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之约”家长约谈手册的编制与培训
2023-07-17戈逸
戈逸
摘要:针对教师约谈家长工作,基于调查访谈及积极心理学、短期焦点解决等理论技术,形成了一系列兼具有效性和实操性的技巧和方案,并且提供了示例和模板,汇编成手册,优化家长约谈的前、中、后各项环节。实践证明,家长约谈手册提升了教师在约谈家长工作上的效能感,并改善了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对家长约谈的体验。
关键词:家长约谈;家校沟通;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0-0068-0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约谈家长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在家长会、家访之外,进行家校深度沟通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对于部分存在特殊心理、学业或品行困难,或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而言,这种个别化约谈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约谈家长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家校资源,形成合力,对孩子的成长状况、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拓展家校双方的视角,形成对孩子更准确的理解,实现默契的家校配合,达成有效的教育方案,最终让孩子从一个更优质的“家校共同体”中受益。约谈家长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一线教师普遍认可的[1]。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约谈家长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效果很难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部分家长、学生有负面刻板印象
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旧有观念中,“请家长”意味着指责甚至“告状”。一些学生会将“请家长”视作一种令人恐惧的惩罚,产生厌恶、抵触的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也将约谈看作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不满、否认,因而产生心理防御,无法理性地接纳教师的意见,甚至反过来质疑教师的能力和努力。
(2)家长赶赴学校成本较高
由于约谈通常安排在工作时间,家长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赶来学校,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如果无法让家长感受到约谈的必要性和助益,会削弱家长参与家校对话的积极性。
(3)由于缺乏沟通技巧带来负面体验
有时教师过于急切地向家长指出问题,期待家长能够“管”好自己的孩子,但这种带有情绪的表达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和抱怨。当感受到“攻击”时,一些家长会选择辩解,否认问题的存在;也有一些家长会将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对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打骂,这些都无助于促进孩子和家庭的反思和成长。
低质量的沟通带来不良体验,会让家长约谈变成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苦差”,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隔阂。
因此,如何改善家长约谈的沟通体验,提升约谈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家校双方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经验的梳理与总结
对于约谈家长这一问题,不少一线教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查阅文献后,从中梳理得到以下三个要点。
(1)对于约谈家长的频率、时间、目标需要有严谨的思考和计划,尽可能不给家长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和心理压力[2]。
(2)沟通应当以互相尊重和理解为基础[3]。
(3)约谈家长也同样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谈话方式非常重要[4]。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家庭氛围和教育习惯,需要教师在开启谈话前先做足功课,充分了解家庭背景信息。
总之,家长约谈也是一种教育行为,既然是教育行为,就需要有所计划,不同于普通的随意的谈话[5]。前期的准备、后期的反馈、过程中表达方式、语言的设计都非常重要[6]。必须重视家长和学生的感受,创设积极的体验,促进行为的积极变化。
这些经验极有价值,但在操作的形式和细节上尚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对于广大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而言,掌握、复制和推广的难度较大。实际上,这些看似零散的智慧和技巧,背后蕴含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普遍原理,需要加以提炼、总结,才能更好地应用迁移。
