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研发路径探析

2023-07-14孙雨桐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

摘要:“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是“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重要载体。目前,大多数汉语文化类教材和职业技能类教材难以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且时代性和数字化程度不足,难以成为“中国职教故事”的载体和支撑。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特殊性角度出发进行教材定位,明确该类教材的开发依据和开发原则;从现实性和时代性角度出发分析该类教材的研发路径,包括构建理念、确立目标体系、设计内容、打造话语体系和开发配套资源等。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讲好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6-0041-06

作者简介:孙雨桐(1990—),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教育与职业教育国际化融合研究、“汉语+职业教育”研究。

项目基金: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研发与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编号:21YH039CX5)

一、“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一)“讲好中国职教故事”需要中文文化类教材的开发

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需要,是现实的选择。职教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中国职教话语体系、打造中国职教留学品牌、塑造中国职教国际形象的关键。“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是讲述中国职教故事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强话语权、深认可力和高美誉度的生成,有助于中国职教国际化发展,实现中国职教“走出去”的目标。

以往的汉语文化类教材,以客观的介绍性内容为主,缺乏故事性。这类教材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更难以形成中国职教故事的话语场域。故事才是最适合人类心智的信息形式,也是终极“信息技术”,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最有力的形式[1]。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开发需要采用“故事视角”,提升教材内容的故事性,以潜移默化的张力打造全球共属意义空间,协同遏制霸权、规避风险、消弭壁垒、诉诸理性、谋求共识,实现互信、认同、共情与互鉴[2]。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当前,我国面临着“中国故事很精彩,中国话语很贫乏”的尴尬现实。汉语文化类教材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但以往的教材并没有着力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话语体系。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在内容上以中国职教故事为蓝本,在语言运用上以打造中国职教话语系统为目标,为中国职教文化与精神在全球的传播提供语义域及话语范畴系统。

(二)“中文+職业技能”文化类教材亟待开发

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专门用途教材短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各国的深入发展,单纯的通用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2018年以来,“中文+职业技能”教学项目得到广泛开展,但目前具有针对性的专用型教材匮乏[3],尤其缺少专门性的文化类教材。通用型文化教材难以满足“汉语+职业技能”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求,文化教学内容也难以凸显专业特色。因此,专门用途文化教材的开发问题亟待解决。“中文+”针对性教材的匮乏,也限制了“中文+”项目的发展。

另一方面,“汉语+职业技能”专门用途教材的配套产品开发不足。目前,大部分教材仍然停留在单一的纸质形式,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建构不足,没有提供一体化的教学解决方案,缺乏立体性。教材急需从单一的语言范本转变为立体的教学资源,实现“课本”向“资源”的转变[4]。

(三)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中文文化类教材的开发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行的汉语教材在语言文化方面、语言资源及网络服务平台方面、教材针对性方面,都与这些国家对教材建设的需求相距甚远[5]。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亟需“中文+职业技能”类文化教材提供语言、文化方面的保障。此外,“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是培养国际职业人才的重要资源与载体,是构筑有效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彰显着国家的语言能力与传播能力[6]。因此,该类教材在服务“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等战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的研发,有助于培养兼具汉语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有助于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构建多元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为汉语国际教育和职教国际化提供基石和保障,提高汉语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推动汉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使得孔子学院模式与鲁班工坊模式融合,有利于打造凸显中国职业教育优势、弘扬中国工匠精神的“中文+职业技能”留学品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塑造更加鲜明立体的角色,打造具有更高辨识度的“中国教育模式”。

二、“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定位

文化教材服务于文化教学,具有独立性[7]及独特性。文化教材不同于语言类教材和中国概况教材。语言类教材以汉语要素类知识为主要内容,融入文化类因素,文化教学并不是其核心教学目标。中国概况类教材以通识类知识为主要内容,目的是让留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教材不会聚焦于某一文化领域。文化教材则是以某个文化领域为核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留学生深入掌握该领域的文化知识。因此,将“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定位为以中国职业技术文化类内容为核心,融入汉语要素以及中华文化要素的文化教材,通过文化元素与中国故事的选择、呈现与阐释,传播中国职业技术精神文化,塑造中国职教文化品牌。

