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理市博物馆清代教育碑刻看清代大理教育

2023-07-17沈伶燕

文教资料 2023年6期
关键词:清代大理

沈伶燕

摘 要:大理地区的教育文化经过前代的经营,在清代得到较快发展。笔者对大理市博物馆的六块清代教育碑刻进行整理,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碑刻所涵盖清代大理市兴建学校的原因、规模、教育资金的来源、官府对教育的态度等内容,由此对清代大理官学、书院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清代大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地方官师“政教合一”的意识,并评价其教育思想价值,旨在为清代教育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及当代教育提供历史镜鉴。

关键词:清代 大理 教育碑刻

大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清代大理教育发展居云南前列,本文通过对大理市博物馆、大理古城进行实地调研,以大理市博物馆丰富的碑刻资源为依托,并结合文献资料,对碑铭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可以看到清代大理官员、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与清代大理学校的繁盛概况。

一、大理市博物馆教育碑刻的基本概况

碑刻是指以石质为载体,刻写、雕镌有文字、图像或造像等的文献材料。教育碑刻是记载和反映我国历代教育人物、思想、制度、形式、方法、机构、设施、档案和学科建设、人才选拔以及重大教育事件等的原始石刻资料,是碑刻文献中甚为基本、重要而又很有价值的部分,绝大多数属于地上石刻。[1]教育碑刻作为碑刻文献的重要类别,其内容涉及教育现象的多个领域,是值得整理、分析、研究的重要史料。

大理市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碑刻资源,本文通过对大理市博物馆关于清代教育碑刻整理发现,《建修太和县学文庙并文昌宫魁阁碑记》《重建太和县学文昌祠碑记》《桂香书院碑记》等碑文主要记载了修建、重修教育设施的原因、时间、资金来源、修建过程,撰碑、立碑人员等等,在碑文的结尾传达一些告诫后人的哲理;《训饬士子文碑》所记载的内容主要为康熙帝亲撰告诫读书人的生员守则,训诫读书人修身立本,以品为先,是朝廷政令传达到边疆并执行的实证;《提督云南等处学政按察使司张告示碑》记录了朝廷委派的提督云南学政官员和负责教育的按察使司佥官员共同发布朝廷用人标准的条约,并鼓励诸生踊跃参加考试;《太和县学司铎题名碑》记录了大理太和县学主持教化的司铎人员名单(见表1)。

另有四块关于清代教育的碑文,记录奎星书院、西云书院、玉龙书院的相关内容,未存放在大理市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了解清代大理教育情况,本文把这四块碑刻也做了整理(见表2)。

这些教育碑刻中包含的教育史料十分丰富,很多信息是在传世文献中无法见到的。教育碑刻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实物文献,可补正史的缺漏。

二、大理市博物馆清代教育碑刻的内容

云南在东汉肃宗元和中就已经开始兴建学校,在南诏时期已立有孔庙,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增加,清朝最盛。根据《新纂云南通志·学制考》统计,至清末新式学堂出现之前,云南的官学在明代73所的基础上增加到101所,书院在明代的基础上也有較大发展,明清时期云南书院共有219所。清前期因沙普之乱、大西军入滇、永历帝入滇、三藩之乱等,云南社会动荡不安,文教事业停滞不前,直到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在云南各级官员提倡下,教育发展重新得到重视。史料记载云贵总督蔡毓荣曾上疏日:“一在兴教化……臣已饬行有司各设义学,教其子弟,各以朔望讲约,阐扬圣谕,以感动其天良。各选年高有德之人,给以月廪,风示乡里。”[2]“有清学校,向沿明制。京师曰国学,并设八旗、宗室等官学。直省曰府、州、县学。”[3]清承明制,并在云南逐步推广。清代云南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沿袭明代旧制,儒学、书院、义学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第二阶段,各类学校不断发生变化,新式学堂纷纷建立,这一时期云南的官学教育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人才。[4]清王朝推行“尊孔读经”的文教政策,大理地区的私学遍布境内,教育体制完整,教育设施完善,可以说“明以迄满清,学风日盛,人才蔚起”[5]。

(一)康熙年间对太和县学文庙的修建

文庙又称学宫、学庙,是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学,文庙供奉孔子与儒家先贤,具有祭祀和传授儒家经典的双重功能。按惯例有府学文庙就不再增设县学文庙,大理有府学文庙也有县学文庙,为云南独例,这也是清代大理教育繁盛的表现之一。从现有的碑铭来看,在康熙年间,太和县学文庙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太和学制,创于明洪武二十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大师复滇而邑侯光琏张公、永熙盛公、相继署理与绅于□议,于明伦堂西建文昌殿”[6]。太和县学自明洪武二十七年创建以来,在景泰六年重修,正德二年扩建[7],之后多次扩建,明末朝代更替,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云南才真正结束了明末以来的动荡局面,为文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所以在康熙二十三年太和县学文庙得以修建。

