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广西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3-07-17刘珅
刘珅
摘 要:后疫情时代,我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就业形态成为今后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现阶段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对新就业形态认知比较片面,表现出弱适应性,主要原因是就业指导教育没有与时俱进,存在诸多问题。对此,从就业指导教育的系统性、时效性、引导性出发,提出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力度等改进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 大中专院校 就业指导教育 现状调查
后疫情时代,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减,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新经济发展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已然成为我国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新就业形态发展迅速,但“理論跟不上实践发展”,一方面,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亟须不断健全完善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就业政策,推动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群体对新就业形态接纳程度不平衡,部分群体对新就业形态表现弱适应性,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群体就业观念保守,对新就业形态认识比较片面。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就业指导教育十分必要。
一、广西部分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调查
为准确反映新就业形态下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本文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部分大中专院校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就业指导教育现状(教师版)和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学校版)两版问卷。就业指导教育现状(教师版)问卷由23个问题构成,通过微信、QQ等形式发布,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学校版)问卷,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技工院校等若干所大中专院校了解就业指导教育现状。
(一)就业指导教育现状(教师版)调查情况
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大中专院校教职工,回收有效问卷103份。
从表1可见,被调查人员以女性、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职工为主。
(1)多数被调查者不清楚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但认为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调查数据显示,有62.14%的教职工不是很了解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甚至有6.8%的教职工完全不了解此项工作,有20%的教职工认为一般了解,仅有11.07%的教职工认为比较了解。不过,有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是重视就业指导教育这项工作的。
(2)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承担过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学任务并讲授过新就业形态的内容,但专职承担且深入讲授过新就业形态的人数占比不高。调查数据显示,有51.46%的教职工承担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学工作,其中专职占5.83%,兼职占45.63%,还有48.54%的教职工表示从未承担过此类教学工作。而承担过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授课任务的教职工中仅有8.74%的人深入讲述过新就业形态方面的相关内容,49.51%的人表示简单讲述过,41.75%的人表示从未讲述过。
(3)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授课方式单一、内容并未与时俱进,跟不上形势发展等问题,亟须改革创新。调查数据显示,70.84%的被调查者认为现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并未与时俱进,跟不上就业形势变化;74.7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用性专题讲座较少、教学理念比较落后,77.67%的被调查者认为授课方式比较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80.74%的被调查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同时,他们认为现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改变传统闭门造车式地设置课程体系的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主要架构的课程内容、改变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等。
(4)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是就业能力不强和缺乏针对性就业服务,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调查数据显示,95.14%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指导教育有助于学生求职和职业规划,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就业能力不强、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等。
为了帮助学生在新就业形态下顺利就业,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改革的方面主要是就业指导工作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方式与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实务性专题讲座,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学校进一步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提质增效工作力度;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健全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等。
(5)被调查者认为新就业形态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但效果不明显。调查显示,仅有9.71%的人认为新就业形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效果明显,61.17%的人认为效果不明显,还有29.12%的人认为没有效果。在回答“新就业形态是否有效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时,认为有效果的占53.4%,效果不明显的占38.83%,没有效果的占7.77%。
由此可见,新就业形态日益突出,在就业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社会接受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也需要社会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二)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学校版)调查情况
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学校版)问卷,主要涉及学校类型、就业指导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就业指导教育改革创新意见建议等问题。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大中专院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统一的教学管理,但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课程建设和评价相对薄弱。
调查显示,所调查的大中专院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设定为不少于38学时的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全阶段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几乎贯穿学生学业生涯的全过程。授课形式多数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讲座、就业咨询为辅,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时效性,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积极思维和情绪体验,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就业的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有限。被调查的院校中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未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难以确保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质量和稳定发展。
(2)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力量薄弱,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主要以辅导员、职能部门行政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方面,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优于高职高专等其他类型院校。
(3)就业指导教育重视就业结果、忽视教育过程,学生对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认同,部分学校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就业指导理念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要求。一是把就业指导教育等同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导致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毕业年级,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特点。[1]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将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从而忽视就业指导教育的长期性、系统性。三是重专业学习、轻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普遍缺乏差异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育。
据调查,目前广西各大中专院校尚未满足学生差异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需求,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如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和就业目标等因素。
二、广西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对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各大中专院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包括专职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学历层次、职称水平整体不高;暂未建立健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
二是当前大中专学生群体以及部分教师群体对新就业形态表现出弱适应性。在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中,学生对新就业形态认识比较片面,表现出抵触心理,认为新就业形态不稳定、压力大、竞争激烈,就业观念趋于保守。调查显示,未讲授过新就业形态或讲述不深入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认为,介绍新就业形态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但作用不明显。
三是就业指导教育本身是一项长期性、全程性、系统性的工作,部分学校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关注就业结果,忽视了就业指导教育过程。此外,不少学校教职工对本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了解。
