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例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3-07-17刘晓倩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300192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14期
关键词:性行为梅毒艾滋病

刘晓倩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 300192)

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菌具有类似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在社会各类群体中,吸毒人员是上述传播途径的高危人群[1]。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应用注射吸毒的群体主要因共用针具以及无保护性行为而导致艾滋病和梅毒传播,每年的新增艾滋病感染人员中有近1/5的人群因共用注射器吸毒而感染。为了进一步研究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与吸毒行为的关系及两种病毒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20例吸毒人员展开研究与分析,通过采集血清样本进行艾滋病病毒、梅毒病毒的检测,统计其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9月,将该时间范围内我院收治的20例吸毒人员作为样本对象,其中包含男性吸毒人员13例,女性吸毒人员7例。统计样本对象的年龄、民族、吸毒史、学历、婚姻状况、吸毒方式和就职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具体如下:民族:汉族11例,其他民族9例;户籍:本地户口14例,外地户口6例;年龄:吸毒者的最大年龄为53岁,最小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24.67±5.50)岁;受教育程度:4例学历为初中及以下,10例学历为高中或者中专,6例学历为大专、本科及以上;婚姻情况:9例未婚,2例同居,6例结婚,3例离异;就职情况:17例为无业或者自由职业,3例为在职状态;吸毒途径:12例为注射吸毒,8例为烫吸或其他非注射吸毒。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开始后,由医院专业的医护小组对吸毒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空腹血样采集,血液样本凝固后经过离心处理,选择上层血清于当天进行检测,若当天不能检测的样本,则需在零下18度的环境下按照规定保存,在检测前恢复至室温后再检测[3]。所选择的检测方法为ELISA法,检测吸毒样本人员的艾滋病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情况,如果样本对象的艾滋病抗体阳性反应在复检后仍然呈阳性或者呈现一阴一阳情况则需再次检测[4]。在研究中按照我国艾滋病检测的技术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在进行梅毒筛查检测时应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法,根据我国性传播疾病行业标准的检测方法要求执行各项操作。

1.3 观察指标 在本研究中,观察指标可分为下述三个方面:①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②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③吸毒人员的艾滋病危险因素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对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23.0软件实现。

2 结果

2.1 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 本研究中,20例吸毒人员检测出梅毒感染人员17例,梅毒检出率为85.00%,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人员15例,艾滋病检出率为75.00%。15例艾滋病病毒感染人员中有注射吸毒人员中9例,多于非注射吸毒人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

2.2 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本研究所设置的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问题与我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调查研究具有一致性,将正确回答六个或六个以上问题的吸毒人员算作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较为优良作为参考,本研究中20例吸毒人员仅有8例对艾滋病的传播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知晓率为40%。详情见表2。

表2 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2.3 吸毒人员的艾滋病危险因素情况

2.3.1 吸毒行为 吸毒人员的艾滋病危险因素包括吸毒行为与性行为两大来源,本研究的20例吸毒人员的第一次吸毒年龄最早为15岁,平均第一次吸毒年龄为17.56岁;12例注射吸毒的人员中有10例曾与他人共同应用注射器吸毒。除此之外,调查中还发现4例人员与固定性伴侣长期共同应用注射器吸毒。

2.3.2 性行为 本研究的20例吸毒人员的第一次性生活年龄最早为14岁,平均第一次性生活年龄为18.50岁;近半数以上的吸毒人员在与性伴侣发生性关系时未使用安全套,仅有3例人员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时会全程应用安全套,4例人员无固定的性伴侣,但时常存在临时的性关系,7例人员存在商业性性行为,其中2例人员在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会使用安全套,5例不使用安全套。

2.3.3 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 在20位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中,多媒体社交平台与医生是主要的信息来源,这一情况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传播特点密切相关,抖音、快手等平台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此类社交平台中的信息丰富,其中包含大量传染病相关知识与禁毒知识,因此成为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电视广播以及朋友也是吸毒人员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详情见表3。

表3 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来源情况

3 讨论

艾滋病在临床中又被称为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该疾病会对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急速下降,该疾病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HIV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5]。艾滋病是由于个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受到感染或者罹患肿瘤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综合征疾病。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患者数量在3000万以上,该疾病对患者的危害较为严重,导致患者的免疫力受到严重损伤,最终因感染或者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而失去生命[6]。大量临床实验数据显示,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体内的病毒会对淋巴细胞产生严重攻击,而这是导致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较高,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以及吸毒人员群体的特殊性,此类群体实际到达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数量较少[7]。

