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7-14张雨
张 雨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成都 6104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2]。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与时俱进、繁荣发展的根本方向[3-4]。南充市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和粮食生产基地,保证南充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乎四川省粮食安全。因此,厘清南充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南充市农业发展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有利于保障南充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四川省粮食供应安全。
1 南充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国家级农业园区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完善
农业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以粮食、生猪、蔬菜和桑蚕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渐完善。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22 年》,2021 年南充市粮食播种面积56.64 万hm2,位居四川省第1,总产量317.1 万t,位居四川省第2;南充市出栏生猪591.35 万头,年末存栏生猪414.72 万头,存出栏量均位居四川省第1,牛出栏13.08 万头,位居四川省第7,肉羊出栏198.96 万只,位居四川省第2;家禽出栏7 375.06 万羽,位居四川省第2,存栏4 927.02 万羽,位居四川省第1;蔬菜播种面积16.47 万hm2;年产茧1.25 万t,位列四川省第3。
1.2 第一产业贡献突出
根据《南充市统计年鉴2022 年》,南充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 24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 年的2.31 ∶1 缩小到2021 年的2.15 ∶1。1)从第一产业增加值来看,南充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4.84 亿元,仅次于成都市。2)从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南充市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25%,居四川省前列,表明在南充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强。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效率低
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不利于南充市农民增收,进而造成当地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土地抛荒现象频发,从而加剧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的趋势,农业生产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及提升,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不利于南充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极易造成土地浪费、化肥使用过量、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及产量。例如,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22 年》,南充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6.64 万hm2,位居四川省第1,但从粮食产量上看,其产量仅为5.60 t·hm-2,低于德阳市(6.38 万t·hm-2)、成都市(6.04 万t·hm-2)、宜宾市(6.02 万t·hm-2)、泸州市(5.86 万t·hm-2)、绵阳市(5.84 万t·hm-2)、达州市(5.74 万t·hm-2)。从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上看,南充市的总产量为420.17 万t,均仅次于成都市,同时单产(25.51 万t·hm-2)远低于成都市(35.52 万t·hm-2)。从总量上看,南充市粮食产量、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分别位居四川省第1、2名,但粮食单产远不及德阳市(196.4 万t·hm-2)、成都市(227.9 万t·hm-2)、宜宾市(255.3 万t·hm-2)。蔬菜及食用菌单产位于四川省倒数第3。
2.2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1)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南充市农业单位面积机械动力为3.76 kW·hm-2,与成都市5.73 kW·hm-2的机械动力差距较远。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易造成南充市农业生产粗放型增长,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产业附加值较低,普遍为中低端农产品,且加工总量偏小。2)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偏弱,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化现象严重。南充市农业规模化发展不足不利于扩大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及水平,造成当地就业岗位数量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加剧人口外流问题,同时,土地的碎片化利用导致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无法实现统一管理,造成农产品产量少、品种单一、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阻碍了农产品品牌化进程。3)信息等现代要素投入匮乏。南充市农业物联网和农业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无法满足发展要求。信息要素投入匮乏造成南充市农业信息实用性不高,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精准预测,降低了农业信息的指导性,导致南充市的农业生产无法匹配市场需求。4)社会化总体服务能力不足,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流通基本处于“产地收购-产地或销地交易-商贩零售方式”这一原始的集散模式,流通成本大,整体效益提升困难。
2.3 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南充市水利设施建设程度无法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由表1 可知,南充市有效灌溉面积占实有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3.70%,远低于成都市的92.00%,落后于德阳市、绵阳市、内江市、遂宁市、自贡市及宜宾市。南充市部分农村地区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未实现全覆盖,真正实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数量较少,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克服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5]。南充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造成资源和环境承受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南充市形成有效的农产品供给,影响农产品产出,无法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表1 2021 年四川省主要城市水利化程度对比
2.4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有待提升
南充市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位于四川省第1,但由表2 可知,2021 年南充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8 247元,远低于成都市的29 126元,落后于德阳市、绵阳市等9 个地级市。南充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 656元,在样本城市中仅高于达州市的13 893 元。南充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较低,加剧了南充市农村居民的外流问题,不利于扩大南充市的市场内需,造成市场逐渐萎靡,城镇化动力持续不足。
表2 2021 年四川省主要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对比
3 对策
3.1 加强科研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大同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和深度,打造“专家小院”,支持研发、引入、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提升农机作业服务水平。以农田智能检测、养殖环境监测、设施园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控制为重点,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引导支持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建设数字植物工厂、养殖工厂、育苗工厂,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整合各类农业生产数据,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更新农业生产手段,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的融合发展。
3.2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打造生产新形式
1)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摸清集体家底,明晰产权关系,并充分运用好清产核资成果,重点解决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济合同存在的问题。多种路径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整治、改造、建设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入股、贴息、担保、奖补等形式,重点支持农村资源开发。2)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资本投资农业生产经营,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最终使农村的农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实现农业现代化。3)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在现有规模上,注重对本地龙头企业的孵化,尤其是对水果加工、蚕桑养殖加工企业、合作社的扶持,培育一批种粮大户,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保障粮食安全。农户之间的生产合作,保证供销合作,确保农产品销量。
3.3 加强政府引导,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1)以南充市农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协调南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等部门,加强南充市农村生产道路、水利设施、供电设施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和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力度。2)对于已有的老化基础设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检修工作,保障农村基础用电、用水和道路安全,农忙季节加大巡查力度。3)对于重点农业生产区域,保障各项基础设施覆盖到位,及时排查基础设施配套不齐的区域并上报,争取财政资金并积极牵头建设,弥补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农业生产。
3.4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1)产业发展是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基础,南充市应根据现有基础,全力构建优质粮油、生猪、蔬菜、蚕桑及晚熟柑橘5 大主导产业,做优木本油料、中药材、牛羊、水产及酒业5 大特色产业,培育形成链条完善、特色鲜明、结构完备的“5+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形式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在当地就业,同时向前端延伸,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提供社会化农技服务,提高农民生产水平。2)向后端延伸,保障农产品销路,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对农村电商的数字化改造,促进农村电商融合发展,定期开展农村电商相关培训,培育典型电商带头人,增加网络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营销。3)提高南充市农产品品牌效应,加强广告宣传,抢占市场份额,保障农民产出完全变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能有效解决南充市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良种使用率低、生产技术落后、销路无法打开等问题,从而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提高农产品产出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南充市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