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汉诗创作与唐代社会书写
2023-07-17孙德虎
孙德虎
[关键词]崔致远;汉诗创作;唐代社会书写
[中图分类号]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23)02-084-07
[收稿日期]2021-04-22
[作者简介]孙德彪,文学博士,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朝比较诗学。(延吉133002)
中朝两国是近邻,陆路接壤,自古就有密切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后派大批留学生赴唐学习,使汉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在这些留学人员当中,崔致远就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之一。崔致远在唐朝长达16年的学习、任职过程中,与唐代社会有着广泛的交往,留下了许多诗篇,记载了他与唐朝社会和自然的“交集”,表达了他与唐人的深厚情谊。所以,将崔致远汉诗中的涉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有效分析诗中描述、记载的唐朝风貌,展现崔致远的中国情结。
一、求学中国,积极进取
崔致远(856—?),字海夫(后改为海云),号孤云,谥文昌侯。公元856年生于京城沙梁郡(今韩国庆州)。他出生于富贵的奉儒之家,自幼聪敏好学,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秉持一定的儒学传统。12岁入唐求学,其父对他说:“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勤哉。”874年,崔致远于唐及第,游东都,任溧水(今江苏溧阳县)县尉。880年为高骈淮南巡官,遇黄巢起义,代高骈写了大量公文书牒,深受其赏识。后高骈失势,崔致远便在884年回到新罗。崔致远归国后先后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但仕途多有不顺,“致远自西仕大唐,及至东归故国,皆遭乱屯逭蹇连。动辄得咎,自伤不遇,无复仕进意。逍遥自放,山林之下,江海之滨,营台榭植松竹,枕藉书史,啸咏风月。”因新罗社会动荡、政坛混乱、受到排挤,自伤不遇,崔致远最终还是选择辞官,41岁便归隐,最终居在伽耶山海印寺,但学界对其最后所终史家说法不一。
崔致远的自选文集是《桂苑笔耕集>,共20卷,也是他保存下来的唯一完整的诗文集,因而可信度较高。《桂苑笔耕集》卷一至卷十九均为散文,包括表、别纸、檄书、举牒、斋词、祭文、书、疏、启、状等,附在十七卷后面有七言纪德诗三十首,第二十卷中收七律诗三十首。此外他还有《四六集》一卷,其他文集30卷,多已失传。
二、创作汉诗,抒情写意
崔致远创作的汉诗大多是在唐留学、任职时完成的,长时间的异域生活,使他对唐代社会事物的体悟更真切、感受更深刻,崔致远将在唐生活的感受、经历的事件,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嘉会寄诗以亲”,或“离群托诗以怨”,或赞人品德或表思乡之情,主要以赠酬诗、送别诗、纪德诗、述怀诗来抒情写意。这些内容都与唐代社会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一)赠酬诗
用诗歌互相赠答是唐人的风范,崔致远入乡随俗,他的赠酬诗在他的汉诗创作中占有较大比例,表达的内容为思念、邀约、向往、感恩等,而这些都是寄诗以亲、友人情谊的显现。
崔致远有位朋友叫吴瞻(生平事迹不可考),公元880年崔致远曾写给他一首《辛丑年寄进士吴瞻》诗:
危时端坐恨非夫,争奈生逢恶世途。尽受春莺言语巧,却嫌秋隼性灵粗。
迷津懒问从他笑,直道能行要自愚。壮志起来何处说,俗人相对不如无。
此时的崔致远正处在黄巢起义的社会动荡时期,又在镇压起义军的高骈手下任职。他痛恨自己不是大丈夫,纵有雄心壮志,也无处诉说,只能直心“守愚”。诗人寄诗之举、言外之意是对吴瞻的思念。