目前,文化类教材普遍存在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文化的认知度不高;第二,缺乏跨文化意识;第三,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第四,不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8]。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需要定位于挖掘“中文+职业技能”文化内涵、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正确认识学习者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

就文化内涵来说,“中文+职业技能”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精神文化、科技理念、产业文化、职业素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中国工匠精神、对中国职教品牌的认可、“知华友华爱华”态度情感、全球素养等。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的基础和指导,中华精神文化是精神内核,产业文化是特性所在[9],“知华友华爱华”态度情感是核心目标。

就跨文化交际问题来说,“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者为适用对象,需要充分考慮沿线国家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充分尊重其文化的理念、观念,重视接受者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加国别特性,强调多元化与包容性,同时树立中国价值观,传播中国职教理念,构建核心内涵体系,在立足国际的同时,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

就学习者认知水平与需求来说,“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以中国职业技术文化为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内容深度及语言难度。因此,该文化教材要求学习者具有高级汉语水平,以及一定的职业技术专业知识。

此外,“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需要注重学习者需求因素。一方面,教材编写要考虑学习者群体共同的需求,即要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者了解中国技术、中国职教文化的需求。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既要展现中国技术的最新发展,展示中国职教精神风貌,又要体现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职业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彰显中国职教的国际视野,以及中国的大国风范;另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需要考虑学习者个体因素。因此,教材需要提供与留学生专业背景、职业规划、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内容,尤其需要与留学生在汉语课堂以及职业技术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相呼应,以技术学习促进文化渗透,以文化教育引导技能提升。

三、“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研发的依据及原则

(一)教材研发的依据

教材开发需要紧扣各种标准,做到有据可循。“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涉及汉语(包括中华文化)和职业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汉语类内容主要依据《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10]《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家标准·应用解读本)》[11]及《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12];职业技术类内容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的通知》等。

(二)教材研发的原则

1.时效性与针对性原则

目前,诸多文化类教材内容和形式过时,研发动态性不足,缺少实时修订,编写理念缺乏新意,结构陈旧,内容和形式都很过时。这种教材时效性不足,难以体现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语言现实,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无法全面展现现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社会生活。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要具有时效性原则,紧跟时代潮流,展现现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职教风貌,体现新时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经贸、职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新关系。

文化类教材普遍存在适用对象定位模糊的问题[13],既缺少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域化、国别化特色,又缺少针对职业技术专业的针对性,缺少职教特色,难以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工匠精神以及中国职教的文化内涵。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需要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学习者较为全面的信息,提高学习者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符合实际、现实可行的教材后,还要根据教材的使用反馈及时进行修订和升级。

2.立体化与资源化原则

目前,大部分文化类教材仍然停留在单一的纸质形式,电子教材、网络教辅等数字化服务不足,配套资源建构不足,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文化类教材急需从单一的文本转变为立体的教学资源,实现“课本”向“资源”的转变,为教师提供一个一体化的教学解决方案[14]。

教材的立体化包括内容立体化、形式立体化和服务立体化[15]。内容上,“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以文化课本为主干,包括教辅材料(读本、教师手册、练习册等)、学习材料(词汇手册、专业汉语手册等)、数字化素材(素材库、大纲、词汇表等)。形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纸质、电子等形式。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还应探索新形态教材,如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媒体数字教材等。服务上向师生提供“一体化教学方案”,通过设立相关网站、组织研讨活动、搭建教材用户交流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完整的服务体系[16-17]。

3.多模态性与情感性原则

“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的开发要以多重感官系统为导向,基于多模态性原则研发立体化教材[18]。在纸质和数字化材料中综合运用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在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中运用视频模态、音频模态,在学习软件和测试软件中运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触觉模态。

“中文+职业技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融合性项目,以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情感为重要目标。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的开发必须坚持情感性原则,培养学习者对中华文化、中国职教的积极态度,对中国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对汉语学习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兴趣,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民的深切感情。

四、“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类教材的研发路径

(一)理念构建

1.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弘扬中国制造精神

“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是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重要载体。中国职教故事以“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多元叙事格局[19],从国家地区层面、学科行业层面以及个人生活层面出发,讲述从宏观到微观的中国职教故事。一方面,在宏观上,培养留学生对于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职教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微观上,通过生活相关话题,从人性情感角度引发留学生情感共鸣,达到深层次的文化融入,使得留学生在意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上认同并热爱中国以及中国职教事业,成为中国制造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2.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科技风采

