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丹旭传神肖像画艺术研究

2023-07-14徐一卜

收藏与投资 2023年6期
关键词:肖像画

摘要:清代中晚期的肖像画在人物画逐渐走向衰颓的局势下,呈现多元化的艺术风貌。当时的人物画坛并非只有宫廷画派和“扬州八怪”这两大阵营,还有像费丹旭这样的艺术探索者。费丹旭不仅是仕女画大家,亦是肖像画能手,他的晚年之作《果园感旧图》代表了他一生中肖像画的最高境界。画作后卷肖像画描绘的是张廷济、张辛叔侄和蒋学洌的遗像,因此这也是一幅遗像式肖像画,费丹旭在传神写照之间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费丹旭;《果园感旧图》;肖像画

肖像画作为人物画的一门分科,滥觞于东周时期,在更迭不息的时光中不断演变,在明清时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费丹旭作为清中晚期肖像画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承前启后,成就斐然,为陈陈相因、套路泛滥的清代画坛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费丹旭的肖像画既不同于明代画家曾鲸注重墨骨的独特技法,亦有别于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扎根传统、融会贯通,根据像主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进行刻画,追求笔、墨、色融为一体的艺术风貌。《果园感旧图》创作于1849年,分为前图后像两部分,多重时间线交织于此,后卷的遗像式肖像画(图1)象征着他的艺术风格达到了至高境界,值得深入研究。

一、《果园感旧图》的艺术特色

(一)景境分置 虚实相生

明清画家常常将肖像人物置于某一历史情景中,或配以生活情节,因为这样能更生动传神地展现像主形象,对塑造人物内心世界大有裨益。但肖像画中背景的设置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衬托像主的精神品质,还得取决于画家对像主的思想感情和对画面构图的独特见解。费丹旭在背景设置上表现出他特有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中国画历来讲究经营位置,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善露者未始不藏,善藏者未始不露。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若主露而不藏,便浅而薄。”唐志契精准地概括了传统绘画藏露、繁简、虚实的辩证关系。这样的绘画之道贯穿于费丹旭的肖像画背景设置中,他有着超群的背景构思能力,能做到藏露得宜,虚实相生。

纵观费丹旭一生创作的肖像画,他在四十二岁以前创作的作品,如《鄂园考律图》、《东轩吟社图》、《听秋啜茗图》(图2)、《复庄忏绮图》、《周谦谷负米图》等都是有背景的。他在三十二岁临摹过没有背景的《杭郡四先生画像》,三十三岁时创作了《鸿案联吟图》,但是这种背景留白的画作数量极少。四十二岁是费丹旭肖像画创作风格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创作的肖像画中布景愈渐减少,如四十二岁创作的《荔影独立图》,这之后还有《徐廉墅像》《达受像》,包括《果园感旧图》后卷,都是将创作重心放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而不着笔墨于背景。

究其原因,并不是费丹旭的山水画跟不上肖像画水平的提升,以此而无奈采取的“藏拙”手段,而是费丹旭根据画卷性质和像主特征深思熟虑后的实践。在前卷中,画家着力描绘了背景,因为前卷重在呈现文人之间的雅集之趣,需要借助风和日丽、清新舒适的环境来烘托果园宾主的闲情逸致。然而《果园感旧图》后卷是张廷济、张辛叔侄和蒋学洌三人的遗像画,画面笼罩着一种压抑和悲伤的氛围。费丹旭在描绘三人肖像时怀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若是将亡友形象放置在普通的山水之中,反而会削弱对人物内心更广阔、更深层的表现,故而费丹旭选择采取背景留白的艺术手法来延伸画面的空间感,旨在设置一个广阔无际的空间立体背景。同理徐悲鸿所画奔马,没有背景的画面却营造出了一种天马行空之感,这种处理手法,真可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二)前图后像 艺术对比

