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心跟党走 豪情谱华章
——记安徽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原会长凌玉昆
2023-07-16张怀旗陈金平
文/张怀旗 陈金平
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支队在皖东开辟了以来安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汪少川、周骏鸣等曾在这里率领新四军将士,与日、伪、顽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创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96 年,新上任的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凌玉昆,在了解这些历史后,顿感肩负着崇高的责任和使命,他虽已退休,但决心以自己最大的心力,宣传这段光辉历史,弘扬和传承新四军精神。
为了今后工作的得心应手,他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当年战斗在淮南地区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录,使他对以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了解,对战斗在淮南地区的新四军将士更加崇敬和缅怀,为众多的革命遗迹而感到骄傲,决心为新四军及烈士做些事。
沥尽心血为烈士修整墓区
1943 年1 月,新四军二师师部由盱眙县黄花塘移驻来安县大刘郢后,一些在前线负伤的伤员陆续运回师部医院治疗,牺牲的战士运回掩埋。时间久了,在一片荒地里埋葬了70 多位革命烈士,形成了一个烈士墓群。1957 年农村平整土地,把占地的70 多座烈士墓也给平掉了,一些村民心中不忍,出于对革命烈士的敬重,将遗骨收集起来集中掩埋,形成了三座烈士墓。后来,政府虽然作了一些维护,由于无专人管护,墓地杂草丛生,道路毁坏,每到清明节,烈士墓周边的皖苏两省中小学学生前来祭扫很是困难。
凌玉昆得知这一情况后,茶饭不香,夜不能寐,他向县委和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了这一情况并提出建议,请县里统筹安排解决。领导十分重视,召集相关部门到现场开会,确定修通通往墓群道路;陵园内新建800 平方的祭扫广场;树立一座72 名无名烈士碑;清理3 座无名烈士大墓杂草,用砖、水泥砌成圆形大墓。这些任务分别由民政、交通、城建等部门分头落实。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刘郢烈士墓群很快完成。
这一工作引起滁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吴炎武会长的注意,他察看后,请原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题写“新四军二师烈土纪念林”匾额,还请原新四军二师老战士汪少川(六旅政治部主任)之子、国防大学教授汪江淮少将书写了纪念林碑文。同时,争取到市民政局和林业局各拨款4 万元,建了牌坊式大门和三间管护室。二师烈土纪念林建成之后,每年都有来自苏皖边境地区上千名学生前来进行祭扫活动。
穷思苦索兴建二师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修建、恢复革命遗迹和遗址。来安县半塔烈士纪念馆是1964 年建立起来的,遗憾的是新四军五支队和后来的二师,六七年战斗在以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津浦新路东和路西地区,没有一个纪念馆。2007 年10 月,在老领导吴炎武会长嘱托下,凌玉昆将这一问题向县委主要负责人做了汇报,得到县常委会的重视,随即由县委副书记牵头成立了领导小组,任务交由民政局、党史研究室和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筹建伊始,凌玉昆提出:“虽然起步迟,但起点要高,把握史实,不留遗憾。”研究会主动承担了纪念馆的布馆工作,在掌握原有材料基础上,凌玉昆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从布馆大纲到具体内容,从前言到结束语,严格审查把关。经过3 年的努力,二师纪念馆终于建成。纪念馆展出了436 幅图片,从桐柏山游击队,到四支队、五支队、二师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某部,系统地展示在纪念馆内。
纪念馆运用了现代技术,声、光、电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打来安城”运用声、光场景,显示了实景感。在布展期间,研究会共征集了144 名从淮南抗日根据地走出去的省部级和少将以上的人物资料,这些人物的照片和简历都存储在“触摸屏”内,只要点击就出现在画面上,简单便捷。
二师纪念馆建成后,大批群众前来瞻仰参观,尤其是2010 年纪念“半塔保卫战”70 周年期间,受到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南京、合肥、滁州等地新四军老战士和他们的子女的高度称赞。新四军老战士张元寿(原二师五旅参谋长)女儿张晓卫看到其父照片时,泪流满面。老领导吴炎武会长参观纪念馆后,兴奋地拍着凌玉昆的肩膀称赞:“你们做了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好事!”