修建学宫是从古至今的传统,目的是为“宣圣之教泽”、教化民众,“自古帝王之兴,莫不修葺学官,尊崇文教,时勤祀之典以□报享之隆”。《重建太和县学文昌祠碑记》开篇同样指出“文昌帝君主掌人间嗣禄,敦孝教、忠国家以辅元开化,扶佐文治,特于春秋祀先师日隆其典礼,另祠以奠之”[8]。碑铭记载修建太和县文庙主要为官办,私人捐助,“诸生捐赀鸠工共襄其事……幸西晋孙公津世大新奉简擢莅任兹士时有遵旨修学之命,乃捐赀集材毅然以修葺为己任”。“於时多士如得所未有,群清於公,移废馆阶石、阑楯以饰圣殿丹陛之全,瓦片、橡木以佐新祠柱楹之半。既蒙批允,复罚赎捐金,选材命匠正兴作间,忽报升河南太守,适邓川刺吏舒公代篆继至,诸如经费度支不足者概任之。”[9]重修太和县学文昌祠时使用旧馆的一些材料,在重修的过程中换为邓川刺史主持修建,依然井井有条,把文昌祠修建得美轮美奂。重修之后的太和县学文昌祠与原文昌祠不在一个位置,“夫文昌祠原在大成门东后,改明伦堂右,虽经再建,位向终偏”[10]。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太和县文庙在“清康熙初,教谕周祖曦重建圣祠。二十九年,通判赵之蔺重建泮池,周以石栏。三十一年,提督诺穆图、参议道毕忠吉重修,并制祭器、乐器”[11]。结合碑铭可知,太和县文庙实际在康熙年间进行了三次修建;之后,“在咸丰六年,杜文秀据城,庙宇坍塌;同治十二年,巡抚岑毓英筹款与府学合建一庙,太和县学文庙改为敷文书院”[12]。合建之后的文庙位于古报国寺遗址,至此再无太和县学文庙。清代大理地区文化教育相较于前代发展较快,明代大理地区共建9所学宫、50所社学、25所书院,清代新建社学38所、书院72所、义学176所。[13]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得云南提督偏图申奏朝廷后,康熙亲笔题写“文献名邦”的匾额以示表彰。

(二)清代太和县的书院

太和县作为大理地区的核心区域,通过对太和县碑刻的分析,可以管窥清代大理书院的发展概况。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高级学校,是知识分子讲学进修的地方;清代的书院虽未正式纳入官学体系,但实已官学化。[14]在清代,大理地区先后创办书院72所,清代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市)建有书院12所。 [15]

桂香书院为进士李元阳在明嘉靖年间捐建;清康熙三十年,提督诺穆图捐修;雍正二年,提督郝玉麒、知县龙为霖续修;十二年,迤西道雷之瑜重修。 [16]出资修建桂香书院的李荣春认为修建书院可以培养子孙,是一件善事,“适吾伯曾祖云山李公讳荣春,妣楊氏福元,闻其意而欣然曰:建书院以培子孙,美举也,遂捐赀鼓舞……以为构此不过为自身适兴之所与子孙读书之地”[17]。桂香书院为私办公助,桂香书院后期皆由官府出资维修、增拨束脩膏火,作为学院的办学经费,从桂香书院的创办到后期的维修体现清代大理地区注重家庭教育,官府重视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氛围。《重修奎星书院碑》碑铭中也体现了清代大理地区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常对人曰:天下事一姓为之而不足者,众姓为之而有余。”[18]

西云书院作为滇西著名学堂,是白族文化的缩影和地区人才培养的平台,见证了清代白族地区的教育。[19]西云书院由提督杨玉科改为书院,“爵帅杨公捐置西云书院,惠爱梓桑,意良深切”[20]。“其本署提督自置各处前项产业,不敢自私,情愿捐入地方归诸公用……全数捐入书院,以备山长束脩,生童膏火,文武举人、优拔贡生进京盘费,并购买书籍之需。俾士子诵读有资,力图上进,仰副朝廷振兴文教之至意。”[21]碑铭记载提督杨玉科捐置书院的用意深远,及其捐财物的具体用途,而捐置书院是为鼓励士子读书,其目的是“仰副朝廷振兴文教之至意”。《西云书院序》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爰将大理府城前建公寓,捐置迤西所属五府三厅为肄业书院,并将田亩、灶租、铺面,尽数捐入书院。”[22]“再此原咨内铺面系廿余间,嗣又陆续添建四十余间,共计六十余间,全数捐入书院。又太和属之下兑、丰呈庄、龙龛等处叛产,除分给残废兵勇外,余剩四百三十余亩,今并捐入书院。”[23]在捐置西云书院之后又陆续捐铺面、田产,为西云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西云书院逐渐发展与内地一致。西云书院也如《西云书院序》中所言“数年后恍然见西周菁莪棫朴之盛,而多士青云直上,焉则书院为不虚设,西云之名籍垂不朽矣”[24]。历经百年洗礼,西云书院现为坐落大理古城的大理市第一中学,仍然在发挥价值。