崔致远的另一首赠酬诗是《和友人除夜见寄》,诗曰:
与君相见且歌吟,莫恨流年挫壮心。幸得东风已迎路,好花时节到鸡林。
除夜即除夕之夜,是春天将来的前夜,诗人以诗赠友,劝勉他不要因为年华的流逝消磨了雄心壮志。此时恰好东风吹来,正值花开时节,便邀友人到他的家乡鸡林去。
崔致远另一交情笃深的人物是诗人顾云,顾云与崔致远同年出生,曾共奉高骈淮南幕府下,二人在分别的时候写诗酬唱,崔致远写给顾云的诗是《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诗曰:
東风遍阅百般香,意绪偏饶柳带长。苏武书回深塞尽,庄周梦逐落花忙。
好凭残景朝朝醉,难把离心寸寸量。正是浴沂时节日,旧游魂断白云乡。
诗歌第一联通过对东风吹开百花的描绘,引出东风的意绪围绕柳树,来象征诗人对顾云的深厚友情;第二联中的苏武回书和庄周梦蝶,也道出了作为主体的诗人对作为对象的顾云的情感投射;第三联写作者对二人友谊的珍视;第四联用《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典,写在大好的春光里,与友人故地重游。
在赠酬诗中,除以上表达思念、劝勉、珍视友谊的内容外,崔致远还有表达感恩的诗歌,这突出表现在他写给其上司高骈的《陈情上太尉》-诗中:
海内谁怜海外人,问津何处是通津。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
客路离愁江上雨,故国归梦日边春。济川幸遇恩波广,愿濯凡缨十载尘。
诗歌前三句写诗人身为海外人的艰难处境、愿望,最后一句道出了对太尉高骈的感激之情和报恩之心。崔致远有一次途经浙江盱眙县,受到李长官的款待,因而写《秋日再经盱眙县寄李长官》一诗答谢:
孤蓬再此接恩辉,吟对秋风恨有违。门柳已凋新岁叶,旅人犹着去年衣。
路迷霄汉愁中老,家隔烟波梦里归。自笑身如春社燕,画梁高处又飞来。
全诗以感恩起句,描绘了门柳的景象与旅人的穿着,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故国的思恋。最后一句自嘲己身如燕,又向权贵之家飞来,与首句相呼应。
崔致远还有表达赞扬的赠酬诗歌,如《和张进士乔村居病中见寄》和《兖州留献李员外》。前者赞扬张乔的诗名广为流传,不但诗歌有所创新,而且行迹亦可标榜古贤;后者写李员外不为凄冷的客观环境所动,年复一年地埋头于书卷,且能潇洒自在地从容生活,是对他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赞扬与肯定。
(二)送别诗
崔致远在唐期间长、结交的朋友很多,与友人分别常常成为生活的一幕,用诗歌把自己的离别之情表达出来,成为了崔致远在唐期间与唐人友谊的见证。
崔致远曾与一位叫杨赡(生平事迹不可考)的秀才是好友,在其落第又将分别的时候,崔致远写了《酬杨赡秀才送别》-诗表达感谢和鼓励之意:
海槎虽定来年回,衣锦还乡愧不才。暂别芜城当叶落,远寻蓬岛趁花开。
谷莺遥想高飞去,辽豕宁惭再献来。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
衣锦还乡的崔致远谦逊地说自己“不才”,以“谷莺遥想高飞去,辽豕宁惭再献来”激励好友杨赡,劝其“高飞”“再来”,坚守雄心壮志,并期待与他在广陵把酒言欢。崔致远还与一位叫吴峦(生平事迹不可考)的进士有交情,他的《送吴进士峦归江南>一诗,把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识君来几度别,此回相别恨重重。干戈到处方多事,诗酒何时得再逢。
远树参差江畔路,寒云零落马前峰。行行遇景传新作,莫学嵇康尽放慵。
与友人经常性的分别、因分别产生的离愁别恨,多是缘于当时的黄巢之乱。诗人期盼与故友再度相逢,吟诗品酒,可离别在即,远树、江边路、寒云、马前峰展现在眼前,也只好就此依依惜别。诗人嘱咐别后仍然以诗互通消息,不学嵇康的放浪和慵懒。另有写给吴峦的《酬吴峦秀才惜别二绝句>:
其一
榮禄危时未及亲,莫嗟歧路暂劳身。今朝远别无他语,一片心须不愧人。
其二
残日塞鸿高的的,暮烟汀树远依依。此时回首情何限,天际孤帆宰浪飞。