费丹旭在《果园感旧图》中多次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增添了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前后卷的反差效果营造了悲喜交加的画面氛围。从绘画手法来看,前卷的写意山水画和后卷的写实肖像画形成了鲜明对比。费丹旭擅临古,其山水画的写意风格集各家之所长,流露出一股灵活秀逸、清新雅致之风。与之相连的后卷,费丹旭的创作手法截然不同,他以写实技法勾勒出张廷济等三位已故者的肖像画。不同于前卷果园亭榭中不分耳目的写意式人物,后像中三人的神态刻画细腻,画家抓住了像主的生活细节进行描绘,传神与写照兼备。

前后卷的差异不仅在于大相径庭的绘画手法,还表现于画面氛围之中。前图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果園之游,画面中洋溢着一股怡然自得的雅集之乐;后像表现的是张廷济等三人的遗像,悲伤之情和感怀之意油然而生。费丹旭在描绘前后卷的内容时,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决定了画面的基调与氛围。其次,前卷是有真实背景的情景画,后卷是虚化背景的情境画,背景设置的虚实对比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感,使后像中的白描人物能更好地呈现于观者眼前。

除了前后卷的整体对比,将视野集中于后像,亦能发现费丹旭创作的独特之处。后像中张廷济叔侄二人,一坐一站,均为静态动作。左侧描绘的蒋学洌则是捧书下学归来的形象,与张廷济叔侄的动作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赋予了画面生命,好似记录着三人的日常生活,稀释了些许画面中的悲情色彩。构成三角形的人物位置布局是费丹旭的匠心独运之处,体现了他不俗的画面组织能力。

(三)书画一体 淡彩设色

《国朝杭郡诗三辑》中云:“书妙之妙,全在执笔,偶翁(费丹旭)以笔管抵掌心,聚五指撮之,虽微带侧势,远掉弥灵,前人所未有也。间以长头紫毫尺余长柳丝,有颜筋柳骨之妙,人不能学。”费丹旭擅多种字体,专门赠予友人的书画字轴,气势疏落,接近明代董其昌的书法风格,远承宋朝米芾的笔法韵味。他在仕女画上的题字,主要学习清初恽南田的笔法结构,笔姿秀逸,妩媚清新。

费丹旭将书法之韵融入绘画之中,在《果园感旧图》后像中,他提笔直起,全神贯注,笔调严谨,线条介于游丝描和铁线描之间,尽显古朴淳厚之意。费丹旭用心以游丝描勾勒人物的面部轮廓,根据不同人物的角度精准刻画额头、颧骨、双颊、下巴的距离变化,画家在后像中十分注重细节处理,他将张廷济的额头添上细纹,增加眼眶和唇部的线条,上唇绘有几缕稀疏的胡须,呈现一位清瘦矍铄的长者相貌。三人的衣服以铁线描写出,虽是白描手法,但夏衣的质感仍旧鲜明。费丹旭笔法圆劲流利,一变仕女画中灵动松秀的艺术格调,使古拙自然之韵在肖像画中不断升华。

费丹旭在画面设色上也别有一番风味。钱杜曾云:“世俗論画皆以设色为易事,岂知渲染之难,如兼金入炉,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费丹旭凭借记忆,根据故友三人的面部起伏加以设色渲染,额眉、双颐、下巴处设色淡雅;眼眶、卧蚕、嘴角处则用淡彩进行层层渲染,而非平涂,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起伏之感。”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说他“一以轻清淡雅之笔出之,同辈无与匹也”。费丹旭寓神韵于浓淡之际,在明暗之中极具立体感,使张廷济三人的精神气度呼之欲出。

二、《果园感旧图》的流传过程

《果园感旧图》是蒋光煦委托费丹旭创作的一幅具有怀念意义的画作,最初收藏于蒋氏别下斋中,蒋光煦用它来怀念爱子蒋学洌。1860年,太平军攻占海宁硖石,战火殃及蒋家大院,别下斋藏书楼同其收藏化为灰烬。一生心血,尽付东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藏品或因埋于地下或因转手于他人而得以保存了下来,《果园感旧图》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包首题鉴:“费晓楼果园感旧图卷。石斋主人珍藏。青山农黄葆戊。”又有钤白文方印“黄葆戊印”、朱文方印“蔼农”,可知该画作之后被黄葆戊收藏。

