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考
2023-07-17王一博
王一博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在移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移动互联网与思政课相结合,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以适应新情况、回应新问题,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移动互联网的内涵及特征入手论证了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必要性,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构建移动互联网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学手段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标志着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悄然到来。移动互联技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的宣讲为理念、以灌输式教学为方式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学吸引力不断下降。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对高校思政课来说既是新的挑战也是发展的契机。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和媒介去变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去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从而适应新情况、回应新问题,对于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移动互联网的内涵及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指移动通信终端与互联网二者相结合成为一体,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1]从广义上看,指的是终端层面,如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一切能够连入无线通信网络的设备;从狭义上看,指的是便于携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手机类移动终端。近年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开始全方位、多层次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成长在信息时代中的青年大学生影响尤其深刻,他们的学習习惯、交往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带有明显的移动互联网烙印。在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强势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开拓思政课教学新方法。
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移动性、及时性和资源个性化等特征,这与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随时随地的学习要求、时效性强的教育内容以及满足不同群体的资源需求等现时代下的教育环境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利用互联技术革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第一,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们普遍认同的以“共享、平等、自由”为特征的“互联网精神”,不断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新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移动终端搭载的如微信、QQ、微博等各种小程序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大量的信息、丰富的资源、各类时事热点在巨大的移动互联体系中被传递、分享。其传播速度之快、交互性之强、覆盖面之广,是传统媒介如固定互联网、电视、报纸等难以比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化及多元化的特性构建起新的教育载体和平台,借助这个新载体和新平台,教育者可以以更加开放的教育理念积极应对当前教育形势的复杂局面,从而形成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
第二,移动性是移动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终端设备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处理能力日益强大,已然成为一个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系统。在网络基础设施和移动通信技术日渐完善的今天,移动互联网的上网速度和覆盖范围有了极大的提升。外形小巧、携带方便、续航性较长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让学习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时处处进行网络资源共享和知识信息获取。移动学习也可以使学习者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及时性是移动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媒介的优势之一,即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询想要获取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即时的传递和分享。在信息高速传播下,课本内容信息量小、更新速度慢的缺陷,对于习惯从新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大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教育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使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达到思政课教学效果,是移动互联时代下每个思政教育者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资源个性化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资源需求,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学习载体的关键条件。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活动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学习资源的质量对学习效果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具有差异性,因此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和个性化是实现高效性学习的重要保障。教育者可以将知识点分门别类,通过移动互联网为不同群体的学习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设计与推送,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的必要性
移动互联时代的全面到来对世界的改变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原有的许多传统模式正在消亡,同时一些新的事物与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对于思政课而言,新的技术正在逐渐变革着教育方式,移动互联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移动互联网作为思政课的教育载体已是大势所趋,也将构建出新的教育与教学环境。
首先,移动互联网是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在高校传统思政课中,师生双方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同处于同一空间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知识点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优点显而易见,能够确保正确的学习方向,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知识顺畅地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实际上,规范的教学以及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并不必然带来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在这种模式单一、照本宣科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移动互联网能够突破这种传统教学所固有的桎梏,打破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限制,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教与学的融合,由原有的灌输式学习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为补充的教学模式。最为典型的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其次,移动互联网是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力保障。网络化下信息呈现出开放性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与之相比,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进行收集和替换,显得陈旧、单一,这就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移动互联网不仅为教育带来了移动学习工具,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如同一个丰富的移动图书馆,让资源的查找和传输异常便利,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同时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根据需要选取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和各类数据,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现阶段学生的要求。
最后,移动互联网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支撑。在信息传播扁平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开放性社会环境中,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这些客观环境以及教育对象特点的改变,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并及时运用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的。从一定意义来看,教育过程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可以突破原有传统手段限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结起来,让他们能够自由、平等和及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双方的互动,使交流的空间不只局限在思政课课堂之上,而是成为课堂的延伸存在。因此,充分借助移动技术去开展思政教育与教学活动,让移动互联网成为促进教育的有效工具,将极大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移动互联网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挑战
在移动互联网下,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大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轻松获取比课堂上教师教学所传授的更加有趣、丰富以及全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轻易在网络中搜寻到答案,虽然所获答案的准确度不能得到保障,但从心理上会对授课教师的依赖程度大为下降,以我为主的学习方式也被更多的大学生所推崇。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平等以及反权威等倾向也促使大学生开始形成自主意识和独立思维,对于思政课教师所传达的思想观念不再一味接受,开始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客观上使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出现淡化,教师权威性逐渐被消解,极大冲击了教师主导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此外,大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兴起,使得各种言论充斥其中,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这样复杂的舆情环境影响下,很难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难免会受到干扰,产生许多矛盾与冲突。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就会使大学生对思政课所授内容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怀疑,更谈不上取得他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