其一是说,官场的失意未连累亲人,也算不错,就不要感叹仕途的不顺,因为崔致远在他《陈情上太尉》一诗中有“只为荣亲不为身”的想法,远别时候叮咛的话便是做人要问心无愧;其二是通过对落日、高鸿、暮烟、远树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凄婉的场景,回首往日的友情,诗人依依不舍,只有乘帆归去。临别的叮嘱和难耐,都说明了崔致远与吴峦友情的深厚。
除了与文人交往外,崔致远还与一位女道士有交情,在二人行将分别的时候,他创作了《留别女道士》一诗:
每恨尘中厄宦涂,数年深喜识麻姑。临行与为真心说,海水何时得尽枯。
诗人说,自己常常痛恨仕途险恶,几年来很高兴与女道士相识,真心不变。但愿海水干枯,向往桑田的美好,或是为了唐罗交通的便利,有利于诗人往来。
崔致远还有写给家乡新罗人的离别诗,如《山阳与乡友话别> -诗:
相逢暂乐楚山春,又遇分离泪满巾。莫怪临风偏怅望,异乡难遇故乡人。
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唐时称楚州,诗歌第一句中的楚山指此地。诗人于此和家乡友人相逢,又逢别离、泪洒衣襟。临风之时本该欣喜,但诗人偏生怅惘情绪,是因为身在他乡,却又要与本来就难遇的故乡人分离。这是崔致远汉诗创作中少有的写给故乡人的离别诗。
(三)纪德诗
纪德诗是崔致远汉诗创作中比较突出的诗歌,共有20多首,全部是七言古诗。诗中所纪之德,不是圣贤之德,也不是唐皇之德,而是他的上司高骈的德行。诗歌创作的时间正是高骈(太尉)春风得意之时,因而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向上的色彩。这些诗歌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高骈修养的赞美。崔致远从书法、诗歌、学理三方面对高骈修养进行了赞美,有《笔法》《雪咏》《性箴》三首诗歌为证。
笔法
见说书窗暂卧龙,神功妙诀助奇锋。也知外国人争学,惟恨无因乞手踪。
雪咏
五色毫编六出花,三冬吟彻四方夸。始知绝句胜联句,从此芳名掩谢家。
性箴
波澄性海见深源,理究希夷辟道门。词翰好传双关迹,何须更写五千言。
《笔法》是说高骈是书法界隐藏的卧龙,有因神秘的功夫练就的奇特笔锋,高骈也知道外国人学习中国的书法,诗人很想得到他的墨宝,无奈找不到恰当的因由。《雪咏》是说高骈用五色的毛笔在三冬写出咏雪的绝句诗篇(雪花六角,六出花即雪花),受到四方的夸赞。诗人由此知道高骈所做的绝句比幕僚中人咏雪唱和联句意境更高,高骈的诗名甚至超过了谢灵运。《性箴》是高骈所写的阐述人性与道德的文章,诗人以此为题,说《性箴》的文辞和义理俱佳,无需再写《老子》那样五千言的书了。崔致远对高骈的赞美虽有过誉之词,但可以证明高骈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学修养。
二是对高骈才智的肯定。高骈曾任唐淮南节度使、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等职,由此可以看出高骈才智高超,且朝廷对他信任有加。黄巢起义后,高骈坐守扬州,企图吞并江南、割据一方,因而失宠,终为部将杀害。大概在高骈抗礼朝廷之时,崔致远调任为其殿中侍御史,因而与高骈关系较近,对他也比较了解。崔致远对高骈才智的肯定有如下诗歌为证。
淮南
八郡荣超陶太尉,三边静掩霍嫖姚。玉皇终日留金鼎,应待淮王手自调。
诗中的淮南指唐贞观年间所设置的地域广泛、下辖八个郡的淮南道。八郡分别是江都郡、弋阳郡、蕲春郡、同安郡、庐江郡、淮南郡、历阳郡、钟离郡。陶太尉即陶侃,曾奉晋明帝招平乱,官至侍中太尉。此诗原注对“三边”解释说:“剑南、荆南、淮南乃天下名镇,相公累移节制,西戎、南蛮、东鄙贼起,相公皆自讨除。”霍嫖姚即霍去病,玉皇此指皇帝,留金鼎指治理国家。全诗是说高骈的荣耀高过陶侃和霍去病,皇帝想治理国家,要靠高骈亲自来经营操作,可见对高骈才智的肯定。再看他的《兵机》一诗:
惟将志业练春秋,早蓄雄心划国仇。二十年来天下事,汉皇高枕倚留侯。
诗歌说高骈的志向是带兵立功,因而他有意在用兵的才智、谋略上磨练自己。高骈早就藏有雄心壮志,一心为国复仇。二十来年天下世事纷纭,汉皇还能高枕无忧,倚重的是重臣张良(喻高骈)。作者在此将高骈比作张良,足见其对高骈的赞美。