披肝沥胆扩建纪念场馆
2007 年,县里扩建了“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增加一些新内容:一是1940 年7 月1 日,刘少奇在大田郢江北指挥部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大会上作《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的报告,展厅模拟实景画面,气势宏伟;二是安装刘少奇生平大型电子书;三是增加了刘少奇从延安出发到淮南的路线图。全馆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136幅,雕像5尊。
新内容的增添,扩建并充实了原半塔革命纪念馆的馆藏。展厅内增加242 幅照片和当年领导人活动的一些场景、新四军老战士在屏幕上的录音讲话等。更为突出的是制作了“半塔保卫战”声、光、电沙盘,将半塔保卫战的实景完整地浓缩出来,栩栩如生地将当年战斗的情景展现在观众眼前。
原来的半塔烈士陵园,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此次对烈士陵园也作了重新规划和布局。现在的皖东革命纪念馆形成了规模宏伟、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景点分明的一流陵园。新开辟的墓园区面积4460 平方米,以中轴线为界,东边为有姓名的烈土墓群,西边为无名烈士墓碑。为了缅怀敬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大型墓碑上,民政部门采纳凌玉昆书写的“你的名字不详,你的事业不朽”的建议,气势庄严宏伟。现在的墓园区为阶梯型布局,四周栽植长青树,入口处伫立着4 个4米高的华表,空地种上绿色草坪和小花,显得更加肃穆庄严。2011 年11 月,省民政厅在半塔召开全省民政工作现场会,介绍来安扩建馆的经验和做法。此后,省内外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市县党、政、军机关一些纪念活动也在此举行。
皖东烈士陵园设计和布局层次分明,陵园内形成比较明显和突出的有三个部分:一是进入陵园大门,拾级而上有三层广场,一层为半塔保卫战旧址广场,二层为碑文广场,三层为纪念塔广场;二是馆藏区,进入展馆为序厅,接着是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新四军二师纪念馆、半塔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建筑为四合院,院的中央有一座新四军战士塑像。各个馆的迎面墙壁上都镶嵌着新四军战斗场景浮雕,栩栩如生;三是烈士墓园区是独立形成的一片区域。三个区域各自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为了实现新四军老战士的遗愿,民政部门经县政府批准,在三个区域之外,另辟了一片地让他们故后安葬。
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新四军二师纪念馆、半塔革命纪念馆终于建立起来了。展出的10 万多字史料和图片说明,字里行间都凝聚着凌玉昆的指挥、墨迹和辛劳,同志们都赞誉他为“总设计师、总编辑、总导演”。三个纪念馆的建立,成为星火相传的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军事文化博览、人文精神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竭尽全力办好纪念活动
2010 年初,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备“纪念半塔保卫战胜利70 周年”大型活动。为了弘扬革命老区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全力办好这项大型活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积极配合党史、民政部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一方面抓紧扩建、新建皖东革命纪念馆的各项基础建设;另一方面抓紧各展馆的布展工作,为纪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在半塔保卫战胜利70 周年之际完成这些工作,凌玉昆不顾自己年龄,天天奔波在路上,常常忙碌到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他和研究会的同志们与党史、民政部门沟通、整理材料,现场指导纪念馆的建设,审核展馆陈展的图片文字内容,力求做到稳妥认真,准确无误。研究会报请县委同意,邀请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滁州以及来安本地当年在淮南(半塔)战斗过的老战士及其子女70 人前来参会。在受邀的对象中,有将军5 名、当年新四军老战士14 名,其中有张云逸之子张光东少将,邓子恢子女邓淮生、邓小燕,罗炳辉之子罗新安,汪少川之子汪江淮,周骏鸣之子周东延等。县委于2010 年4 月3 日在来安剧院召开了千余人大会,隆重纪念半塔保卫战胜利70 周年。会议后,与会人员分乘3 辆大客车前往半塔,在皖东革命纪念馆门前广场举行“皖东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当天下午,北京、上海的同志还去了二师旧址和二师烈士纪念林、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参观。晚上,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意安排北京、上海、江苏来宾举行座谈会,进行交流。在座谈会上,赠送给与会同志《半塔保卫战》集邮画册。
忠心耿耿为英雄人物树碑立传
抗日战争期间,罗炳辉将军领导淮南军民坚持斗争,长达7 年,战功赫赫、威震敌胆。为了缅怀罗炳辉将军的丰功伟绩,凌玉昆带领研究会的同志们于2009年5 月,组织了一次罗炳辉大型图片展览。同时将建国后重返半塔革命老区的老一辈领导人留下的书法墨宝作了展览。此展为期一周,受到观众广泛好评。期间,凌玉昆和叶永寿合作,撰写《万里赴戎机,拳拳报国心——缅怀罗炳辉司令员》文章刊登在《滁州日报》和《来安报》上。
当年战斗在淮南地区的英雄人物很多,其中刘顺元、李世农、李清泉3 位老人战争年代是亲密战友,建国后虽然分别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但一直保持联系,他们依然同半塔老区保持密切联系,关心老区的发展变化。他们生前约定一个心愿,将半塔老区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百年之后,将骨灰安葬在半塔。经过凌玉昆的多方协调,如今,3位老人和他们夫人的遗愿都实现了。
为了缅怀3 位可敬的老人,凌玉昆与人合写了《功昭日月,泽被江淮——缅怀革命前辈新四军老战士刘顺元、李世农、李清泉》《巍巍塔山埋忠魂——纪念刘顺元逝世十周年》《刘顺元和来安老区人民永不分离》3 篇文章,先后刊登在《滁州日报》《来安报》和《滁州广播电视报》上。
2012 年以后,全国兴起红色旅游高潮,凌玉昆思考,我们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能做些什么呢?他想借这个机遇将来安县的各处革命遗迹恢复起来。例如二师驻地旧址、中原局、江北指挥部旧址、刘少奇曾住过的小楼、淮南大众剧团旧址等等,他与研究会的同志商榷,将当年在淮南地区战斗过的人物资料征集、整理出一本书留作永久纪念。想法出来后他们立即行动,多渠道收集资料,一是从现有资料中排出线索,二是从已出版的书籍、刊物中发现线索,三是发函请外地研究会帮助提供,四是自己到淮南津浦路东和路西的党史、地方志和新四军研究会查找。这些做法得到各方面的支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还发现了一些曾在淮南地区战斗过的重要人物。经过3 年多的时间整理、编辑,终于在2015 年4 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前夕,出版发行了约40 万字的《战斗在淮南的抗日儿女》一书。