(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下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在不断增多,许多不良信息掺杂其中,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媒体开始利用移动网络的便捷性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输入和传播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给思想正处于成长中、还没有形成稳定价值观的青年大学生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也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例如,一些西方國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和话语优势,以移动网络为渠道,不断向青年学生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这种西方价值观已然成为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再比如各种思潮泛滥于网络之上,像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刻意抹黑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企图造成大学生政治信仰混乱,甚至使大学生质疑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开放性,通过影视作品、图书新闻报道等形式,大肆宣扬西方消费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用更隐秘、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的手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试图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知识传递、价值引领、行为养成的重要职责,是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面对各种思潮的干扰,高校思政课特别需要在教育内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宣传传统的爱国主义,守护中华传统文化,还要多关注社会当下发生的热点事件,传播社会正能量,用强大的理论和事实深刻揭露那些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性,结合所授知识“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2],不断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力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以应对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挑战
移动网络时代下信息的接收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受时空限制、以灌输式为主的单向输入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
从主观上看,信息的传递主要以双向互动式为主要模式,呈现开放、自由、交互等特点,这促使了在新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意愿,愿意通过充分参与来分享自己的观点。而传统思政课教学以说教为主,教师将精心准备的教育内容以讲授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思维习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再认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手段。从客观上看,移动终端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冲击。手机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部分学生极度依赖手机,手机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工具,也是他们的“游戏机”和“播放器”,特别是在上课时聊天、玩游戏、看视频或听音乐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果,“低头族”成为一些课堂的普遍现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选用适合新形势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推进思路
(一)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共同参与并完成,因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型教学模式,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不是固守以往学生机械式接收和单向式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方式,以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此外,在这个移动网络化时代,知识与信息的碎片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思政课教师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从中提取有效的、纯粹的知识精华,通过课堂教学体系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负能量、碎片化的信息所产生的巨大负面效应。思政课的信息化趋势不可阻挡,更加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愈发重要的主导性地位。[3]
总之,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寻求全方位、多层面适合的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坚持的思路与原则。
(二)全面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4]。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在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在移动互联背景下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移动互联时代下的思政课建设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探索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体系,还需要在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寻找适宜的教育素材,做好各类教育技术的使用和维护,并能及时对各种网络言论和错误思潮进行正确回应。这些都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敢于直面各种社会思潮,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定力和清醒,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能够把所讲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面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优势,注重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的指引,帮助大学生将移动终端合理应用于学习领域,发挥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学手段
关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早在2012年教育部所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已经提出了。近年来,为推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战略选择的落实,高校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优化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智慧教学工具的出现已经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超星公司推出了以微服务架构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傳播与管理分享平台“学习通”手机软件;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旨在联结师生的智能终端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雨课堂”教学软件;中国大学打造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堂”微信小程序;等等。这些智慧教学工具的出现给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的对接可以进一步摆脱时空的局限,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中,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当前许多高校以及一些思政教育者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这些智慧教学工具,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监督学生的预习进度;课上,通过软件的签到功能进行到课率管理,并在教学中进行随机点名、提问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利用平台的相关功能进行分组和讨论,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课后,教师可依托线上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与教师在线上交流或解决疑难问题、讨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对成绩进行分析,达到检验和查漏补缺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相关辅学材料,如案例分析、专题讲解等传递给学生,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的掌握。构建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教学手段,将线上线下衔接起来,形成“课上教与论、课下读与思、课停学不停”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解决思政课课堂学习时间相对不足、学生人数较多导致的教学效果欠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条化等实际问题,从而切实地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完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江汉. 移动互联网概论 [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8.
[2] 《十谈》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9.
[3] 代建华.论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J]. 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21(17):74.
[4] 唐晓柯.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N]. 解放军报,2021-04-27.
基金项目:2021年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SK2021-16),2021年西藏民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信息技术与西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1489),西藏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藏教思政〔201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