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症儿童“看人能力”训练策略研究

2023-07-17肖艳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0期

肖艳林

摘要:孤独症儿童普遍眼神交流能力很弱,提高孤独症儿童看人的能力,对于提高教育康复的效果非常重要。孤独症儿童的看人能力训练可以围绕呼名反应训练、注视对象训练、视觉追踪训练三方面进行。开展训练前,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状况制定适宜的训练目标,并基于目标的确定从三个方面展开,即抓住训练动机,强化呼名反应;捕捉训练契机,塑造注视行为;巧用游戏活动,提升追踪能力。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看人能力;亲子游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0-0013-04

眼神交流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社交线索。孤独症儿童大多不喜欢看人,不理人,他们普遍眼神交流能力很弱。教育康复能够很好地推行下去的重要条件是能保持眼神的对视,因此提高孤独症儿童看人的能力,对于提高教育康复的效果非常重要。训练孤独症儿童的看人能力时,不能要求他们直接盯着教师的眼睛看,或进行枯燥乏味的注视训练,教师可以将看人能力训练融入不同的生活化情境中,在快乐的氛围中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看人能力。以下将简单阐述如何训练孤独症儿童的看人能力。

一、看人能力训练目标的确定

看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孤独症儿童的模仿、语言、共同注意及社交能力的发展。看人能力作为孤独症儿童其他能力发展的“先备能力”,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孤独症儿童看人能力训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呼名反应训练

当有人呼叫孤独症儿童的名字时,他会产生反应,能转向叫他的人,或者给予回答。教师在训练之前要对孩子进行评估,了解孩子呼名反应的状况,对呼名是否有反应,能否将头转向呼叫的人,能否回答呼叫的人。同时还要评估孩子在完成反应时是否需要辅助,需要哪种辅助方式。总之,呼名反应训练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和评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二)注视对象训练

教师在训练前要客观评估孩子已经具备的能力,开展强化物和兴趣爱好的调查,了解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持续注视的时长。教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基本能力,才能根据孩子的能力状况设置适当的训练目标,例如一位儿童看老师时,能与老师注视5秒。训练中只有明确对孩子的期望行为标准,才会恰当地根据孩子的反应决定是否给予强化及强化的频率,增强孩子对训练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逐渐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三)视觉追踪训练

视觉追踪能力的发展在注意力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孤独症儿童在视觉追踪能力方面发展比较弱,追视能力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注意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视觉追踪就是视觉跟随和追踪物体的能力,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孩子注意的稳定、转移及分配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时,同样要对孩子进行评估,了解孩子能追踪目标物的数量、种类,是否需要辅助,以及追踪的时长等,以便更好地设计训练方案,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评量。例如教师提问孩子,“老师的眼睛在看哪一个东西?”孩子能跟隨老师眼睛注视的方向指出或拿出该物品。

二、看人能力训练策略

(一)抓住训练动机,强化呼名反应

正常儿童在1~3个月时就已经建立了呼名反应,喊孩子的名字时,孩子会转向呼喊的人。孤独症儿童由于受核心障碍的影响,往往对呼名没有反应,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孩子的呼名反应训练。对孩子进行呼名反应训练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创设良好的训练环境

训练环境不要嘈杂,对孩子的干扰越少越好。训练之前,教师要和其他人沟通好,在训练中,除了训练者,其他人不要随便喊孩子的名字,以便孩子能尽快在呼名和应答之间建立链接。

2.准备适宜的强化物

为了激发孩子训练过程中的交往动机,训练初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强化物,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只要孩子按照预期应答了,就马上把玩具给他玩,还可以利用玩具和孩子做一些互动游戏。也可以选择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当孩子没有回应时,教师可以摇晃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吸引孩子回应教师的呼名。当孩子回应了,教师可以直接将吃的食物放进孩子的嘴里进行强化。还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例如当孩子将视线看向家长,家长可以立刻进行强化,“好棒!会看老师啦!”同时将孩子举起来,玩他喜欢的“举高高”游戏。

对能力不同的孩子,强化的方式有所不同,对能力弱的孩子用食物强化,对能力中等的孩子用社会强化结合食物强化,对能力强的孩子用社会强化。强化的时候,一定是社会强化在前,食物强化在后,这样对孩子才能真正起到强化效果。当孩子反应稳定之后,可以将强化物放置得越来越远,最终没有强化物时,孩子也能对呼名立刻回应。

