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君县丹参起垄覆膜栽培肥料试验初探

2023-07-17赵晓玲白莹

种子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丹参

赵晓玲 白莹

摘    要:丹参垄作栽培通过施用相同定量商品有机肥料、平衡复合肥和不同量的硅钙镁钾肥,提高丹参在不同施肥量下的产量与效益。试验在西部山区和东部塬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丹参垄栽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丹参;起垄覆膜;肥料试验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8-003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7.53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赵晓玲(1983—),女,汉族,陕西宜君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与农作物栽培技术。

近年来,宜君县依托铜川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大力推广中药材人工栽培,主推黄芩、党参、丹参等道地中药材,中药材已成为宜君县特色产业。丹参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生产模式日渐成熟,不同栽培方式对丹参产量、效益影响很大[1-2]。丹参起垄栽培已成为今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方向,文章通过试验示范,以期探索出宜君县丹参栽培最佳模式。

1 试验概况

1.1 立地条件

文兴试验基地位于东部塬区,是宜君县残塬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该地区地面平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无灌溉条件,以黑垆土为主,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520 mm,平均气温10.6 ℃,年日照时数2 300 h,≥10 ℃有效积温3 530 ℃,平均海拔800 m。土壤碱解氮86 mg/kg,速效磷21 mg/kg,速效钾122 mg/kg,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前茬作物为玉米。

1.2 试验面积

该试验位于宜君县五里镇西村综合服务中心文兴试验基地,试验种植面积1.07 hm2。

1.3 参试品种

该试验选用天丹1号种苗,由宜君县尧生镇雷塬综合服务中心九寺村宜上丰衍种苗繁育基地提供。种苗要求根长18~20 cm,根粗0.5 cm。由于提供的种苗没有分级,栽前自行分级,剪掉8~10 cm,留10 cm用于栽植。

2 试验方法

2.1 整地施肥

2019年3月20日對试验地采取机械化深松浅旋,深松深度经多点测量平均为30.4 cm,浅旋15 cm,深松前施商品有机肥料(生物活性菌≥5亿)1 800 kg/hm2、平衡复合肥600 kg/hm2作为底肥一次施足;硅钙镁钾肥4个不同定量处理施肥。

2.2 栽植模式

选用起垄覆膜一垄两行栽培模式,起垄机一次起一垄,垄上栽两行;选用黑色PE地膜,膜宽1.5 m,厚度0.08 mm。起垄前调试机具,垄底宽度80 cm,垄面宽度60 cm,垄高35~40 cm。垄间距30 cm。行距20 cm,距离垄边缘20 cm。起垄前在起垄面均匀施生物有机肥600 kg/hm2,平衡复合肥600 kg/hm2,硅钙镁钾肥4个处理,具体施肥量分别为300、600、900、1 800 kg/hm2,对照(CK)不施硅钙镁钾肥,试验不设重复。

2.3 栽植时间

2019年4月15日试验基地起垄,人工栽植,一垄两行,垄间距30 cm,行距20 cm,株距15 cm,一穴一株,121 260株/hm2。试验前测土壤含水量和地温,测得0~20 cm土壤含水量16.5%,0~20 cm地温14.2 ℃。人工栽植时必须将芦头用土盖住,覆土1.5 cm,压实丹参根部,与土充分接触。

2.4 田间管理

1)检查地膜。栽植后,要检查垄边地膜覆土情况,如果边缘没有覆到土,需人工用掀压实,防止大风揭膜。

2)防止踩踏。防止牲畜践踏地膜,导致漏风漏气,无法发挥保温保墒作用。

3)幼苗换性。于4月15日人工栽植完毕,4月26日田间调查。试验地面积为1.07 hm2,采取抽样调查法,随机选点。4个不同肥料施肥区每个选点5个,共选样点20个。处理1(硅钙镁钾肥300 kg/hm2):样点1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平均地温18.3 ℃;样点2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7株,成活率85%,膜下0~15 cm平均地温18.2 ℃;样点3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平均地温18.8 ℃;样点4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平均地温18.5 ℃;样点5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平均地温18.3 ℃。处理1平均成活率91%,膜下0~15 cm地温18.42 ℃。处理2(硅钙镁钾肥600 kg/hm2):样点1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平均地温18.3 ℃;样点2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6株,成活率80%,膜下0~15 cm地温18.5 ℃;样点3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7 ℃;样点4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地温18.7 ℃;样点5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6 ℃。处理2平均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56 ℃。处理3(硅钙镁钾肥900 kg/hm2):样点1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4 ℃;样点2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6 ℃;样点3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地温18.5 ℃;样点4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6株,成活率80%,膜下0~15 cm地温17.9 ℃;样点5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4 ℃。处理3平均成活率89%,膜下0~15 cm地温18.36 ℃。处理4(硅钙镁钾肥1 800 kg/hm2):样点1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4 ℃;样点2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6株,成活率80%,膜下0~15 cm地温17.2 ℃;样点3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地温18.7 ℃;样点4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6 ℃;样点5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地温18.7 ℃。处理4平均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3 ℃。CK(栽植时不施硅钙镁钾肥):样点1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5 ℃;样点2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6株,成活率80%,膜下0~15 cm地温17.0 ℃;样点3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地温18.6 ℃;样点4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9株,成活率95%,膜下0~15 cm地温18.5 ℃;样点5连续选20株,新叶吐出18株,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18.4 ℃。CK平均成活率90%,膜下0~15 cm地温平均18.2 ℃。

