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话在童心“落地生根”
2023-07-17李雪
李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部编版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点,由浅入深,渗透到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中。由此可见,在课堂中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凸显语用意识、把学语文和用语文相结合,已经成为优化生本教学的必经之路。
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很多教师仅是浅层次地意识到教材中的各种文体的不同,过度解读文本内容,未以“文学的姿势”来阅读,体味人物鲜明形象、情感前后变化及童话世界中美好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知识为载体、以“语用”为追求,在第一学段的童话课上让童话走进儿童心里?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青蛙卖泥塘》阅读为例,来谈谈如何关注文本特点,紧扣住“语用”目标,来落实语文要素。
一、根据文本特色,找寻“语用”特点
“教什么”决定着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改变”,《青蛙卖泥塘》是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烂泥塘到美麗池塘的变化是青蛙听取合理建议做出改变的结果。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以复沓的手法,讲述了一只青蛙听取其他小动物的意见,通过双手将烂泥塘改造成有花有草、鸟飞蝶舞的好地方。故事颇具教育意义,告诉我们美是用勤奋的双手创造的。学生爱听、爱看童话故事,必然也爱演。教师由此找到本节课的“语用”点──“想象表演”。
二、基于“语用”特点,落实语文要素
教师通过分析确定本课重要语文要素“想象表演”,应在表演中内化卖泥塘的过程、复沓的语言、童话的寓意。因此,教师优化了教学活动,做出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任务一】把握故事大意
1. 读一读:边读边思考“青蛙为什么想卖泥塘?最后成功了吗?”
2. 画一画: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哪个小动物给了他建议?
本环节通过读一读以及画一画,逐步引导学生对情节有了初步的了解,搭建阅读支架,利用填空降低难度,顺利有序地提取信息,整体感知课文。这也符合此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语言发展特点。
【任务二】体验分角色朗读
活动1:感受第一次卖泥塘的经过
1.画一画:分别画出青蛙和老牛的话。
2.读一读:感受青蛙的语气。试一试青蛙吆喝的语气,再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提示:抓住“喽”,通过集市上的吆喝音频来联系生活,指导学生放声吆喝、拉长语气词声线,关注感叹号的妙用,利落收尾。
3. 品一品:抓住“不过”体会句意的前后转折,感悟老牛的话有几层意思。抓住“老牛”“走过来”等词语,反复朗读,感受老牛的特点,朗读时师生交流点评“听了这位学生的朗读,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老牛?”想象老牛说话时声音低沉和慢吞吞的语气。再读出“打打滚”的快乐,感受老牛的可爱。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老牛提建议时很有技巧,联系生活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也会以这种方式给别人提建议?
4.合作读:小组内分角色练习。
活动2:感受第二次卖泥塘的经过
1. 画一画:画出青蛙和野鸭说的话。类比发现野鸭和老牛说话的相同点。
2. 读一读:通过“就是”剖析野鸭的话,引导学生读出野鸭一句话中的不同含义。
3. 品一品:圈出青蛙引水时的动作,交流感受,体会青蛙引水的不易。
4. 合作读:依据本组学生的喜好依次选择慢条斯理的老牛形象还是活泼的青蛙等形象进行分角色练习。
在阅读中,“体验分角色朗读”的板块,旨在帮助学生体会青蛙两次卖泥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老牛提建议的妙处,注意转折,读出老牛语气的变化,类比发现野鸭和老牛说话的相同点。然后,联系生活学习如何有效提建议。学生需关注表示动作的词,体会青蛙每一次改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合作朗读中,再现当时的画面感与情境感,体会童话的趣味感。
【任务三】尝试分角色表演
活动1:激发想象,说一说
1. 读一读第十自然段,通过文中四个句式相同的词语想象青蛙不停忙碌的身影,同时引导学生想一想“青蛙忙碌的时候在想什么?”体会青蛙充满期待的心情。想象画面,读出青蛙忙而有期望的样子。
2. 认一认:认识省略号,说一说它省略了哪些小动物的建议?
活动2:前后对比,夸一夸
1. 精修一番的烂泥塘变成什么样了?想象着青蛙的样子夸一夸。
2. 新的泥塘有什么呢?圈出文中的四个“有”。
3. 想一想烂泥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送一句话夸夸这只小青蛙。
活动3:选择角色,演一演
1. 任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表演,可加上一些动作来表达你的情感。
2. 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争取表达完善。
3. 小组内预演。
活动4:集体互动,评一评
“尝试分角色表演”是文中泡泡图上的一项尝试。新旧泥塘的对比更能让学生走入青蛙内心。说——夸——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最后的“演”则满足学生对童话的幻想和强烈的游戏精神。
童话就是故事,是用来“讲”的。“讲”是基于故事本身,对自我语言的组织,需要条理清晰、故事完整、生动有趣,更是语言的内化。“讲”的进一步提升与拔高,就是“想象表演”,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思维,内化书本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在课堂中学生先要梳理文章脉络,对情节有个大致的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语言、动作以及心理进行揣摩,把握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最后,角色代入,加上学生自我理解与独特表现,学生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故事中的任意一个当事人,深入童话多元内心。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师生共建的过程,需要教师巧妙设计、精心引导。
二年级学生带着不断递进的任务走进充满童话色彩的课堂,他们不断进行角色交替,在童话王国中体会每一种小动物的特点,让童话更“童话”,从而获得真正的童话所赋予的教育意义。在这个妙趣横生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更大化地激起对知识的渴望。
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诸多元素,如文学体裁、年龄特点、本班学生的水平、喜好和情感等。若教师所教的内容都是学生一望可知的,需要思考和内化就能掌握的,表面上教学过程很流畅,教学气氛也很热闹,但实质教师只是带领学生挖坑而已。挖坑,印记太浅,挖井,能打出水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收获。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需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其言语技能,才能真正将语文要素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让童话在童心“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