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湖清水还人间”

2023-07-17段苏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洱海大理流域

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治理方式不断科学化、精细化,治理思路逐渐清晰,从“一湖之治”向“生态之治”转变。

行走在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周边,随处可见的“洱海清、大理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等墙体标语几乎已经伴随了一代人,“洱海保护”已成为21世纪以来大理地区居民生产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洱海周边各所中小学校每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都围绕着“洱海保护”这一主题,在长辈们口中,童年记忆里的洱海“湖水可以舀起来直接喝,洱海鱼大如斗能在夏夜归家的月色下跳出湖面”。大理人全民坚持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湖泊治理攻坚战,众多科研团队、环保企业、千万个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也加入洱海保护的工作中,共同的愿景就是在不远的未来,恢复那一泓清水的乡愁梦,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

一场“全民治湖”运动

洱海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为高原淡水湖泊,主要入湖河流有27条,自然出湖口为西洱河。20世纪80年代,洱海水质保持在贫营养状态、二类水质以上。随着流域内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洱海富营养化问题开始凸显,1996年和20 03年两次全湖性蓝藻暴发,水质急剧下降。当地政府采取了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等一系列举措,十多年来,让洱海水质稳定在二类和三类之间。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来到大理,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云南。在这一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云南省全方位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成为洱海保护治理的强大推动力,洱海保护“抢救模式”开启。环湖截污、入湖河道综合治理、节水治水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减量、流域综合执法等工作均以大型工程、全民行动的方式推进。云南省委书记担任洱海省级湖长,省政府专门成立以省长任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大理州成立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一线指挥部,向流域18个乡镇(街道)派驻一线工作队,将住建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整合起来,集中力量治湖。

富滇银行的黄勇回忆,当时政府从若干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很多个工作组,并成立了“七大行动”指挥部,专题会、研讨会开了不计其数。“事态紧急,地方银行为洱海治理提供金融支持,需依法依规创新非盈利公益项目的融资模式,并且在上百个工程项目中调研、筛选,将钱用在刀刃上,最终成功贷款15亿元人民币,保障了洱海‘抢救模式顺利开展。”

环洱海生态廊道的修建,结束了“人进湖退”的局面;洱海界桩的树立,划下了生态红线;湖滨缓冲带与湿地的恢复,让农田用水得以沉淀过滤。在洱海东岸生态脆弱地区,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坚持植树十余年,千年荒山始覆绿。曾经的矿山也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变成了草地和林地,修复完成后归还到所属村委会,变成农田和果园。

一次流域转型变革

在大理州12个县市,大小街道的餐馆前都放着几只绿桶,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运输车辆每天都会运走餐厨垃圾。在车辆难以到达的地方,诺邓古镇以骡马驼、鸡足山金顶寺以索道运。不仅是餐厨垃圾,禽畜粪便、作物秸秆、洱海底泥、死亡水草,都由该公司运走处理,加工成生物质肥料,又种出水稻、葡萄。这一举措让洱海周边的旅游餐饮业变得可持续的同时,培育出高原特色农产品,并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在洱海南部的祥云县,作为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和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载区,2021年以来举全州之力实施集中建园,引入再生硅、锂电池等新兴产业。同时,大理州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施“风光水储能一体化”发展,清洁能源占比高达99.85%,绿色能源产业跃升为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洱海源头的洱源县,从2018年开始禁种需要大水大肥的大蒜后,农业部门开始探索推广替代作物,政府补贴农户三年生态肥,逐漸替代化肥使用。海菜花种起来了,绿色有机苹果丰收了,从洱海源头治理见到了成效,清水入湖得以实现。清洁的水源吸引了帝亚吉欧跨国酒业集团到洱源投资建设中国首家麦芽威士忌酒厂,并以“碳中和、水再生、零废弃”为理念延续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

在洱海西岸古生村,随着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入驻,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工作进入了精准监测、对症施策的阶段。“洱海保护的过程中,农民付出的代价最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福锁说。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云南省烟草专卖有限公司、云南农垦集团、云南云天化集团,推进“稻-油”“烟-油”“周年绿色高值蔬菜”等种植模式的实验及推广。撂荒的土地被重新开垦,种上了富硒油菜薹、蚕豆、紫胡萝卜、云南自育的优质香软米“云粳37号”等作物,每年春季,金黄的油菜花连片绽放,秋收时节,稻香四溢。

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从渔民到民宿客栈从业者、再到新农人的职业身份转变。云南农垦集团入驻后,何利成被聘为古生村片区的管理员。从渔业到旅游业,从粗放农业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靠海吃海”的方式固然行不通,但足以证明洱海的命运决定着一方百姓的谋生方式,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之后,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

从清退网箱养鱼到关停转移沿湖水泥厂、砂石场,到开始重视入湖河流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用水截污处理,再到矿山修复、面山绿化、开展水生态修复,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治理方式不断科学化、精细化,治理思路逐渐清晰,涉及空间管控和产业转型方方面面,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逐渐形成“洱海模式”“洱海经验”。

2023年6月,大理地区迎来了今年首场超过一周的连续降雨。在大理州智慧洱海监管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整个流域的雨水冲击性污染负荷防控工作,通过清污、拦截、引流等措施防止岸上的污染负荷随雨水冲刷进入湖内。在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研究人员每个月都要到洱源西湖、茈碧湖、海西海等多个地方进行采样,对样品进行检测并记录,为洱海写下“日记”。

每年秋季,政府组织渔民开展生态调控捕捞,清理外来入侵鱼种。调控期,满湖渔灯星星点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两年累计除氮288.95吨、磷60.11吨,通过外来鱼类调控出湖以及投放本土鱼种优化鱼类规模、种群和结构。此外,开展水生植被恢复补种工作,3年间共种植海菜花、湖草等65万平方米。根据洱海南端、中央、北端设置的三个国控考核点监测,近17年来,每年洱海水质为二类水的月份稳步增加,为三类水的月份稳步减少,洱海水质连续三年为“优”。与之相对应的,是“水质试金石”海菜花重新在洱海大片生长。

洱海保护治理的久久为功不仅带来了生态之美,也带来了人文和顺。苍山洱海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张名片愈来愈受到世界关注,大理成为象征“诗和远方”的热门旅居城市。文化名人、艺术家聚居大理,寄情山海;目的地婚礼、研学旅游的兴起不断增强大理的美誉度;康养项目接连落地……大理成为旅游投资热土。跨文化交流、区域性赛事、论坛日渐频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作为永久落户大理的国际性论坛已举办至第三届,成为向世界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探讨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的平台。

2022年,“云南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被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布为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约53.8亿元,包含坝区农产品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安全保障、北部山区水源涵养与水土流失防治、西部苍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部山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洱海湖滨缓冲带保护修复、洱海湖体生物多样性与饮用水源保护修复6个单元。预期通过3年的实施,到2025年,洱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升,湖心断面水质将达到二类。

段苏航 《云南日报》记者

猜你喜欢

洱海大理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洱海
想念大理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