丹参人工栽植成活率与施硅钙镁钾肥无关,与栽植后土壤湿度、地温高低有一定关联,与人工栽植丹参根与土壤接触紧密度有关。当膜下0~20 cm土壤水分含量16%以上时,膜下0~15 cm平均地温达到18 ℃以上时,成活率为90%以上。因此,当0~15 cm土壤含水量为16%,平均地温达到18 ℃时,有利于丹参根系活动,成活率明显提高。雨后要及时破除板结,促进幼苗出土。

2.5 观察记载分析

2.5.1 营养生长情况

5月18日生长调查表明:处理1平均株高19.8 cm,叶片绿,较对照高4.6 cm;处理2平均株高20.4 cm,叶片绿,长势良好,较对照高5.2 cm;处理3株高23.6 cm,植株健壮,较对照高8.4 cm;处理4株高25.7 cm,叶片浓绿,植株发育壮,较对照高10.5 cm。CK平均株高15.2 cm,叶片绿色。

根据4个不同处理分析,株高与施肥量成正比。施肥量越大,营养生长速度越快,呈现出茎秆壮、叶色浓的特点。

2.5.2 生殖生长情况

6月4日调查表明,处理1株高59.2 cm,现花蕾,6月12日初花期,6月18日盛花期;处理2株高63.5 cm,现花蕾,6月10日初花期,6月16日盛花期;处理3株高65.3 cm,现花蕾,6月9日初花期,6月15日盛花期;处理4株高72.6 cm,6月7日初花期,6月12日盛花期;CK株高56.3 cm,6月13日初花期,6月19日盛花期。东部塬区丹参起垄人工栽植花期一般于6月10日至8月上旬由底部向上开花结实,花期持续时间长。

2.5.3 病虫防控

整地时,均匀撒施辛硫磷颗粒剂30 kg/hm2防治金针虫等地下害虫;6月上旬喷施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800倍液防治虫害;6月中旬喷施吡唑醚菌酯1 200倍液防治病害。

2.5.4 中耕除草

栽植丹参后,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人工拔掉垄上杂草,坚持小草即拔;对垄间距中的杂草进行人工除草,防止草荒。

2.5.5 割掉花蕾

试验基地于6月10日采用割草机人工摘花蕾,用割草机割掉20 cm以上的丹参茎秆及花蕾,控上促下。每个处理割掉0.03 hm2,地上部分留10~15 cm,以上部分全部割掉,并留部分作对照。割掉茎秆与花蕾后,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叶面,防止病害茎秆伤口浸入。

2.5.6 茎秆处理

试验基地于2019年10月21日采用秸秆粉碎机将离地面5 cm处干枯茎秆粉碎还田,进入越冬期。

2.6 第2年管理

返青期:2020年3月24日文兴试验基地丹参返青,幼苗露头,进入营养生长期。

开花期:2020年5月21日文兴试验基地丹参进入花期,6月10日进入盛花期。

田间管理:割花蕾、病虫害防治措施与上年管理措施相同。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产量调查

2020年10月25日对文兴试验基地丹参产量进行调查,每个处理取樣2 m2,实地采挖,如表1所示。

经调查分析,对丹参茎叶与花蕾进行机械割除后,茎叶营养生长受限,花蕾消耗养分、水分少,营养全部为丹参根系吸收,起到控旺促下的作用,有利于根系下扎伸长,促进根系积累,增产作用明显,一般每公顷增产5%~12%。但是,割茎叶与花蕾时,应在花蕾期采取控旺措施,割掉离地面20 cm处上部茎叶与花蕾后统一捡拾出去,并喷施杀菌剂,加速伤口愈合,防止病虫害侵入。

3.2 效益分析

丹参效益分析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试验表明,增施硅钙镁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物质积累、抗病性增强均有明显作用,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在今后丹参推广中,处理2可以在东部塬区规划布局,示范推广。在丹参管理中,割花蕾可以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

4 结束语

丹参起垄覆膜栽培试验的栽植立地条件是示范推广的基础,所推广的区域应与丹参生长的气候条件相匹配。在选择推广区域时,应重点选择宜君县东部塬区、中部丘陵地带,该地带排水效果良好、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垄作有利于丹参根系在垄中生长,垄要高于地面,雨季不容易烂根[3]。在选择栽培技术措施中,选用抗病、抗虫优良品种丹参天丹1号种苗,种苗要有规格要求,根长18~20 cm,根粗0.5 cm。施肥时,采取重施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底肥加施硅钙镁钾,可促进丹参根系生长。在田间管理中,留苗密度是增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一般垄栽地膜以覆盖密度105 000~120 000株/hm2为宜。加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适时割掉花蕾,地面留茎叶20 cm,控上促下,有利于根部物质积累。一般增产8%~12%,秋末需茎秆还田,覆盖地面,增温保墒,提高有机质。采收要把握关键时间,一般秋末茎秆干枯或者初春丹参返青前机械采收,晾晒或者烘干之后分级销售。

参考文献:

[1]李亚丽.丹参规范化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7):150-151,154.

[2]陈洁,王曼婧,曹红武,等.丹参生态高产栽培模式及技术要点[J].西北园艺(综合),2022(4):34-35.

[3]吕会霞,李炳生,刘建利,等.丹参高垄覆膜根段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园艺,2019(24):175-177.

猜你喜欢

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丹参中丹酚酸A转化方法
加味丹参饮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富集工艺
丹参注射液对AngⅡ诱导NRK-52E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基于QbD理念的丹参质量管理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