本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总结、提炼出这些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家长约谈”加以整体性的思考,在形式、流程、内容上加以优化,形成一套可操作、易见效的流程和资料工具,汇总成手册。由此让“家长约谈”成为教师善于推动,家长乐于配合,学生易于接受的“暖心之约”。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第一,充分调研在“家长约谈”议题上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提升教师对于家长约谈的效能感、胜任感。
第三,提升家长应邀来校约谈前后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体验。
第四,缓解学生在“家长约谈”前后的焦虑不安、过度防御等压力状态。
第五,形成一套“‘暖心之约——约谈家长的备忘手册”,为需要约谈家长的教师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包,在约谈前准备、约谈过程和约谈后反馈等环节为教师提供建议和工具。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首先,本研究将“家长约谈”这项工作作为育人活动加以认真、全面的反思和梳理,将非暴力沟通、团体辅导、体验式学习等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创造性地应用于家长约谈的体验优化,使学校的“家长约谈”更科学、有效。以积极体验促进积极改变,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
其次,本研究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家校沟通体验问题提供切实的优化方案,避免因为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隐患,为我所在的上海市育才中学和同类学校中这项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模式。
(三)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家長约谈”是指教师因个体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而邀请该生家长来校单独谈话。家访、集体的家长会、日常微信上的事务通知等不包括在其中。
三、研究过程与成效
(一)家长、学生关于“家长约谈”的感受和需求访谈
1.访谈对象
在本校高二平行班抽取15名学生、10名家长(学生与家长非一一对应的亲子关系)开展访谈。
2.访谈内容
访谈学生的问题包含“如果获知老师要约见你的家长,你会有哪些感受和想法”“如果你有过家长受邀与老师沟通的经历,请分享令你印象深刻的一次沟通,并谈谈这次沟通对你的影响”“如果老师必须约谈你的家长,你最希望发生什么?不发生什么”。
访谈家长的问题包含“如果老师提出要约见你,你会有哪些感受和想法”“你是否有受邀与孩子的老师沟通的经历?如果有,请分享你印象较深的一次经历,并谈谈这次沟通对你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何影响”“在这次经历中你觉得老师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你最希望加以改善的地方是哪里”。
3.访谈结果
在15名接受访谈的学生中,有10人曾有过家长受邀与老师会谈的经历。说明教师约谈家长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学生难忘的经历。
有12名学生表示,如果被老师提出约谈家长,会感到“忐忑”“紧张”“担心”等。在进一步询问为何会有紧张不安的心情时,学生的答案中最常见的两类是“老师约谈家长会显得我有很严重的问题,爸爸妈妈会很在意,可我不希望让父母担心”及“担心爸爸妈妈和老师谈过以后,会很生气,回到家就拿我撒气”。
有3名学生表示在老师约谈家长后,自己的状态有积极改变,认同老师的做法;2名学生表示,约谈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5名学生表示,约谈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原因包括让亲子关系变得更为紧张,让自己心理压力增加等,因此希望能尽量避免老师与家长对话。
关于希望在约谈中发生的事,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尊重我,不要随意臆断和评价我”。关于最不希望在约谈中发生的事,提及最多的是“不希望让我爸妈感觉丢脸”。
受邀参与访谈的10名家长之前是经过筛选的,均有被教师约谈的经历。关于收到老师约谈邀请时自己的情绪,家长提到“焦虑”“烦躁”这些负面情绪,也有“期待”这样的正面情绪。关于约谈中教师的言行,家长最希望的是“老师除了指出孩子的问题,还能多给一些指导,让我们知道怎么做”。
尽管这一访谈样本量较小,但仍可以从中看到当前高中生与家长的一些普遍心理:学生期待亲师之间的约谈能够让自己和家长都体验到更多的尊重,而家长则期待老师能给予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指导。因此本研究也将重点围绕这两点进行家长约谈的体验优化。
(二)教师对于“家长约谈”工作的效能感调查
1.调查对象
本校教师26人,涵盖不同年级、学科,工作经验在1~12年不等。其中,班主任15人,学科教师5人。教龄为3~15年不等。
