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主要问题及栽培技术规范探讨
2023-07-17周亚君
摘 要: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加强玉米规范栽培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所在。文章分析了玉米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玉米栽培技术规范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植;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8-007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周亚君(1976—),女,汉族,四川武胜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宣传及农业技术推广与运用。
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玉米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较大。玉米是粮食作物生产的主力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重要影响。受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玉米种植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制约着玉米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玉米种植常见问题采取规范的技术措施,防范和遏制问题发生。
1 玉米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品种选择问题
玉米种植户常年种植1种或2种玉米品种,品种更新缓慢,使得玉米品种抗病性、抗倒伏性退化。在大力推广玉米新品种的背景下,部分种子经营者受利益驱使,向种植户推广未经过农业部门审定的种子或者劣质种子,当地种植户盲目购入和种植此类品种,导致玉米种植出现发芽率和结实率偏低、产量不足的情况[1]。
1.2 种子处理问题
一些种植户为图省事,忽视种子预处理工作,对种子晾晒、浸泡、消毒等流程应付了事,使得种子存在携带病菌的风险,增加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1.3 土壤翻耕问题
在翻耕土壤时,部分种植户未采用机械化作业,使土壤耕作层偏浅。在此种情况下,虽然玉米苗期根系生长较好,但是随着育苗根系和茎秆的增大,根系受土壤紧实度过高的影响,降低了透气性和透水性,阻碍玉米根系吸收养分,导致玉米茎秆生长不良,甚至出现玉米倒伏现象。
1.4 种植密度问题
在播种期间,控制种植密度是种植玉米的关键环节。一些种植户为提高玉米产量,在未考虑玉米品种特点的情况下盲目增加种植密度,导致玉米植株生存空间严重压缩,使得通风透光性较差,极易引发病虫害;一些种子经销商虚标种子数量,每袋内的种子数量严重不足,但是却指导种植户每公顷播种15袋种子,使得种子种植密度偏小,影响产量[2];在采用播种机直播时,播种机播种速度过快,出现播种不均匀的现象,加之后期补苗不到位,使得种植密度较为稀疏;在机械化播种中,未能根据玉米品种控制好播种密度,例如,对耐密性品种的机械化播种仍然采用大穗型品种的播种密度,导致耐密性品种的播種密度不足。
1.5 施用肥料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区在玉米种植中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缓释施肥等科学的施肥技术,但受种植户文化素质低、施肥技术难度高等因素影响,种植户在玉米种植中很少采用上述施肥技术,而是依然遵循传统的重施基肥、少施苗肥和穗肥的施肥原则。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玉米田块后期脱肥或灌浆不足的问题,降低当地种植产量。
1.6 玉米病虫害问题
1)大斑病。发病初期,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出现不规则长梭形病斑,在病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病斑颜色变成灰色、黄褐色,直至病斑覆盖全部叶片,造成叶片枯死。在持续潮湿高温的条件下,叶片发生病变,生出灰黑色霉层,霉层密集分布到叶片部位,逐步向苞叶、叶鞘部位发展。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导致当年玉米减产15%~20%[3]。
2)青枯病。玉米生长后期易发生青枯病,发病率为5%~20%。发病初期,玉米植株根系出现淡褐色病斑,呈水渍状,病斑扩展至植株根系,致使根系空心,玉米植株支撑力下降,遇到大风、暴雨等天气时,玉米易出现倒伏现象。同时,发生青枯病的植株籽粒瘪瘦,从而降低玉米品质。
3)粗缩病。玉米苗期发生粗缩病的概率较高,且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粗缩病。当玉米长出5~6片叶时,出现心叶抽出难或抽出后叶片较小的现象,即可初步判定为粗缩病[4]。随着病情的发展,心叶基部、中脉两侧出现褪绿虚线条点,呈油浸状,迅速扩散至整个叶片,致使叶片僵直。与健康植株相比,发生粗缩病的玉米植株节间粗短,会出现果穗畸形、雄穗退化等问题,发病严重的植株甚至会绝产。
4)丝黑穗病。对于连作玉米地块或已发生过丝黑穗病的地块而言,继续种植玉米会增加丝黑穗病害的发生概率,发病率达到60%~70%。在土壤温度为15 ℃、含水量为20%左右的种植条件下,会阻碍玉米胚芽正常出苗,增加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高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如果出现种子消毒不彻底、肥料腐熟不充分、病害秸秆清理不到位等情况,易引发丝黑穗病,降低玉米产量。