三是对高骈威名的张扬。长期任要职的高骈,由于他的聪明才智、领兵谋略,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逐渐声名远播,使敌人闻风丧胆。崔致远的《射雕>和《射虎》就着重表现了高骈的威名:
射雕
能将一箭落双雕,万里胡尘当日销。永使威名振沙漠,犬戎无复吠唐尧。
射虎
钜牙钩爪碍王程,一箭摧班四海惊。白额前驱姜胆碎,方知破石是虚声。
这两首诗都引中国历史典故来衬托高骈。《射雕》说高骈能一箭双雕,胡兵当日销声匿迹。诗歌引用犬戎进犯华夏最终被驱除的故事,反映了高骈名振沙漠,使西北的异族不敢再犯的事实。《射虎》中的钜牙钩爪也暗示北方的少数民族,说他们有碍于王业的进程。高骈一箭射倒老虎震惊四海,白色的虎额向前倒下,党项、羌族等少数民族政权闻风丧胆。最后诗人用李广射虎的故事强化了高骈的威名。
除了以上对高骈军功的赞颂,崔致远还赞扬了高骈修筑城池、开通漕运的功德。《筑城》中写道:“一心能感众心齐,铁瓮高吞剑阁低。多上散花楼上望,江山供尽好诗题。”高骈一人能感动众人齐心筑城,城之坚固若铁瓮,高度使四川剑阁的栈道都显得低。城楼多出散花修饰,满眼望去,江山到处是作诗的题材。《漕运>又说:“济川已展为舟业,煮海终成富国功。能与吾君缓宵旰,为资心计四方通。”河道已经疏通,交通更加便利,晒盐最终富国立功,甚至能为天子缓解劳累,这都是因为漕运使道路四通八达的缘故。
(四)述怀诗
这里的述怀诗,是指诉说情感、寄托怀抱的诗歌。崔致远特殊的身份及远离故国的处境,使他在唐朝的人生体验有别于常人。他将这种体验以诗歌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体现为诉愁苦、诉友情两个方面。在诉愁苦的诗歌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秋夜雨中》:
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秋风”写萧杀凄凉,“睢”表达无奈,只能如此,没有选择。“苦吟”是说愁苦吟诗、单调艰难。“世路”熙熙攘攘、本来人多,但“知音”却“少”,寥寥无几。“窗外”由内及外、写外部环境,“三更”表夜色很深,“雨”描绘外部环境也凄冷,“灯前”犹言昏暗孤独,“万里”,尽状遥远。“心”指对家乡的思念之心。诗人这种处境的凄冷与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与诗人的漂泊经历密切相关。他的《邮亭夜雨》 一诗也同样表达了这种情境:“旅馆穷秋雨,寒窗静夜灯。自怜愁里坐,真个定中僧。”与《秋夜雨中》相比,这首诗的愁苦程度不深,但诗人将自己的凄凉、孤独、愁苦,与参禅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倒平添一种自嘲和洒脱。此外,《途中作》描绘了旅途的苦辛:“东飘西转路歧尘,独策赢骖几苦辛。不是不知归去好,只缘归去又家贫。”诗人东飘西转、岔路又多、马匹瘦弱、苦辛多多。人之穷极惨淡之时,未尝不呼父母,而旅途辛劳之时,何曾不念家园。诗人也知归去好,只缘归去又家贫。
除了诉说诗人自身愁苦外,崔致远还在一些诗歌中展现了大我情怀,表现人间愁苦。如《题芋江驿亭> 一首:“沙汀立马待回舟,一带烟波万古愁。直得山平兼水竭,人间离别始应休。”诗人在等船的过程中暂时休息,看到前面的万顷烟波,想到的是自古生生世世的离别。那么什么时候这离别不再有呢,诗人回答是山都变平坦、水都干涸的时候,道出了人生痛苦的本质。
述怀诗的另一方面是诉说友情的诗歌。崔致远的《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一诗写道: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诗人自谦地说自己在唐时间久了,多生惭愧之心,他将自己的住所比成颜回的陋巷,把于长官的住处比成孟母三迁最终为孟子选定的“孟家邻”,以示珍惜和敬意。诗人还说守道依古训,交友不嫌贫,自己身在他乡,难得知己,不要嫌弃他频频拜访。