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内容[20],而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前提,彰显中国科技风采是提升中国科技和职教形象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与文化感召力密切相关,文化自信是文化感召力的前提、根基和外延,文化感召力能够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因此,“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的研发要以中华文化自信为思想主脉和认知基础。另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以提升中国科技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为育人导向,从提升中国科技价值入手,做到以技服人,以文化人。

3.树立全球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旨在培育“语言+技术+文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因而需要树立“全球观”理念和“全人类”的格局感[21],从中国视角出发,展现科学全球观,使留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大国地位、大国责任感、大国风范,了解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对于世界的贡献,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全球发展观、价值观、责任观和合作观。

(二)目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从“技中有德、借技养德、以德促技”[22]的理念出发,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目标体系。该体系将以服务公共外交、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作为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情感目標三个层级。知识目标为掌握中国基本国情知识和中国技术文化知识。能力目标包括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解决文化类问题的能力等。素质情感目标包括具备职业技术价值取向、“知华友华爱华”态度情感、中国工匠精神、实践创新精神、中外合作发展思维、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

“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文化的讲述者、职教文化的国际传播者。因此,该目标体系的核心目标是:使学习者具备基本的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以及“知华友华爱华”情感,通过中国职教故事海外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话语权和更高美誉度。

(三)内容设计

从内容构成来看,以“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目标体系为指引,文化教材应包含中国技术、中国工匠、中国方案和世界中国四部分。“中国技术”部分介绍古代及近现代中国主要技术成就,包括农业、建筑业、化工业、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以主要技术成就为线索,塑造中国技术国际形象,突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品牌价值,彰显中国科技实力。“中国工匠”部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匠人”,如鲁班、钱学森等,以匠人故事为线索,着力体现中国工匠精神,进而彰显中国技术精神,包括实践精神、家国情怀、技术认识、伦理观念等。“中国方案”部分介绍中国在环保、网络安全、科技合作、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通过具有时代性、引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智慧与举措,彰显中国方案的科学性、时代性与可借鉴性,体现中国的大国风范与决策力量。“世界中国”部分立足全球,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技术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的国际化倡议出发,引发学习者的共鸣和深思,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感和国际地位。

从表达形式来看,“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以文化符号为核心,以叙事故事为内容形式。文化符号是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内涵丰富且传播性强,文化教材应将技术、人物、政策和事件等重要内容抽象化为文化符号,并在内容的设计中围绕文化符号的核心精神反复进行印象强化。就中国技术来说,已经有“鲁班”“四大发明”等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文化教材在深化并丰富既有文化符号的同时,需要挖掘新的文化符号。

故事叙事的形式设计,就是要讲好中国技术故事,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内容体系[23]。在大叙事层面,通过中国繁荣发展的故事,塑造国家形象,实现理性层面的认同。在中叙事层面,通过中国城市、中国制造业、中国职教的发展,引导受众关注中国制造行业,塑造中国制造形象,打造中国职教品牌。在小叙事层面,通过个体故事,彰显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及匠人精神,传达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引发感性层面的共鸣。

(四)话语体系打造

对于文化教材来说,话语不仅仅是交往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神经[24]。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以工具性构架承载特定思想[25]。“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是传播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国技术形象的重要渠道,需要精心设计其话语体系,以便通过话语这一载体,反映出中国思维、中国价值观,彰显中国技术力量和教育力量。话语体系的打造需要确定角色定位、主旨精神、传播主体以及传播元素。

从角色定位来看,“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一部分,是中国科技文化和教育文化的中国声音,是汉语国际教育和职教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是国际化语境下实现跨域融通、品牌塑造和国家形象构建的关键。从主旨精神来看,“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话语体系旨在通过系统的文化话语表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潜移默化中讲述中国故事,消弥文化隔阂,表达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制造和中国工匠精神,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文+职业技能”文化话语体系的特殊之处在于,传播主体不仅限于国际中文教师和国际职教教师,学习者也具有话语权,教育的主体和受众都是该话语体系的传播主体[26]。由于传播受众也能够转变为传播主体,所以,传播主体具有扩展性和层层传递性。话语体系需要考虑传播受众的视角和需求,文化教材要以培养中国声音的国际发言人为目标,使得中国的话语变为世界的话语,让每个人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因而,话语体系的打造在坚定中国立场的同时,要具有国际视角,能够激起共鸣,易懂、易传播,具有网络流行语言的扩散性、开放性和高强复制传播性。

