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温暖厚重的一声声应答
2023-07-14刘宁
刘宁
张晓风的文字充满魔力,一读便被带入她的世界。与她行走在山川大河,流连于街头巷尾,和她沉浸在烟火俗世,辗转于诗词歌赋……
此刻在读她的散文《我在》,边读边听到她那一声声应答——“我在”。“我在”这两个字,欢喜而响亮,温暖而厚重,给人一种时刻待命的现场感。
作者将主题相似的几个小故事连缀成文,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一种生命在场的青春活力,一种血脉相依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流露着饱满的幸福、感恩的欢喜。
文章画面感极强,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开篇就描画了一个悲伤忧愁的孩子,因生病不能上学,抱膝在床,望着窗外,感觉青山寂寂、春日迟迟。紧接着出现了清晨上学点名的场景:一个小姑娘,坐得端端正正,高举右手,响亮答道:“在!”
开篇的叙述轻松愉快,语言充满童真却又散发着豪爽之气。“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读到这里忍俊不禁,为一个孩子独特的心理感受,为作者“小题大做”的表达方式。
小时候与伙伴同在是一种幸福,长大了与山水共处是一种幸运。作者的笔触由教室到自然。“每到山水胜处,总想举起手来,像那个老是睁着好奇圆眼的孩子,回一声:‘我在。’”这声“我在”就是“我爱”,对山水名胜的热爱,对自然神力的敬畏。
如果文章仅限于此,情感就缺少了厚度和深度。作者巧妙地将镜头切换到了海外。“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行》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读到这里,莫名的心动,那盈盈水袖、悠悠乡音在心头不停地回旋环绕。唐诗代表的是民族文化,作者想用唐诗唤起海外中国人的故乡情,想用中国式的表演传递对海外同胞的深情问候。抖动碧色绸子、吟唱乐府诗歌的舞者不就是作者的化身吗?
如果回答老师、应答山水的那声“我在”是向宇宙乾坤、天地人间的青春宣誓,那异国舞台《长干行》所演绎的“同在”则是血脉相连、同根共生的民族大爱。
张晓风的文章总是气象万千,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作者心里,“读书,也是一种‘在’”。作者的童趣和豪气再次流露,她把自己的读书生涯比作玩“碟仙”,与古代先贤对话,我呼你应,你读我听,达到心灵的默契,实现精神的共鸣。
读这段文字,时而看到一位灯下手捧《春在堂笔记》朗朗而读的女性学者,时而目睹一位骑着战马的侠义行者,满怀激情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处驰骋而来。
在作者眼里,人生旅途皆是山水胜处。每处都能看到那个高舉着手、睁着好奇圆眼的孩子,每处都能听到那声令人振奋的——“我在”。“我在”是对亲人朋友的应答,是对山水自然的眷恋,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忱,是对民族文化的深爱。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文章结尾,作者将这句话作为终响。生命在场就是最好的人生,这句话必将化为长歌一曲,回响在每个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