四是当前新就业形态下部分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供给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和需求,缺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等,亟须推动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改革创新。一方面,改革与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更新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另一方面,加大就业服务工作力度,面对学生就业的新情况、新挑战,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推动就业指导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就业指导教育改革创新,应推进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持续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力度等。
(一)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形成工作合力
1.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生态
一是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健全“学校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管理机制,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党员教师、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等校内外人员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强化支撑保障,抓好“机构、人员、场地、经费”落实工作。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学校年度就业工作经费不低于毕业生在校期间学费的1%。[2]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可以成立就业指导教育教研室或工作室,专门负责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施与改革。三是充分认识新就业形态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新就业形态崛起,劳动力市场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革,大中专院校学生就业模式更加丰富、就业边界更为扩大、就业选择更显多元,为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完成向职场人的转变,需要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指导教育。
2. 加强调研,提高就业指导教育针对性,优化育人实效
一是通过调研,学习发达地区和就业工作先进学校的经验做法,推进就业指导教育的改革创新;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了解人才供需状况,对学生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二是对学生开展就业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心理以及择业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困难群体学生开展重点帮扶,对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存在一定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就业帮扶。三是就业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三全育人”培养体系中,将就业引导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多方协作,共聚合力,优化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质量
学校、政府、用人單位多方协作、凝聚合力,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辅导和帮助。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担责,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搭建就业桥梁,从政策、岗位、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学校要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模式,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邀请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社会就业中介服务机构进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邀请企业进校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等活动。三是用人单位要尊才爱才,充分调动引才用才积极性,帮助开发用才需求,当好聚才纳智的主角,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
1. 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一是根据当前就业形态的变化、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开发“新就业形态”、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就业心理健康调节等一系列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密融合的内容供学生选择,帮助其夯实知识储备,推动自身知识结构更新完善。二是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除了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等教学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搭建创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业赛事。
2. 推进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要求高校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3],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教育。
一是开展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素质。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制订进修、培训计划,采取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进修相结合等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的培训模式。[4]二是畅通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发展渠道,切实关心、激励就业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绩效分配、岗位晋升等方面向业绩突出者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称评审,打通其职业发展渠道。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完善选聘机制,除了选派就业指导教师赴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能力,还可聘请企业中高层、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专家等校外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 健全科学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与教学评估机制,完善就业指导工作考核体系
一是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对待,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与教学评估机制,对提高教育质量、全面了解课程落实情况、推进就业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非常重要,从教学水平、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等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5]二是调整就业指导工作考核内容,完善就业指导考核体系,构建科学、系统的就业评估指标体系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及时反馈与评价,更好地达到就业指导的育人效应。三是建立第三方就业指导教育反馈机制,收集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等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状况以及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
(三)加大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力度,着力构建就业指导育人新格局
1.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有机连接,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参与就业指导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学校除了帮助学生加强自身人力资本建设,还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家庭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调整就业预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社会则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提升其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素质。
2. 树立分类指导模式,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坚持“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教育理念,充分掌握学生的需求状况,提供精准化的指导与服务。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就业目标,树立分类指导的模式,在满足群体教育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展开群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相融合的模式。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按照专业对学生开展相关行业道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自觉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职业操守,规范、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
3. 积极开展新就业形态下就业指导教育研究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研究,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为更好地适应新就业形态下大中专院校就业工作的需要发挥作用。一方面,动员组织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推动相关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鼓励、支持从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解决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的新问题。
四、结语
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就业形态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当前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一种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提高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其顺利踏入社会,成功转换角色。
参考文献:
[1] 秦永丰,张利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20(17):141-142.
[2]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3(3):117-118.
[4] 代洪甫.“双师型”: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A2):31-33.
[5] 肖亚鑫,张立生.“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99-102.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区内五所高校为例” (2021SZ05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研究(1999—2021)” (2021ZJY1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