5)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幼虫以叶片为食,当幼虫数量较多时,会直接切断玉米植株的根和茎。在玉米生长后期,幼虫会钻入到玉米穗内,啃食叶片后留下大量的孔洞。玉米植株被低龄幼虫取食后,叶脉呈窗纱状。受草地贪夜蛾为害的玉米地会有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
6)玉米螟。发生玉米螟会导致玉米减产10%~30%。玉米螟是对玉米为害最严重的虫害之一,此类害虫主要啃食茎秆,阻碍植株茎秆正常输送水分和营养,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畸形生长。当遇到大风、暴风天气时,玉米植株茎秆会直接折断,降低玉米产量。
1.7 倒伏问题
在玉米种植中,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植株徒长、恶劣天气等因素,会造成玉米倒伏。种植玉米时氮肥施入过量,会降低玉米茎秆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使得玉米茎秆徒长,呈细长状。遇到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玉米茎秆无法抵御外力作用,易产生倒伏问题。
1.8 收获问题
在玉米种植中,部分地区为使玉米提早上市,售卖更高的价格,经常会提早收获玉米。在收获时,玉米果穗苞叶刚变白,正处于蜡熟中期或末期,尚未完成灌浆,会导致玉米减产5%~10%。
2 玉米栽培技术规范要点
2.1 优选品种
将土壤和气候特点作为选择玉米品种的依据,并确保所选的品种经过国家或者省级认定。所选品种要具有高产和稳产的特点,产量应连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果穗大小适中,以20 cm左右为宜,籽粒饱满,出籽率在88%以上;适合全程机械化种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耐旱、耐盐碱,抗病虫害能力强。
2.2 规范种子处理
预处理玉米种子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采用人工与机械结合的方式,筛选玉米种子,将其中的坏粒、虫粒、小粒、霉粒和杂质全部筛除,使剩余的种子颗粒饱满、一致;筛选好的种子应晾晒、浸种消毒、拌种和包衣;播种前,检测种子发芽率,确保纯度在97%以上、净度在98%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
2.3 规范整地
种植玉米时采用轮作方式,轮作作物可选择大豆、马铃薯等。在整地时要深耕土壤,尽量在采收结束后使用农用机械深翻土壤,施入农家肥,施用量为22 500~30 000 kg/hm2。整地时可将玉米秸秆、微生物菌肥作为底肥,改善土壤养分结构。
2.4 控制种植密度
根据所选玉米品种、种植模式及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紧凑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60 000株/hm2;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52 500株/hm2;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种植密度58 500株/hm2;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种植密度48 000株/hm2[5]。
2.5 规范施肥管理
玉米种植需要施足底肥,并在玉米生长阶段追肥。拔节期施入复合肥375~450 kg/hm2,采用沟施法,随水施肥。如果玉米叶片颜色偏淡,要适当喷施叶面肥。控制肥料入土深度,肥料应与根系至少保持8 cm[6]。孕穗期施入复合肥225~300 kg/hm2,并适量灌水。灌浆期施入高磷钾肥,提高玉米粒重。
2.6 加强病虫害防治
1)大斑病防治。以抗病品种作为首选,国内的玉米基本上都是高抗类型品種,但不同的玉米品种抵抗大斑病的效果不同。所以在选择品种时,要开展抗病鉴定,确认达到要求后再大面积栽培,有效预防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蠕孢菌引起的,通过消灭初始的侵染源,可以预防该病害。当田间玉米全部收割完毕后,应及时翻耕地块,将土壤表面的病株翻入土中,加快病株腐烂的速度。同时将玉米秸秆发酵腐熟后作为肥料还田。需要注意的是,秸秆必须在翌年玉米播种前全部处理干净。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玉米栽培技术,采取轮作或间作的方式,增加肥料施用量,选择适宜的时间段播种,控制好种植密度,结合实际情况,控制浇水量和次数,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性,为玉米提供湿度适宜的环境,降低大斑病发生概率。针对染病植株可选用适宜的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液喷施防治,每隔7 d用药1次,连续2~3次可以治愈。
2)青枯病防治。选择抗病能力强和早熟的品种,控制好种植密度,合理轮作,与大豆或其他植物轮作,以此减少重茬现象,推荐大小行栽培,有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及时清除染病植株,达到控制病源的目的。发现病株后,要将其从田间清除,集中焚烧或者深埋。将田间的积水抽排干净,并增施钾肥,可预防青枯病。可以用3.5%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玉米种子。苗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保证喷匀、喷透,以便使药剂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抽雄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防治。