2.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编问卷,共11个问题。除基本信息外,问卷内容包括在是否能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是否能给予家长有效指导及是否能让谈话起到预期效果三个维度上教师的效能感自我评估。问卷采用5点计分,5分代表效能感最强。
3.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40%的教师表示“经常主动”因学生教育问题约谈家长,40%教师表示“有时主动”,20%教师表示“偶尔主动”,无人选择“不主动”。可见教师约谈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普遍。
教师反馈约谈家长最常见的议题是“学业表现”,其次是“人际交往”。学习和人际问题的确是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关心的焦点。
教师在约谈家长工作上的效能感:学校部分教师对于“家长约谈”工作的效能感自评打分结果为:“关系建立”4.1分,“给予指导”3.94分,“预期达成”3.94分,均超过理论中值,说明教师对于自己约谈家长工作的能力整体较有自信。其中关系建立维度的得分比给予指导、预期达成的得分相对较高,说明给予家长实际可行的教育指导,并且巩固约谈的效果是家长约谈工作的难点之一。
(三)“‘暖心之约——约谈家长的备忘手册”的编制
1. 手册内容框架
该手册以教师约谈家长的实际流程为线索展开,分为约谈前、约谈中、约谈后三部分。
结合调查结果,该手册关注的重点问题包括三方面:(1)如何提升学生与家长被尊重、被认同的体验。(2)如何给予家长易于接受、切实有效的指导。(3)如何巩固和内化约谈的效果。另外,根据相关教师角色不同,我们还特别编写了“班主任、导师、学科教师Q&A”篇,分别针对不同角色的教师在约谈家长中的疑难之处给予建议。(见表1)
(四)“暖心之约”手册使用培训
1.培训对象
希望优化自己约谈家长工作的教师,共26人,分为4组。
2.培训目标
提升教师在约谈家长工作上的能力,促进家校约谈体验优化。
3.培训时长
1小时
4.培训流程与内容
首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背景,提出新时代教师如何更有效地约谈家长的议题。分小组讨论并汇总发言。
其次,向老师发放“暖心之约”手册并介绍其结构、内容和使用方法,邀请老师提出疑问和建议。
最后,设置模拟场景,开展实操演练。分小组抽取场景并分配角色,当场演练对话过程并进行展示。随后进行小组自评与互评,记录汇总过程中有效的经验、智慧并澄清一些实践中的困惑。
(五)效果评估
1. 教师约谈家长效能感前后测对比
在“暖心之约”手册编撰完成并开展使用培训后,我们通过自编问卷再次调查参与培训教师在约谈家长工作上的效能感。使用SPSS软件对手册使用前后的效能感自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参训教师在“建立关系”“给予指導”“预期达成”三个维度上的效能感均有所提升。其中,在给予指导(培训前3.94,培训后4.04)、预期达成(培训前3.94,培训后4.01)两个维度上的提升在统计意义上显著( p<0.05)。因此“暖心之约”手册有效提升了教师在约谈家长工作上的效能感。
2. 教师培训后反馈
在对参与培训的26名教师开展的手册使用体验调查中,83%的教师表示感到培训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帮助”,10%的教师感到“有帮助”,7%的教师感到“一般”。因此本手册整体上受到教师的认可。
3. 典型案例选摘
在“暖心之约”手册推行后5个月内,邀请教师们反馈自己在约谈家长过程中使用手册中方法策略的实际案例。收集这些案例后并汇总形成经典案例集,包括“他不再害怕‘叫家长”“让老师和你爸爸聊聊”“家庭中的‘君子协议”等。这些案例可以鲜活地反映出“暖心之约”手册中的策略是如何发挥效用的。
四、讨论与反思
本研究对教师约谈家长这一教育“细节”展开了细致探究,并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调查访谈形成了一系列兼具有效性和实操性的技巧和方案,并且提供了示例和模板,汇编成手册,优化了家长约谈前、中、后各项环节。由此让原先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经验的“家长约谈”工作,转变为一套有法可循、有例可考、流程完整、效果可见的清晰流程。
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手册中提供的模板较为简略,显然难以涵盖现实对话情境中的所有变化。短短一小时的实操培训,更难以传达谈话过程中细微的、实时的一些问题。后续可以考虑开发更丰富的配套培训资源,如微视频等,更好地帮助教师们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戴方躍. 约谈家长的“一二三四”[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0(12):82.
[2]张辉. 对动辄“请”家长到校现象的反思[C].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2006.
[3]高磊. 基于理解与尊重的家长约谈艺术[J]. 亚太教育, 2016(32):258.
[4]曹庆文.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谈话方法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26):21.
[5]刘志九. 把家长谈话当成一次策划[J]. 基础教育论坛, 2014(6Z):21.
[6]贺远亮. 班主任与家长谈话的原则和技巧[J]. 教学与管理,2002(3):19-20.
[7]鲁小华,樊富珉,田宝伟,等. 朋辈循环支持法在心理咨询师团体督导中的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3):3-5.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