抗战时期,有一支文艺轻骑兵——淮南大众剧团,在前线和后方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演出活动,激励前方将士的战斗信心,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战斗部队一样,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凌玉昆提议在大众剧团诞生地半塔树立纪念碑,以铭记革命功绩。研究会同志们先后拜见和走访当年淮南大众剧团的领导何仿、郭民和在剧团工作的老同志,获得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和生动故事。2011 年3 月,凌玉昆和办公室主任汤跃梅等人又专程前去南京军区干休所拜访老团长张泽易老人。研究会请老同志撰写碑文,并搜集当年军部领导、皖东省委负责人为剧团题词,并特请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题写“大众剧团纪念碑”碑名。老同志李泽林不辞劳苦两次来到来安半塔,帮助选择碑亭坐落地址、造型,在民政部门的积极合作下,2016 年11 月,淮南大众剧团纪念碑亭终于落成。碑亭气势宏伟,棱角分明,题词辉煌。老战士李泽林专程前来观看碑亭,激动地反复抚摸碑身,嘱咐他的儿子从不同角度拍照,回南京后他将照片和碑亭说明,寄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同志和已故老同志的家人。
殚精竭虑重建“少奇楼”
习近平总书记在刘少奇诞辰120 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少奇同志屡次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领导在三大战略区发展党组织、开辟根据地、壮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他坚定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出色完成党交付的重任。”1939 年12 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肩负党中央“发展华中”的重大使命,率中原局机关进驻皖东,先后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确立了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他坐镇皖东,领导华中抗战和根据地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成为发展华中的重要转折点。
“少奇楼”位于半塔镇西街,原为朱姓房主的读书楼,二层,砖瓦木结构,面积40 多平方米。“文革”期间,该楼被“造反派”拆除。县委政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史研究室、民政局依据楼房老照片,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从建筑面积、外观造型、内部结构和材质等各方面予以还原,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面积,增充了展馆的内容。
新修建的“少奇楼”建筑面积约310 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览以“坐镇皖东开新局——刘少奇在来安光辉战斗岁月”为主题,分别从“领导创建抗日民主政权”“指导军队建设和抗日反顽斗争”“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建设”“注重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统战和群众工作”5 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刘少奇在来安期间,领导华中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丰功伟绩。纪念馆陈展图片160余幅、文字3000余字、实物130件、人物塑像5尊,史料详实、内容丰富。展馆采用最新的展陈形式及技术手段,以实物、场景、沙盘、多媒体为载体,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营造庄重、现代的展览氛围。
2022 年5 月,“少奇楼”竣工,这是对刘少奇诞辰124周年最好的纪念,又是向建党100 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请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刘源上将题写馆名,原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新四军老战士、中顾委副秘书长黎虹,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原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名誉会长朱文泉上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徐承云中将,原成都军区副政委柴少良中将,新四军老战士、原全国政协常委黄璜,原国防部外事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昌民等分别为“少奇楼”题词。
开馆后,各地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代、党员干部、部队官兵、中小学生纷至沓来,参观学习。“少奇楼”的恢复和建馆陈展,对广大人民群众感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学习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新四军战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恢复重建“少奇楼”,从动议到策划、实施、竣工,历时15 年,期间,凌玉昆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望着竣工的“少奇楼”和源源不断前来参观和接受教育的人群,凌玉昆欣慰地笑了!为了“少奇楼”的恢复修建,凌玉昆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信念坚定不动摇,久经磨难无回头,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不能企及的壮举。“少奇楼”的恢复重建,在他大半生爱党爱国、务实敬业的画卷上又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凌玉昆能做出如此大的成绩,是有原因的。1950 年,年方16 岁的凌玉昆即参加了革命工作,投身到剿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工作出色,相继担任滁州团地委干事、定远团县委副书记、来安几个地方的公社书记和县城建局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凌玉昆都给党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最让凌玉昆不能忘怀的是,他曾4 次受到毛主席接见,5 次受到周总理接见。在中央团校学习期间,见到过刘少奇、邓小平和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聆听他们的报告。青年时期的这些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历程起着重要影响,更是激励、鞭策他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坦坦荡荡做人,兢兢业业工作。
2023 年的春天已经到来,皖东大地姹紫嫣红,凌玉昆也迎来他第90 个春天。回顾平生,他无愧于党,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