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23-07-17陈青王红妹尉鸿飞谭小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6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体系微生物学课程思政

陈青 王红妹 尉鸿飞 谭小艳

[摘 要] “微生物学”不仅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还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既是为了适应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是为了实施枣庄学院“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共聚课程思政同心圆,健全“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在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阐述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设计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挖掘了思政元素,完善了教学设计,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有机融合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提高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及专业培养的育人效果,也为其他生命科学类相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考核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深度挖掘与实践应用”(M2022372);2020年度枣庄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微生物学”(20200014);2019年度山东省教育厅一流课程“微生物学”(2019YL420)

[作者简介] 陈 青(1985—),男,山东枣庄人,理学博士,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污染微生物降级机制研究;王红妹(1970—),女,山东枣庄人,理学硕士,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环境中有益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尉鸿飞(1985—),男,山东青岛人,理学博士,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代谢调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6-0127-05[收稿日期] 2022-11-28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學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相统一、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是课程思政的短板和难点,枣庄学院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并打造了“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通过“7类主体”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通专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枣庄学院生物系成立以来在相关专业开设了必修课程“微生物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该课程于2009年获批成为枣庄学院精品示范课程,2019年获批山东省线上—线下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0年获批成为枣庄学院首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微生物学”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应用广泛,在食品、检验检测、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化工合成、农业科学、能源开采、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如何在专业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或生命科学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改变所谓的“显性思政”,即思政元素导入简单、生硬和说教有余而说理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微生物学”课程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特点,结合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授课对象,探索把思政元素融入“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方法。首先,明确“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了解微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关注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能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结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微生物学在科学技术进步、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辩证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形成微生物学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协调统一的新课程目标。基于以上目标,教学团队提出“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挖掘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结合枣庄学院“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七个一行动计划”和最新的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专业特点,从课程思政教材体系、理论教学、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案例教学、实验课和第二课堂等方面挖掘“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现从思政元素、教学融合途径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展示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五个思政案例。

(一)美育/劳育——无菌操作与平板划线

1.思政元素和教学融合途径。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在生长、繁殖、代谢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五彩缤纷的色素[3]。无菌操作与平板划线和“微生物作画”联合开展教学,在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相关的图案,然后以不同的固体培养基为画板,以接种环或接种针为画笔,以细菌、酵母菌或霉菌等微生物菌落为颜料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作画的颜色取决于微生物菌种的选择和组合,绘画手法依赖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微生物作画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索“微”美世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还能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感悟美的真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教学环节设计。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活动和获奖结果。学生参与线上互动讨论,讨论如此美丽的培养皿艺术图片有什么特别之处、是怎么画出来的、使用的是什么微生物菌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课堂上根据实验教师准备的培养自倾倒固体培养皿,自主构思相关图形,选用相关菌种;在无菌的条件下开展平板划线进行微生物作画、培养和结果观察。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和平板划线技术探索“微”美世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要团结合作、共同学习,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多种菌株的形态、特性及培养区别。同时,分离了来自自然生长的未鉴定菌株,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微生物世界的美丽。

(二)酿酒育人——酵母酒精发酵与茅台酒

1.思政元素和教学融合途径。微生物新陈代谢的途径多种多样,白酒、啤酒或葡萄酒的酿造与酒精的合成离不开酵母菌,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出的茅台,也是酵母菌窖池糖发酵的产物[4]。然而酵母菌在厌氧条件下,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三种类型,即酵母酒精“一型发酵”“二型发酵”和“三型发酵”,三种类型的发酵终产物有很大的区别。微生物细胞代谢的奥秘与人生的选择惊人地相似,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追求下选择不同的途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助力实现中国梦。

2.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观看视频“茅台镇第一届端午踩曲节暨茅家村2020年端阳采药节祭祖师仪式”相关视频,讨论世界八大名酒之一、中国白酒代表茅台酒的历史地位和酿造过程,并以此为例导入问题——微生物是怎么合成酒精的?课堂讲述发酵的概念及酒精发酵。其中,酒精发酵分为细菌酒精发酵和以酵母为代表的酒精发酵。然而酵母菌的“一型发酵”产物是酒精,发酵pH 3.5~4.5和发酵温度30 ℃;当环境中含有3%的亚硫酸氢钠时,酵母菌进行“二型发酵”,产物为乙醇、甘油;环境为pH 7.6时酵母菌进行“三型发酵”,产物为乙醇、乙酸和甘油。课后反思:在厌氧条件下,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酵母菌产生不同的产物,人类可以利用酵母酒精代谢类型的多样化为人类服务。