從传播元素来看,话语体系包括符号元素和意义元素。符号要素包括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图像、网络符号等);意义要素包括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其中,理性意义主要通过概念、形象和事件进行表达;感性意义则主要通过故事形式进行表达。

(五)配套资源开发

现代化教材经历了从纸媒到电子介质,再到基于电子介质的教学资源集成的过程,并逐渐走向富媒体化、平台化、立体化。“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资源体系,把教学资源加以有机整合,形成不同教学资源间的内外衔接和纵横配套,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体化的教学解决方案,是一个立体的教学整体。

首先,“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的开发以教材为出发点,开发教辅资源库,包括配套教辅(读本、技能本、汉字本、练习册、教师手册、试题集等)、相关教学资源(手册、挂图、词卡、常用词表等)。其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教材配套网络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辅导资料、电子课件、音频视频资料、电子工具书、网络电子词库、研讨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及平台,为碎片化阅读和泛在化学习提供便捷条件。最后,运用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易检索、可不断丰富和调整的中国故事资源库,包括文字材料和音像材料。故事范围应广泛,既要有国家的“大故事”,也要有基层民众的生活“小故事”;既要有“历史故事”,也要有“当代故事”。

立体的教学资源体系为线下线上教学提供全向支撑的靶向式组配资源包[27],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与帮助。此外,“中文+职业技能”文化教材的教学资源库应向社会开放,这有助于全球汉语教学工作者选择相关资源进行自主组合、灵活改造、按需生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19][23]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疫情之下元叙事的终结与重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7.

[2]肖凤翔,殷航.向世界推介中国职教故事的逻辑理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35-41.

[3-4][26]耿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国际汉语教材建设的新挑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8(5):12-17.

[5]谭萍.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4):32-38.

[6]余可华,徐丽丽.“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专门用途汉语教材建设[J].教学研究,2019(6):61-66.

[7]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69-71.

[8]刘香君.对外汉语教材“文化话题”选择与中华文化走出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0-204.

[9]张宝成,黄丽平,朱正华.论职教文化的品牌化建设[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9-71.

[10]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家标准·应用解读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1.

[12]祖晓梅.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22.

[13]王娇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材出版现状探析[J].国际汉语文化研究,2021(1):59-68.

[15]庄智象,黄卫.试论大学英语教材立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3(6):8-14.

[16]吴中伟,耿直,徐婷婷.汉语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理论问题[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7(1):15-19.

[17]姜丽萍.汉语教材编写的继承、发展与创新[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4):12-18.

[18]郑通涛,曾小燕.大数据时代的汉语国别化教材研发——兼论教材实时修订功能[J].海外华文教育,2016(3):291-302.

[20]徐国亮.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J].人民论坛,2021(31):12-16.

[21]郑通涛,郭旭.“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69-81.

[22]邢梦潺.大职教观视域下的思政教育重点与路径探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1):63-67.

[24]王铭玉,崔雪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话语体系与建构[J].山东外语教学,2021(5):10-20.

[25]王永贵,刘泰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5-14,159.

[27]郭风岚.论国际中文教材资源建设理念[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3):46-52.

(责任编辑:张宇平)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Vocational Skills"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SUN Yu-t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Vocational Skills" cultural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ell the story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vocational skills teaching material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imes and the degree of digitization are insufficient, so it is difficult to become the carrier and suppor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or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locate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Vocational Skills"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basis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this kind of teaching materials are clar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and the ti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is type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cluding building concepts, establishing target systems, designing content, building discourse systems, and developing supporting resources.

Key words: Chinese +Vocational Skills;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猜你喜欢

中文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中英基本颜色词的翻译及文化差异
论语言在国际贸易经济中的重要性
浅析华文教材《中文》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及影响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中日五种基本颜色词义项比较
主流报纸要做规范正确地使用中文之楷模
职业技能竞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