综上所述,崔致远的诗歌内容包括赠酬、送别、纪德、述怀四个方面,由于赴唐新罗诗人的异域身份,赠酬诗、送别诗基本都是与唐代诗人交流的诗歌,纪德诗都是崔致远对其上司高骈的赞扬,述怀诗常常抒发诗人在异国他乡的愁苦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异域视角,书写唐朝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段中的文化产品,是人对自然、社會、人本身具有特定文化特色的认识、理解和阐释。因此,文化语境对文学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真正理解、研究某一作家的创作,就必须了解他所在的文化语境。”晚唐社会为崔致远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语境,崔致远创作的与唐朝相关的约90首诗歌,也是对唐代社会文化特色的认识、理解和阐释。这些诗歌书写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战乱、名胜美景等。探究崔致远汉诗中唐代社会的书写,不仅能以崔致远的“异域视角”展示唐末社会文化生活图景,还可以深入体会崔致远的中国情结。
(一)书写唐代社会风俗
崔致远汉诗对唐代社会风俗的书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代门生拜见座主之礼俗,座主与门生是盛唐出现的称谓。唐代由于座主在命题、阅卷及录取门生方面的权力极大,因此“唐世极重座主门生之礼”,且“进士及第后参拜主司,在大历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仪式”。门生中举后常通过谢恩、宴请、赋诗等活动表示对座主提携之恩,这些谢恩礼俗在崔致远的诗中都有体现。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崔致远在礼部侍郎裴瓒主贡时进士及第,两人遂成为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崔致远对这位座主怀有极大的感恩之情,其诗中“忝受深恩”“伏蒙恩慈”“恩深大厦”“拖德恩门,光生异域”等感谢词语比比皆是。门生对座主除了感恩之外,对座主荣升也常常赞颂,崔致远对裴瓒升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都表示过恭贺。在《贺除吏部侍郎别纸》中赞誉裴瓒机智聪明犹如有“灭吴之智”“一匡西晋”的张华,坚信裴瓒定能“拯民涂炭”,诛杀奸雄。在《贺除礼部尚书别纸>中夸赞裴瓒“犹龙之德”,为有道之士。作为门生“远聆听美命”,为座主擢升为礼部尚书,入“鸳鹭之列”,成为朝廷重要官员而“俯切欢心”。
“门生对座主的报恩在唐代已形成一种社会意识”,唐代举子除了以诗赋等形式诠釋其对录取自己的座主表示感恩戴德外,也多会在走入仕途后,千方百计地找机会报答座主及其家人,这在崔致远的《奉和座主尚书避难过维阳宠示绝句三首》中有所体现:
其二
乱时无事不悲伤,鸾凤惊飞出帝乡。应念浴沂诸弟子,每逢春色耿离肠。
其三
济川终望拯湮沉,喜捧清词浣俗襟。唯恨吟归沧海去,泣珠何计报恩深。
在这两首绝句中,诗人将裴瓒比喻成神鸟鸾凤,美善贤俊之士。乱世致使很多人分离.人们常常回忆以前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畅谈志向的情形,“浴沂诸弟子”“泣珠”含蓄地表达了崔致远对裴瓒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意。
二是反映唐代请托行卷之风,唐代文士希望通过向达官贵人献诗,以求受到赏识和提拔,增加自己的知名度,求得仕途通达。这种请托行卷之风在唐代文士中并不鲜见,较为熟知的有李白诗谒贺知章、白居易诗谒顾况等。
崔致远在唐的16年间,除了座主裴瓒对其提携,也离不开高骈的帮助。崔致远在广明元年(880)进入高骈的淮南幕府,直至中和四年(884)离唐,他在淮南幕府中度过了在唐的后四年,与淮南节度使高骈建立了融洽的宾主关系及诗友情谊。崔致远之所以投奔高骈成功,与其诗谒高骈有极大关系,崔致远向高骈呈献了《初投献高太尉启》《再献启》《谢生料状》《献诗启》,并附上《七言纪德诗三十首谨献》。在这些诗中,他极力赞扬了高骈的才能与德行(前文已述),高骈也从这些诗中,看出了崔致远的才华,并任用崔致远做“从事官”。崔致远在唐朝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在高骈府中生活的这段时期,而他的这段经历,也是唐朝请托行卷之风盛行的表现之一。