3.分层设定回应的方式

为了能采取更好的训练方式,及时对孩子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强化。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以及孩子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教师要设置不同的回应方式作为训练目标。例如,在训练初期,我们可以要求孩子以抬头看作为回应;训练中期,要求看教师的眼睛,和教师有目光对视才算应答;在训练后期,要求孩子不仅要和教师有目光对视,有言语能力的孩子还能用语言回应老师。

4.抓住孩子交往的动机

呼名反应前,教师一定要让孩子对自己有兴趣,所以训练前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并与之互动。例如对喜欢触觉刺激的孩子,可以和他玩挠痒痒的游戏;对喜欢前庭刺激的孩子,可以和他玩荡秋千的游戏。让孩子体会到我们带给他的永远是愉快的感觉,让孩子将自己的名字和好的结果建立联系。要避免机械地训练,让呼名反应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进行,还要避免一直呼叫孩子的名字,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

5.适时提供适宜的支持

在训练初期,当孩子没有建立呼名和应答之间的链接时,如果别人叫他的名字,他不知道那是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别人呼名时需要回应。教师可以通过辅助方式培养孩子初期的链接,可以示范孩子回答“哎”“是”“在”等。同时要帮助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呼名反应泛化,让孩子在生态化的环境下学会呼名应答。

(二)捕捉训练契机,塑造注视行为

孤独症儿童缺少目光注视,这给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障碍,同时也对其他教育康复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寻找契机进行目光注视训练对其教育康复非常重要。

1.调整训练位置,让目光注视更容易

孤独症儿童对物品比对人更加感兴趣,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目光注视训练时,不仅要使环境简洁,室内物品不宜太多,墙体颜色不宜太鲜艳,尽量减少训练中的干扰物,还要注意调整训练时的位置,让孩子与我们的目光对视更容易。一般来说,最好的位置是和孩子面对面而坐,与孩子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这样孩子会处于最舒适的眼神对视角度,很容易看到训练者及他的表情动作。

2.捕捉训练契机,让目光注视更频繁

教师要对自闭症儿童有充分的了解,要有很高的敏觉性。当孩子无意识中看了我们一眼,我们恰好捕捉到这个眼神,这时就要及时强化孩子,例如给孩子额头上点个赞,“哇,你看老师啦!”或者恰好有孩子喜欢的东西在身旁,可以马上奖励他,“你看老师啦,给你吃的(玩的)!”教师要善于帮助孩子对其无意识行为赋予意义,让他意识到他看老师后会有好事发生,慢慢地孩子看老师的次数就会增加,从而有意识的目光注视行为被成功塑造。

如果在平时的观察中没有发现孩子的无意识眼神,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调动孩子的动机,创造目光注视的机会。如果孩子喜欢挠痒痒,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小蚂蚁,爬呀爬”的游戏,教师一边在孩子的身上做小蚂蚁爬的动作,一边唱“小蚂蚁,爬呀爬”。当孩子玩得正高兴时,教师突然停下,这时孩子会很疑惑,就会抬头看教师,下面教师接着玩。通过这种游戏突然中断的方式引发自然而然的目光注视行为,孩子目光注视的频率会持续增加。

3.善用自然情境,让目光注视更稳定

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差,常常不能正确地理解指令和对视的意义,不清楚正确交往的规则,教师要善于利用自然情境,抓住教学和生活中的注视训练机会,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目光注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发展孩子的目光注视能力。如果孩子喜欢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教师可以将目光注视训练自然地融入音乐游戏“走和跑”中,当节奏变快的时候,要求孩子跑起来;当节奏变慢的时候,要求孩子走起来。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训练中的表现,孩子玩得很高兴时,教师突然暂停音乐,这时孩子很有可能会看老师,教师可以趁机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言告诉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啦,然后再次播放音乐。还可以利用每天日常生活的例行性活动训练孩子的目光注视。如中午吃饭的时候,孩子的饭菜和汤都有了,教师故意忘记给孩子勺子,这时孩子没有办法吃饭,很有可能会看向老师,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目光注视的机会,立即强化孩子的目光注视行为。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泛化目光注视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家庭的自然情景中帮助训练孩子的目光注视。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吃喜欢的石榴时,家长一颗一颗地递给孩子,突然家长停下来,把石榴举到与自己的眼睛同高度的位置,孩子这时就会看家长。家长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强化孩子的注视行为。家长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其他情境强化孩子的注视行为,如每天早上穿衣服、鞋子的时候,故意给孩子其他人的鞋子,孩子穿不进去,这时孩子也有可能会用眼睛注视家长。在不同的情境中自然地训练孩子的目光注视行为,并且给予立即性的自然强化,孩子的目光注视能力将变得越来越稳定。