书院经费是书院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从现有的碑铭来看,桂香书院初建和重建、重修奎星书院皆为私人捐助,西云书院为地方官员捐助,玉龙书院的资金来源有民间助学、地方官员捐助。[25]这体现了清代大理地区民间、地方官员重视教育的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良好传统,从而促进了清代大理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但清代的书院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清政府的各项政策之外。[26]可以说,其时书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统治者书院政策的影响。清代书院作为官学之补充,书院与科举密切联系,清代大理地区书院的兴盛,为大理培养了一批人才,使大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献名邦”。

(三)康熙年间清廷教育思想在碑铭中的反映

《训饬士子文》为康熙帝对生员的教训戒。康熙首开博学鸿儒科明经取士,然却不乏卖官鬻爵投机专营之弊政,故皇帝亲撰此文,训诫读书人修身立本,以品为先。地方官员恭敬刻碑立于文庙,是大理地方执行中央政令的实物见证。碑铭开篇点明国家兴教化是为了培育人才,康熙尊师崇儒、重视学校,为了教育风气清明,剔除各种弊端,才使得“贤材蔚起”。“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临御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材蔚起,庶几棫朴作人之意。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效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饬。尔诸生其敬听之: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27]康熙帝恩威并重地告诫士子:在学习上以品行为先,在品行上以孝为先,这是康熙帝对生员品行的重视。碑刻落款为“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费兵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臣郭环敬录,提督云南省学政按察使司佥事臣冯佩实,云南大理府知府加一级臣章履成,同知加四级臣魏鸿基,通判臣石承谟,太和县知县臣查嗣询,府学教授兼训导事臣李北有等敬

立”[28]。有中央大员、地方官员,也有地方府学教授,这是中央教育政令得到了重视、落实在大理执行的实物见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立《提督云南等处学政按察使司佥事张告示碑》,碑铭主要记录清廷用人标准,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做一个君子:“照得学校为教化之地,宫墙乃仕进之阶,使者恭膺简命视学滇南,忻逢我皇上御极六十年,文德覃敷,声教四记化成,六道气运光昌,汉唐以来所未曾有。”[29]在碑文开头指出学校是施行教化的地方,皇帝登基六十年,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这样才能够成就国家的强盛、成就士子的才华,在平日治学中要“严杜积弊”,并列举条约八则:“即丁酉科膺黔闱正考官,虚公披阅,拔录真才……严杜积弊,缕列宣告,辞无泛涉,言必在行,尔生童其各凛尊,毋忽,所有条约八则,开载於左一端士行士人为学,端在躬行。”[30]碑铭中八条准则反映清代云南对人才的选拔开明灵活,“记曰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使者当自加勉焉”,立碑的目的是用来勉励学生以这八条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太和县学司铎题名碑》文末记录了大理太和县学主持教化的司铎人员名单,从中可以看到明清大理地区掌管文教的具体人员。

从碑铭中可以看出,清廷的教育政策在大理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贯彻,加强了大理与内地的文化沟通。

三、结语

通过以上碑刻可知,清代大理学校蓬勃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清代大理人才的培养、社会的稳定,也为民国大理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体现了清代大理地区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官方的重视与支持、民间力量的联合共同促进清代大理地区教育发展,增强了当地人民对中原文化和对中央王朝的认同,“自古帝王之兴,莫不修葺学宫,尊崇文教,时勤祀之典以报享之隆。我宣圣之教泽,直与天地并垂不朽也”[31],也启示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光靠国家的号召,必须社会各个方面都重视,才能全面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梅.清代书院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2] (清)蔡毓荣.筹滇十疏[M]//邹建达,唐丽娟.清前期云南督抚边疆事务奏疏汇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0.

[3]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3099-3100.

[4] 古继永.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2003(2):92-96.

[5] [15]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70,77.

[6] [8] [9] [10]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1] 大理市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大理市古碑存文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475,497,497,497,492,561-562,615,617,626-627,618,627,619-621,508-509,509,513-514,514,475.

[7] [11] [12] [16] 新纂云南通志[M].李春龙,王钰,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485,485,485,543.

[13] [15] 张福孙.大理白族教育史稿[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201,77.

[14] [26] 李世愉.论清代书院与科举之关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5-14.

[19] 张玉婷.清代大理西云书院的历史与特色[J].兰台世界,2022(2):139-142.

猜你喜欢

清代大理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最美最美的大理等着你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