三是对江南社会风俗的描绘。崔致远在江南时,用诗歌记录了江南社会的风俗。如《江南女》这首诗:
江南荡风俗,养女骄且怜。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所学非雅音,多被春风牵。自为芳华色,长占艳阳年。却笑邻居女,终朝弄机杼。机杼终劳身,罗衣不到汝。
该诗点明江南的风俗是上层社会的女子以好逸恶劳及追求“芳华色”为傲,以“终朝弄机杼”为耻。将美妆骄怜的歌女与终朝辛勤却贫寒的劳动女子进行对比,反映了江南上层社会女子的空虚、懒惰、骄奢,并借此反映当时唐朝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现象。
(二)反映唐代社会战乱
崔致远的汉诗中对唐代战乱的记录,有一定的证史、补史价值。黄巢起义、安南乱起都是唐末较为有名的战乱,崔致远多以表、文等形式记录黄巢起义及被镇压之事,如《贺杀戮黄巢徒伴表>《贺杀黄巢表》《檄黄巢书》《贺处斩草贼阡陌表》《奏诱降福建道草贼状》等,记录了高骈镇压黄巢起义、福建草贼等事,其汉诗创作对高骈平定战乱也有所记载,如《安南》一诗:
西戎始定南蛮起,都护能摧骠信威。万里封疆万户口,一麾风雨尽收归。
这首诗记载了西戎战乱刚安定,安南战乱又起,高骈一举平定安南之功,在赞颂高骈“一麾风雨尽收归”的同时,也佐证了《新唐书·南蛮>中关于朝廷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平定了安南的史实,这与《旧唐书》中“拜骈为都护……大破南诏蛮”的记载一致。高骈也曾在其《赴安南却寄台司》一诗中提及过此事。再如《平蛮》一诗:
邛峡关东蛮尘绝,平夷镇扼蛮地裂。又筑罗城变锦城,蛮兵永灭功不灭。
此诗追咏高骈平定南诏战乱之功可谓“蛮兵永灭功不灭”。这与《资治通鉴>(卷二五二)所载“乾符元年十二月,高骈以天平节度使谒西川制置南诏事,次年平定南诏之乱”一致。此类诗歌还有《降寇》《淮南》等,通过这些诗歌,读者能够对唐朝战乱及高骈生平经历有进一步了解。
(三)记录唐代美景名胜
崔致远借汉诗记录了他所经之地的美景、名胜,如让人“夕阳吟立思无穷,万古江山一望中”的饶州鄱阳亭,“一带烟波万古愁”的芋江驿亭,“白云溪畔”的金山寺,“荒台麇鹿游秋草”的姑苏台。《行次山阳续家太尉赐衣段令充归觐续寿信物谨以诗谢》 -诗中有“望中遥想深恩处,三朵仙山目畔横”之句,其中“三朵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崔致远回国途经山东半岛密州的大珠山时,被大珠山美丽的石峰所吸引,《石峰》 一诗写道:
巉岩绝顶欲摩天,海日初开一朵莲。势削不容凡树木,格高唯惹好云烟。
点酥寒影妆新雪,戛玉清音喷细泉。静想蓬莱只如此,应当月夜会群仙。
大珠山的山岩与海天相接,宛如一朵美丽的莲花,石峰高耸入云,石峰间的泉水发出响脆清音。除此之外,作者还刻画了大珠山“骤雪翻霜千万重,往来弦望蹑前踪”的朝浪,“远看还似雪花飞”的沙汀,“慢随花浪飘飘然,轻摆毛衣真水仙”的海鸥,“石罅根危叶易干,风霜偏觉见摧残”的杜鹃花,“万古天成胜琢磨,高高顶上立青螺”的山顶危石,“不材终得老烟霞,涧底何如在海涯”的石上矮树,“宿妆含露疑垂泣,醉态迎风欲待扶”的红叶树,“琴曲虽夸妙手弹,远输云底响珊珊”的石上流泉。这些美丽的景色、景物犹如崔致远在唐朝的生活绚丽多彩,也是崔致远离别途中对唐朝自然美景的最后书写。
总之,崔致远的汉诗不仅记载了他在唐朝的生活轨迹、人生体验,还是他从“域外视角”对唐朝社会的一种审视。崔致远在唐朝的汉诗创作,犹如一幅幅中国印象的画卷,至今展现在读者眼前,从中能够看到一千多年前中朝文化交往的历史、中朝古代文人的深厚情谊、漂泊游子的思乡情绪,以及唐代社会的诸多方面。这种诗美形式的展现,是史书所不能替代的,这也正是崔致远汉诗创作的价值。
[责任编辑 张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