容布局、体系搭建等方面着手,真正办好“大思政课”,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成效,实现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和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一)重队伍: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做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才能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效。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使命担当,切实履行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的新使命,坚定政治信仰,传播先进文化,更好地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路上引路人的责任。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大思政课”教学能力,既有运用各种素材的能力,又有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以先进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下有效地选取、调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鲜活的教学素材,更好地丰富课堂供给,满足高职院校学生需求,实现“大思政课”知识传递、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大目标。最后,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放弃“垄断权威”的传统角色,从高职院校身心成长和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平等对话,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困惑等问题,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教导学生将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有机融合,在宏大的社会实践中感知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增强自身使命感,真正实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二)重内容:拓展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大思政课”要坚持“效果导向,内容为王”,一方面用好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课堂内外拓展教学内容,为教学寻找深入浅出的实践之源、浅入深出的理论之基。社会实践是“大思政课”最鲜活的教学素材,要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首先,要推进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充分调动各类资源用于思政理论课建设[6]。在开发各类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整合和资源优化,推进理论、实践资源的系统化,促进教学资源的标准化,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其次,要推进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质量,要求“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7]。应积極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新应用,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多主体开发、多渠道协同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思政工作的前瞻性、全时性。最后,要探索高职院校思政知识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建构起相应的理论体系,但如何有效供给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发展需求。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为高职院校思政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新思路,要以“大课堂”引领“大实践”知识体系,从实践中开发各种育人资源,推动实践知识体系规范化、常态化,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大思政课”知识体系。

(三)重引领:突出高职院校思政课职业特色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8]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引领性和职业特色。

1.凸显职业特色

在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中,要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形成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育人文化,利用校园文化等教育资源营造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氛围,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内驱力。

2.强化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为产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大国工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就必须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3.推进知行统一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又要在感知社会中引导学生立大志、担大任,在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对比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成效,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2][5][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6]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Z],2021.

[7]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Z],2020.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