梅毒是发病率较高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通过性行为的方式传播,在我国的传染病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炎以及结核病。吸毒群体为梅毒的主要感染人群,受其性伴侣并不固定以及忽略应用安全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也是梅毒传播率较高的群体之一[8]。既往学者的临床研究显示,若吸毒人群使用注射吸毒时,不仅会加速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以及传播,还会推动梅毒的传播。2021年度我国部分地区的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人群以及梅毒监测人群数据显示,两种疾病在吸毒人群中的平均感染率均达到近7%[9]。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地区吸毒人群患有艾滋病以及梅毒感染的具体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性别、年龄、种族以及吸毒方式方面存在显著不同,所体现的影响因素也具有差异性。

3.1 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患病形势不容乐观 吸毒人群中因使用同一注射器吸毒而导致艾滋病的形势仍然较为严重,注射吸毒会对吸毒人员造成严重的免疫力损伤,而使用同一注射器或者针具将会导致传染病的迅速传播,因此,艾滋病感染者或者患者在吸毒过程中与他人应用同一个注射器是此类群体患有艾滋病的关键危险因素[10]。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吸毒人群在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几率较低,访谈发现部分吸毒人员会在吸毒之后的激情状态下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并且部分人员为了获取经济来源和毒品会选择商业性性行为,而这种性行为大多是无保护措施的,由此可能导致通过性行为将病毒传染给桥梁群体,进而传染到其他一般社会群体,从而导致小范围内的艾滋病传播,存在一定的公共卫生风险[11]。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0例吸毒人员中同时存在共用注射器以及不安全性行为两大风险因素,而这两项危险因素导致样本群体中患有艾滋病的人数较多。尽管本次样本调查的群体量相对较少,但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数据可知,当前我国的艾滋病群体中有1/5左右的人群为吸毒群体,并且此类群体在艾滋病患者群体中的数据占比不断升高[12]。总之,当前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患病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危险性性行为以及共用针具两项主要危险因素。

3.2 需加强吸毒群体的艾滋病与梅毒健康知识宣教工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中的吸毒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多数群体未接受过本科或者专科的教育,因此不会从专业的渠道获得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仅能从他人以及社交媒体上获得艾滋病与梅毒等健康知识,而这种现象会导致对共用注射器不良现象的认知不足,最终使得共用针具现象频发。此外,部分吸毒人群并未意识到自身处于艾滋病感染与梅毒感染的危险状态下,并且不会彻底消失,为此必须加强吸毒人群的艾滋病与梅毒健康知识宣教工作,由此才可有效控制社会层面的艾滋病传播与梅毒传播。

具体而言,当前绝大多数吸毒群体对艾滋病的健康知识了解仍处于浅显的阶段,对于是否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以及与艾滋病病人同时吃饭能否传染等问题并未形成正确观念,本研究中,吸毒群体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与我国学者的既往研究具有高度一致性。为此在宣传艾滋病与梅毒的健康知识时,不仅要宣传疾病的传播途径,更要针对性地宣传如何有效避免疾病传播,通过更为广泛的宣传渠道为此类群体普及简单易懂的健康知识。吸毒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分布情况也是此类群体对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若吸毒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所接受的教育经历较少、无正当职业时,存在较多的空余时间,会在外界的影响或者诱导下追求所谓的刺激,而此类人群对艾滋病的健康知识了解较少,或者接受的教育没有系统性地传授此类健康知识,因而对艾滋病和梅毒的防范意识缺乏,导致危险因素影响显著。为此,医院在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时,必须根据吸毒群体的受教育情况以及职业分布情况开展对应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健康知识的宣传覆盖范围。对于无正当职业或者空余时间较多的吸毒群体应加强知识宣讲力度,避免其他外界因素对宣传效果的制约。

最后,本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吸毒人员获得艾滋病以及梅毒相关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社交媒体以及医疗机构,为此,可在健康宣讲方面着重加强大众媒体的力度,应用吸毒群体接触较多的社交媒体强化宣传效果,多个部门协同合作,针对性地推广此类健康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播放公益广告等多种新媒体共同传播的方式,集结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引导吸毒人员形成主动检测、知艾防艾的正确认知,从社会整体角度加强艾滋病与梅毒感染的排查力度,展开针对性的治疗与检测,降低两种传染病的致死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0例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病毒与梅毒感染情况仍然存在干预不理想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吸毒人群应用同一注射器以及不安全性行为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还与疾病健康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及宣传方式存在局限性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性,但绝大多数吸毒人员尚未意识到或者未将此类因素作为重点关注的方面,导致艾滋病以及梅毒的社会传染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在重点吸毒人群的疾病防控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艾滋病与梅毒感染传播途径与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拓展宣传渠道与加强宣传力度等方式促进吸毒人员形成正确的疾病防控认知,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猜你喜欢

性行为梅毒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我国15省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及影响因素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梁方程解的爆破及渐近性行为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
1125例梅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