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与扬州谷林堂史迹考

2023-07-13扬,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欧阳修扬州苏轼

吴 扬, 徐 亮

(1.扬州园林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 扬州 225000; 2.扬州市何园管理处, 江苏 扬州 22500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苏轼自二十二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一生在多地为官。北宋时期,扬州因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成为国内漕运、商业中心,淮南路首府设于此。苏轼曾经短期在扬州担任知州,在他任职扬州期间,扬州大明寺内谷林堂建成,由于该建筑与苏轼有所关联,苏轼与谷林堂的话题一直备受扬州学人瞩目。因此,有必要对谷林堂历史及其与苏轼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从而厘清历史本来面目。

1 谷林堂的历史沿革

北宋元祐七年(1089),苏轼出任扬州知州。该年秋季,扬州大明寺内一座新建筑——谷林堂建成。为此,苏轼作《谷林堂》诗一首记述此事。诗云:“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若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1]643该诗中“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两句,各有“谷”“林”两字,与堂名相合。然而,是建堂者先给堂命名,还是因苏轼作诗后再命堂名,并不可考。

同时期诗人黄裳(1044—1130)曾到扬州游览平山堂及谷林堂,均作诗赋之。不过,黄裳所作诗名《谷林亭》,诗云:“竹也中虚谷也虚,两虚相对闲中无。月来风动时尤好,那更高人也自如。”[2]635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孙觌(1081—1169)亦有诗作《扬州谷林堂》,诗云:“楚山多异材,翠竹满崖谷。萧萧斤斧余,新伐同一束。芜城带流水,万亩淇园绿。遗苞驳云锦,老节抱金玉。岁晚虎穴临,舐掌方择肉。此君无恙否?应坐白眼俗。”[2]638

从苏、黄、孙三人的诗作可知,北宋时期,扬州谷林堂(亦称谷林亭)周边遍布翠竹、高林扶疏。种竹是扬州的时尚,唐代就很普遍,诗人姚合(777—843)在《扬州春词》诗云:“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3]80杜牧(803—852)也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3]93的佳句。黄裳认为,“竹中虚”与“山谷虚”相同,该建筑当以“谷林”来命名。[2]635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军攻占扬州,对扬州烧杀抢掠,繁华的扬州城遭到彻底破坏,谷林堂可能毁于兵火。从南宋到元、明,直至清代中期,未见扬州谷林堂的复建或修缮史籍记载,亦未见文人吟咏其作品行世。

谷林堂的第一次复建约在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大明寺僧复建了谷林堂。时大学士阮元(1764—1849)致仕回到家乡扬州,僧人请阮元为谷林堂题额。道光十九年八月初,阮元门生陈文述(1771—1843)到扬州拜见其师阮元期间,曾到平山堂游览,作《谷林堂》诗一首,诗序云:“谷林堂在平山堂之侧,见东坡诗所谓‘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是也,遗址久废。僧某复之,阮中丞师为书旧额,余因过而题之。”[2]901陈氏诗中有“平山堂左谷林堂,曾是维摩古道场”句,除描述了谷林堂所处的明确方位,又指出谷林堂的功能是僧人作“道场”之用。清咸丰三年至七年间(1853—1857),太平军与清军在扬州一带多次交战并占领扬州城。扬州平山堂、谷林堂以及瘦西湖周边的园林建筑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清同治九年(1870),两淮盐运使方濬颐(1815—1888)集资兴建平山堂、谷林堂及大明寺佛殿等建筑,至同治十一年全部竣工。《(同治)续纂扬州府志》中记载:“谷林堂,旧在佛殿后。同治九年,运使方濬颐移建于平山堂后。案:堂后旧有楼五楹,名真赏楼,楼前有玉兰一株,高出楼表,一枝迤阶下,阴可半亩,说者以为欧阳文忠公手植,楼与树俱毁于贼。今就隙地,移堂于此。”[4]

真赏楼前玉兰当然非欧阳修手植,该楼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765)。《(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康熙十三年平山堂落成,金太守镇迁江宁府传驿道。明年按部过扬,属汪舍人懋麟拓堂后地,为楼五楹。取欧公‘遥知为我留真赏’之句,名曰:‘真赏’。祀欧苏数贤于上。楼成之日,汪舍人梦欧苏两公命之作联,应曰:‘登斯楼也,大哉观夫。’遂书悬于两楹。二十六年,国子博士曲阜孔尚任即真赏楼,取欧公‘平山阑槛倚晴空’之句,题曰‘晴空阁’,今扁悬楼下。”[5]505今谷林堂所在位置为清咸丰年间被毁的真赏楼所处位置。