3)粗缩病防治。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并在种植时合理布局,防止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在定苗时,将染病植株拔除,集中处理,如焚烧或深埋,减少粗缩病的侵染源,加强水肥管理,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玉米播种前种衣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2%。针对发病地块,可以选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后喷施防治,每隔7 d用药1次,连续2~3次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7]。
4)丝黑穗病防治。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保证彻底清除干净,以此减少侵染源。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玉米栽培方式。土壤和粪肥是该病害的主要传播渠道。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栽培措施,促进壮苗,减少侵染源,减小发病率。用药剂拌种,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效果较好,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时,用量为种子量的0.3%~0.7%;用50%甲基托布津拌种时,用量为种子量的0.5%~0.7%。
5)草地贪夜蛾防治。当田间发生草地贪夜蛾时,可以用杀虫灯、食诱剂、性诱捕器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大幅降低贪夜蛾产卵数量。采用生物药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在防治幼虫方面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可利用天敌防治该虫害,如黑小峰、螟黄赤眼蜂等,以此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提高玉米品质。化学药剂是防治草地贪夜蛾最为有效的路径之一,以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作为首选,如茚虫威、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用药时要控制好浓度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
6)玉米螟防治。在幼虫化蛹前期,可以采取机械灭茬或者白僵菌封垛等方法,降低虫口基数,减少羽化数量。其中白僵菌封垛的防治效果较好,杀虫率可达80%以上。玉米螟具有较强的趋光性,通常会在夜间活动。利用这一习性,可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等诱杀成虫,在5月下旬至7月底,日落开灯,日出关灯。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可在田间放蜂,放蜂数量为22.5万~30万头/hm2,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8]。
2.7 加强抗倒伏防范
在玉米种植期间,要结合品种和气候条件采用适宜的化控技术,避免玉米茎秆徒长,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种植户要合理选用化控剂品种,规范使用化控剂,确定喷施时机和浓度。选用化控剂品种:玉米7~10叶期,喷施乙烯利,增强其抗倒伏性;玉米小喇叭口期,喷施健壮素,控制植株高度;玉米大喇叭口后期,喷施壮丰灵;玉米6~8叶期,喷施金得乐;玉米9叶期,喷施0.02%乙烯利;浸种时,1 kg种子用25 mg烯效唑。
2.8 适时晚收
当玉米苞叶苍白干枯、籽粒乳线消失且硬化、玉米内部含水量不足30%时即可收获,此时收获后的玉米籽粒内部为蜡质状,千粒重达到最大值,可实现玉米增产。
3 结束语
强化玉米规范栽培对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增产增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玉米种植工作中,要了解当地玉米种植常见的问题,认清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制订有效防治措施解决问题,规范应用玉米栽培技术,稳步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吴清铸.农业信息化运用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的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2(18):49-50
[2]于文娟.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玉米栽培促高产技术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7):50-52.
[3]张维,崔德斌.玉米栽培关键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7):62-64.
[4]吴迪.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3):88-90.
[5]李雪芬.玉米栽培密度对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影响的研究[J].饲料研究,2021(23):127-129.
[6]赵彦明.浅析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1(10):151-152.
[7]司凤香.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有效性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7):187-188.
[8]蒋秀芳.玉米栽培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科技,2021(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