(三)天使/魔鬼——基因编码技术和杂交育种

1.思政元素和教学融合途径。CRISPR和杂交育种等基因编辑技术是《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章节的一个知识点,讲授拓展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在生命科学、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迅速发展的今天,工具理性主义也在日益广泛化,其价值导向作用日趋凸显。因此,引导学生对待科学研究除了要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尊重医学科学外,更应该守住生物技术的伦理底线。正确科学地把握CRISPR和杂交育种等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引起的生命价值和伦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生命伦理观。

2.教学环节设计。课前展示人民网湖南报道文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良种济世、粮丰民安》。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讲授什么是基因编辑、基因编辑的手段、基因编辑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同时,让学生以“基因编码技术—双刃剑”为主题查阅资料,开展课程汇报。随着第三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在疾病治疗、作物育种、合成生物学、病毒核酸检测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但是该技术仍然面临脱靶、伦理规范和安全性等争议与挑战。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新技术,让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

(四)亦正亦邪——耐药性细菌及其耐药机制

1.人类健康问题与人类幸福息息相关,因此,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主题。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1985—2016年,科学家研发出的新的抗生素种类数量呈下降趋势,而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科学家推测,至2050年,由耐药细菌导致人类死亡的总数将会达到约1 000万人,超级细菌俨然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抵抗和杀灭超级细菌,首先需要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尤其是要掌握细菌的耐药机制。以抗生素滥用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超级细菌的诞生,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例,教育学生加强保护自然和生态文明建设。

2.教学环节设计。展示地球超级细菌的产生柱状图以及细菌感染人类的病例数量。阅读并反思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和青霉素的发展史。课堂教授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抗菌原理、抗生素的分类、细菌耐药机制。理论联系实际并讨论科学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及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和新的抗感染方法。抗生素的发现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康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目前对专业课思政元素成果的考核大多是依赖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难以客观反映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真实效果。构建由大学日常生活、课堂学习、实验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微生物学”课程多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由任课教师为唯一主体转变为任课教师主导,专业班主任、专题研讨小组组长、舍长及学生本人组成综合评定小组,该评价体系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不仅提升学生的明辨思维,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评价的内容为课堂表现(15%)、平时作业(10%)、相关专题汇报(10%)、课程论文(15%)和期末考试(50%),以上各个考核环节均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期末考试融合思政元素的开放型和综合型试题比例达30%。此外,教学团队在课程评价中导入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微生物相关时政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生产、生活中的微生物知识点。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和细化,将考核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多主体、多形式、多内容地评价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课程教学质量,既能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又能提升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课程教学的持续改革提供了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结语

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典型案例库的构建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变革[5]。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还需要内化到课程、专业的考核体系和毕业要求中。课前、课中和课后考核评价指标的建立,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思政元素內化为严谨求真的专业工匠精神,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统一[6-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10-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OL].(2020-05-28)[2022-11-1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聶志妍,方文娟,刘毅,等.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育人价值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22,24(1):64-67.

[4]赵永霞,李芳香,王新叶,等.酿酒酿人:课程思政融入酿酒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探索[J].酿酒科技,2021(5):126-131.

[5]熊晓轶,姚洋.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财经高校金融学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1(2):43-46.

[6]易力,董瑶佳,汪洋,等.“新农科”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J].天津农业科学,2021,27(7):88-90.

[7]李玉,齐威,王凤华,等.“微世界,大情怀”:浅谈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434-1444.

Abstract: Microbiology is not only a professional course of life science related major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human daily life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closely.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helps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777 Interconnection-Education-Project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and three-wide education. In the manuscript, we describe the overall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biology, design the overall schem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i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such a wa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Microbiology course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but also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othe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Key words: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ypical case ba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体系微生物学课程思政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
微生物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