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互鉴包容中促进人类文明

2023-07-17夏一璞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全人类文明人类

“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从部落到国家,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机械轰鸣,历经漫长的艰险困苦,映射出人类自身的蜕变,包含了各民族历史逐渐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体现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不断凝结出人类社会能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而成立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是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重要体现,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色各异的多种文明在不断的交流互鉴中,推动着社会发展,塑造着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基本样貌,为克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挑战提供多种多样的方案。同时,文明通过交流互鉴,不断丰富,焕发生机、保持活力。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时势所趋,我们应顺势而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力量之源。回溯人类历史,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自古就存在着差异,这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也标识着人类文明的魅力。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构建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图谱,从而造就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突出特性。

文明是多样的,文明也是平等的。文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标识,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遵循着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精神百花园里的瑰宝。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而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企图用强制手段解决文明差异、企图在思想文化上抹杀差异,实现整齐划一的做法都必然失败,会给文明带来灾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正因如此,文明需要在交流、对话、互鉴中取长补短,融合进步,必须摒弃文明的傲慢与偏见。

人类文明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世间万物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这就决定了,只有开放才有前途,只有包容才能进步,这是文明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通过比较研究,整理出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之间互动关系,得出“如果没有东方的贡献,西方的崛起无法想象”的结论,从一个侧面说明文明交流互鉴对于文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承认文明的差异,才能正确对待文明的冲突,并进一步用包容融解隔阂,用交流抚平冲突,用开放迎接变化,决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更不能搞“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要坚持文明传播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和优越,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文明世界。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价值是文明的内核,而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统一。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宏大的国际视野和深切的人类情怀。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日益深刻复杂,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全方位深入展开和加速演变。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激增,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成为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利器,为逆全球化推波助澜。如何更大程度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正是在这样国际背景下,中国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各国人民期待。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其中,和平与发展是共同事业,旨在聚同化异,维护全人类共__同利益;公平正义是共同理想,旨在同舟共濟,以公认的原则应对全人类共同挑战;民主自由是共同追求,旨在团结合作,共建全人类美好未来。全人类共同价值融汇了人类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利益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等诸多核心价值,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为团结全世界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建设美好未来提供了价值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顺应历史大势,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的必由之路。

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抽象的口号与教条,切实要求我们“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外交辞令和权宜之计,而是在深刻洞察现实矛盾的基础上,从求同存异的基本立场出发,最大程度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强调在平等尊重的交往中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要将价值观“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中国坚定地在国际交往中提出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世界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倡导“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文明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延续,须在代代相传、坚持不懈的传承与创新中被保存、继承、创新与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于我们能够做到不断挖掘文化的时代价值,给予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汲取养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协和万邦,开放地面对世界,包容团结人民继续前进。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可见,文明的延续须依靠一代代人坚持不懈的传承和发展,唯有重视历史传承和发展,才能使文明保持不竭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为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源泉。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文明只有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勇于创新,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文明传承要不得惫懒,惫懒会导致文脉的断裂;文明发展要不得傲慢,傲慢會导致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文明的创新要不得偏见,偏见会导致眼高于顶,抱残守缺。回首中华文明,即使适逢兵患与贫困,人师依然坚持传经授道,经典仍然在人民中讲诵不废,中华文化自信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依然薪火相传,新文化新观念也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成为中华文明新的养分。我们应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增强本国本民族文明自信,用创新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和国度、超越偏见与冲突、融化壁垒与隔阂的文明成果,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吐芳竞艳。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普遍意义上的文明是以世界历史为背景的。在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之前,文明表现为各民族地域性的文明。各民族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汇往往表现为偶然的、零星的、有限的接触。当人类社会交往发展到打破民族国家疆域限制的程度,封闭或半封闭的民族隔绝状态演变为各民族国家间的普遍的、大规模的、多方面的交往,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便登上历史舞台。因此,世界性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类文明应该秉持何种交往理念共处,是主张“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还是坚持“文明平等”“文明包容”“文明互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共存理念。就事实而言,文明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就价值取向而言,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承认文明的差异性不代表文明间必然冲突或隔绝,相反,差异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必要和可能。无论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隔绝,不仅有悖于客观事实,更不利于文明的整体繁荣与发展。以中国为例,“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途径。“全球文明倡议”提出要以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载体,以国家人文交流为内核,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人文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是区别于自然范畴的,独属于人类的文化现象。可见,“人文”的核心在于人,人文交流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对象的活动,可以有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亦可以是团体、个人的交流,其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实现民心相通,情谊相连。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能。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世界各国人民都应该携手努力,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进而从不同文明的交融中寻找推动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大智慧,共同迎接、携手解决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全人类文明人类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