(三)巧用游戏活动,提升追踪能力

简单地讲,眼神跟随是指孩子的眼神能够跟随他人手指的方向,视觉追踪是指孩子的眼神能够注视并跟随对象移动,这一能力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孩子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及注意的分配。教师在对孤独症儿童做目光追踪训练时,最好融入游戏和生活化的情境中。

1.循序渐进,训练“先备能力”

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目光追踪训练前,我们要认真评估分析孩子是否具备三方面的“先备能力”。

(1)安坐能力。孤独症儿童一般不肯安坐或安坐的时间很短,但安坐能力是孩子进行所有训练的基础,那么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培养安坐能力呢?第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強化物帮助孤独症儿童在安坐与好的结果之间建立链接,例如一坐下就可以获得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与游戏。第二,我们要跟随孩子的脚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孩子坐在地上,教师也可以跟着趴在地上,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然后逐渐将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移到桌子上,同时示意孩子坐下,之后慢慢延长安坐时间。通过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主动坐下的欲望,才能让孩子以后继续维持安坐的优秀品质。第三,要系统性地延长孩子的安坐能力。不能要求孩子刚学会坐下就让他坐十分钟,而要系统性地延长他的安坐时间,比如开始只要屁股挨着椅子就给予强化;接着让他先坐下,完成一个简单任务就给予强化;紧接着再延长安坐时间,让他先坐下,完成三个小任务才能离开。

(2)听指令能力。不会“听令行事”是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如何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听指令能力呢?第一,要保证指令简单明了,并且可以通过辅助方式帮助孩子完成。不会听从指令的孩子非常讨厌被人手把手辅助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任务太难,需要花的时间长,孩子很可能会出现问题行为。所以一开始尽量让指令简短,能在2~3秒内完成,保证孩子听从指令的成功率。第二,要善于使用辅助方式,特别是对于难度较高的指令。我们要使用辅助方式帮助孩子完成,辅助方式不仅能帮助家长建立权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还能减少孩子的挫败感。第三,要发挥强化的功能。准备的强化物一定是对孩子最有强化效应的事物,当孩子完成指令后,不管是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还是独自完成,都要给予强化,可以是语言上的赞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

(3)眼神注视能力。当孩子完成指令后能主动看向教师,具备了眼神注视的能力,视觉追踪能力的训练就容易开展了。教师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眼神注视能力时,可以用夸张的动作、声音和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每次和孩子互动时,都要认真地看着孩子,通过“身教”影响孩子,让孩子模仿自己的行为。同时要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激发孩子与人互动的兴趣,在互动中不断提升其眼神注视能力。

2.寓教于乐,培养追踪能力

游戏具有复杂的内涵,它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喜欢游戏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教育学研究者认为,游戏能帮助教师达成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将有趣的游戏引入孤独症儿童的视觉追踪训练中。

开始训练前,教师需要了解孩子喜欢的事物,运用喜欢的事物做媒介开展训练有利于训练效果的提升。假如孩子喜欢篮球,教师可以和孩子玩滚篮球的游戏,让孩子用手接住滚过来的篮球,并用力推回给教师。当孩子能掌握游戏的玩法并有80%的接中率后,可以增加游戏的难度。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假动作,一来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二来让孩子持续地追踪对象。如果想提升孩子对较小物体的追视能力,教师也可以将篮球换成孩子喜欢的乒乓球和弹珠,先让孩子用碗盖住滚过来的一个乒乓球,再到两个乒乓球,再到用一次性杯子接住两个弹球。游戏材料大小、数量的变化及游戏节奏快慢的变化,都会使训练的难易程度发生变化,慢慢地孩子对事物追踪的品质得到改善。

3.重视泛化,巩固训练效果

为了保证孤独症儿童受到持续性的视觉追踪训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孩子进行训练,泛化孩子的追踪能力,更好地促进他们视觉追踪能力的发展。一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将视觉追踪训练融入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视觉追踪训练融入每节课的教学中,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闪动和消失功能,让学生找一样的事物,说出刚刚消失的事物。二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视觉追踪训练延伸到家庭。家长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吸引孩子抓泡泡,孩子的眼神就会追随泡泡。家长要表现得很享受游戏,这样才能带动孩子一起玩游戏。只有不断地泛化,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才能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盛永进. 特殊儿童教育导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杨广学,张巧明,王芳.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