黄葆戊(1880—1968年),字蔼农,号暖庐,别署青山农,福建长乐人,寄居上海。擅书法,尤工隶,服务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二十余年,书眉题签,多出其手。嗜好篆刻,篆法恬淡雍容。他一生游历各地名山大川,纵览各界名家收藏,所见书画碑帖,无不悉心揣摩,兼收并蓄,《果园感旧图》曾是他收藏过的一件文物。

根据《果园感旧图》上其他几方收藏印,如林朗庵收藏印、朗庵藏宝、朗庵秘玩、磊斋所藏,可推测该画作之后转入了收藏大家林熊光的手中。林熊光(1897—1971年),字朗庵,台湾板桥林家后裔,精鉴赏,富收藏。他有一个藏书阁,名为“宝宋室”,名字源于所藏米友仁《江上图》、燕文贵《夏山行旅图》、宋徐熙《蝉蝶图》以及李公麟《春宴图》,著有《宝宋室笔记》。

《果园感旧图》在1953年由蒋光煦的家人蒋佐梅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蒋佐梅是近现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妻子。可知该画卷与蒋家缘分深厚,几经辗转,终回故地。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蒋家最终还是决定将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让世人得以一观此卷。画作传达沧桑之变,离合之感,脱尽铅华,实为逸品。

三、费丹旭肖像画的地位与影响

费丹旭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人物画,包括肖像画、仕女画、历史故事画这三类,其中肖像画和仕女画是主要部分。费丹旭的肖像画虽没有仕女画受欢迎的程度高,但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在晚清画坛的影响不可小觑,甚至推动了中国传统人物肖像画的革新和发展。费丹旭创立的“费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陶染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如费以耕、唐培华、潘振镛等,其中一部分人在日后成为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比如费丹旭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派绘画启蒙人。费派为海派注入了一股江南情调和古典韵味,它们在吴越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彼此借鉴、相互融合,给原本匠气十足的肖像画注入了一股清逸灵动的文人之风。

费丹旭认真师法正统文人画,吸收了传统绘画的精华。他从民间写真艺术中汲取灵感,于沈宗骞的传神画论中领悟精髓,在别下斋交游圈中赏奇析疑,开创了亦古亦新、雅俗共赏的费派风格。费丹旭精通肖像画和仕女画,绘画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人物画题材又包括文人雅士、小家碧玉、王公贵人、历史人物。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状态下的肖像画既保留了像主的真实状态,也诠释了中国人物画扎根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活力。费丹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绘画精神不仅对海派绘画的发展形成了深远影响,更值得当代画家借鉴与继承。

四、结语

《果园感旧图》是费丹旭传神佳品中的代表作,线条介于游丝描和铁线描之间,笔墨技法将工笔和写意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画家在构图、用笔、设色方面的才能。景境分置、留白深远的背景让观者可以深切感受到费丹旭对友人的思念。受到历史因素的限制,费丹旭的肖像画大多服务于士大夫阶层,但其绘画艺术成就卓然。费丹旭博采众长,最终独树一帜,创立“费派”。这一绘画流派的影响力虽不及吴门画派和扬州画派,但也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费丹旭作为绘画发展史中的一位过渡性人物,对海派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其艺术精神和表现技法值得后世艺术创作者重视。

作者简介

徐一卜,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参考文献

[1](明)唐志契.绘事微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钱杜.松壶画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清)蒋宝龄.古代书画著作选刊 墨林今话[M].程青岳,批注,李保民,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虞坤林.别下悲歌—蒋光煦与别下斋[C]//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文丛》第十辑.宁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清)丁申.国朝杭郡诗三辑[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猜你喜欢

肖像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谈陶瓷人物肖像画的创新
「化妆舞会」与「西风东渐」 漫谈清代帝后的肖像画
未悟攀髯远 如闻弃屣音 浅谈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帝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为什么钱币上多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