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2023-07-17甘成望刘敏
甘成望 刘敏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旗帜鲜明地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道德价值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总体要求,这一做法不仅可以赓续红色血脉,还有助于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能。本文结合红色文化积极探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搭建红色文化资源平台,打造思政教育资源库平台、网络思政平台和红色阵地平台;二是构建红色文化师资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搭建师资队伍研究平台;三是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善用社会大课堂;四是拓展红色文化工作格局。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思政课”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不仅包含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1]建设思政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其中包括建立“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方面。高校肩负新时代重任,必须认真履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对于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大事。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爭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持久的影响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合理保护、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又红又专时代新人的关键。与此同时,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和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能也能通过有效地利用红色资源得到实现。
(一)用好红色文化,助益赓续红色血脉
将红色文化有效地运用于“大思政课”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广大师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和伟大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红色文化的浸润还可以加深爱国情感和理想信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祖国、历史和文化,进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各级党组织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红色基因融合了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单元,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根与魂。[3]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而艰难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用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一批又红又专,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青年,使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用好红色文化,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使“大思政课”有了丰富的教育历史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众多闪耀着经典的精神财富,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财富无一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并由此构筑起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谱系,为高校的“大思政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鲜活资源。
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与会的教育界和医药卫生界委员时强调了“大思政课”的重要性,提出上思政课不能简单地宣读文件,应当同现实紧密结合,注重其生命力和灵活性。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既丰富了思政课资源,也让大学生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大大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领其成为有道德、有才华的时代新人。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
(一)搭建红色文化资源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来提升思政工作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将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4]“大思政课”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如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以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高校应积极构建网络主流平台,实现“红色阵地平台+网络思政平台+资源库平台”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信念。
1. 搭建思政教育资源库平台
思政教育资源库平台收集、整理和展示红色教学案例和素材,以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教育部将“大思政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对思政教育资源的建设。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编写红色教材,制作课件、讲义。
一是建设红色教学案例库。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我们党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历史事件和革命文物都为红色教学案例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并体验到我们党的光辉历程。二是建设红色教学素材库。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推出优秀的红色思政课课件、讲义,微视频、教学配图、融媒体公开课等优质红色文化教学素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整理,形成数字化资源库,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搭建网络思政平台
网络思政平台是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的交流学习平台。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搭建网络思政平台,便于学生交流和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如易班、微博、中国大学生在线等,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些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高校可以通过搭建网络思政平台,促进红色文化在校园以可视化、图像化、鲜活化的形式展现,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认知国家、认识自我。
3. 搭建红色阵地平台
搭建红色阵地平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引导学生向英雄学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每一个革命博物馆、每一座烈士陵园、每一个遗址纪念馆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一座红色育人库、一个“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地方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政教学的本质需求。
正所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应结合地方实际,主动对接,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搭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文脉的阵地平台,把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纳入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一是组织实践活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组织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营造浓郁的红色氛围。例如,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祭扫烈士陵园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集体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建设红色纪念馆。在校园内建设红色纪念馆,陈列展示革命历史文物。这些纪念馆可以分为多个展馆,每个展馆展示不同人物时期的革命事迹,例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的生平历程、革命战争历史和红军长征等。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这些红色纪念馆,更深刻地了解红色文化,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三是举办红色主题活动。定期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红色书画展、红色电影放映、红色演讲比赛、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并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四是打造红色文化街区。在校园内打造红色文化街区,将校园内有关红色文化的重要建筑、场馆、图书馆等连成一线,形成一条红色文化长廊,供学生游览参观。
(二)构建红色文化师资体系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思政理论课要办好,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思政课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把准政治方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适应当前时代背景下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1. 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同时考虑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确保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的质量。高校要最大程度地挖掘思政课教师的潜力,发挥优势,组建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的专兼结合的思政育人体系;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走进课堂,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高校通过邀请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2. 搭建师资队伍研究平台
高校应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辅导员专项课题作用,对红色文化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提供建设经费、培训经费等,为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障。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将相关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参考。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邀请思政课教师参加,并鼓励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强化师资队伍的条件保障,不断提升队伍的理论功底、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思政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研究水平。
(三)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
红色文化要在“大思政课”中充分发挥育人功效,教育形式创新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在实践中淬炼能力,体悟红色文化,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升华爱国情感。
1.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各门课都应担负起责任,与思政课程相互协同,通过守好一段渠、种好各自责任田来达到更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使理论课堂变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思政功底。在全社会掀起学习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大背景下,教师掌握这些思政元素,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2. 善用社会大课堂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开门办思政课”,即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实现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同时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既可以得到教育,也可以增长才干,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应加强与地方红色文化基地合作,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联合开展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志愿服务,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实践教学育人。
(四)拓展红色文化工作格局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6]因此,“大思政课”要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融入红色文化,常讲常新。
三、结语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要求高校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注重统筹推进,细化落实任务,强化日常部署,使各部门严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全面提高“三全育人”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自觉结合红色文化元素,把落实立德树人纳入日常工作,进一步发挥好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党支部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等。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历史事件等为契机,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开办“大思政课”,最终形成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红色文化思政育人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课堂》编写组.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课堂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20-221.
[2] 袁坤.释放红色资源“教育功能” 打造党性教育“第二课堂”——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党政干部论坛,2021(12):22-24.
[3] 路成浩,龚超.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7):72-75.
[4] 高微.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5] 張新桥,张振国.高校要做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排头兵[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2(11):18-19.
[6]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N].光明日报,2022-08-29.
基金项目:2021年度校级科研“辅导员专项”项目“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对直升红色家园的实践探索”(2021FD08),2022年度校级科研“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路径探析”(2022XJ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