方濬颐重建平山堂、谷林堂后,蒋超伯(1821—1875)曾作《重建平山堂记》,该书认为,建造平山堂是因为“堂为欧苏遗迹,锐意营之”[6]80。他进一步指出:“有屋九筵,若为斯堂之后劲者,东坡所憩之谷林也。”[6]80谷林堂只能算是苏轼曾经游憩过的地方。现存的谷林堂即方濬颐所建,大门面南,为五楹七架梁构造,南设廊和栏杆,硬山屋顶。此堂东与大明寺的大雄宝殿毗连。堂中原阮元题额现已改为集苏轼三字额,中堂原为方濬颐所书“遗址在栖灵,稚竹老槐,风景模糊今异昔;开轩借真赏,焚香酹酒,仙踪莅止弟从师”联,今已不存。民国三十三年(1944)程祯祥曾募集资金,修缮谷林堂。

光绪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镛重建欧阳祠于谷林堂北,用来纪念欧阳修。谷林堂与平山堂、欧阳祠一起,成为扬州蜀冈“文化高地”重要的文物建筑。

2 苏轼非谷林堂的建造者

前文所引苏轼《谷林堂》诗,为现存所见最早描写谷林堂的文学作品。因此有人认为,谷林堂为苏轼所建造。最早提出谷林堂为苏轼所建者为民国时期扬州地方文人王振世,他在其著作《扬州览胜录》中指出:“谷林堂在平山堂后,宋元祐中苏文忠公建。”[7]当代不少人认同此说,甚至有人凭空认为,苏轼之所以建造谷林堂是为了纪念他的恩师欧阳修。本文认为,王振世所提出的谷林堂为苏轼所建造的说法缺少明确的历史依据。其理由有四点:

2.1 从平山堂与谷林堂历史地位比较而言

2.1.1 平山堂历代修、复建十数次,谷林堂仅清代两次

现谷林堂南侧的平山堂为北宋庆历八年(1048)扬州知州欧阳修(1007—1072)建造,比谷林堂建成早四十一年。欧阳修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文坛领袖,平山堂因欧阳修之名而著称于世,成为“天下豪俊有名之士”来扬州必到之地,名闻天下,平山堂也多次重建、修复。宋代,平山堂有六次修复或重建。第一次是北宋嘉祐八年(1063),因平山堂“朽烂剥漫,不可支撑”[8]65,知州刁约(994—1077)“逾年之后,悉撤而新之”[8]65。第二次是南宋绍兴末年(1162),平山堂及大明寺毁于兵火。隆兴元年(1163),周淙(?—1175)帅扬州期间,重新修建平山堂。第三次是南宋淳熙十二至四十年间(1185—1187),赵子濛知扬州时,修葺平山堂。第四次是绍熙元年(1190),郑兴裔(1126—1199)守扬州期间修建平山堂,建成后,“游人士女摩肩迭趾,聚而观者不下数千人”[8]69。第五次是开禧年间(1205—1207),因“假清野之名,纵火于外,附郭室庐,延燔一空”[8]66,平山堂废为瓦砾。嘉定三年(1210),赵师石复建。第六次是宝庆年间(1225—1227),史岩之(1193—1270)知扬州时,再次修葺平山堂。

元代,蜀冈平山堂一带为扬州的郊野地,虽无平山堂修复记载,但元代文人过扬州时常会登临平山堂遗址处并赋诗以记。诗人李孝光(1297—1348)所作《登平山堂故址》诗中有“蜀山有堂已改作”句,可知当时平山堂已经改为他用。张蕴《平山堂吊古》诗中说“(平山堂)故址荒来与庙通”[2]646,表明平山堂已经荒芜且被大明寺占据。

明代,平山堂至少经历过三次复建或维修。第一次大约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扬州人已经在蜀冈上复建平山堂。罗玘(1447—1519)《重修(扬州)大明寺碑记》云:“天顺间……见摘星楼西、平山堂东,中有空隙地,约广数十亩。”[8]146第二次大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光禄署丞火文津出资再次重修大明寺及平山堂。叶观在《重修大明寺记》中提到:“见其山旷衍平,伏谓欧阳文忠公所建平山堂在其右,而久倾,遂扃其前庭曰平山堂,饰之青绿,施之文采,所以昭先贤之佳况也。”[8]147第三次是万历十九年(1591),吴秀(1538—?)任扬州知府期间,重建大明寺,并维修平山堂。

清代平山堂至少重建或维修七次。第一次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金镇、汪懋麟复建平山堂。第二次为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修缮大明寺、平山堂。之后,汪应庚的后人又进行了四次维修。“乾隆十五、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九年,应庚孙奉宸苑卿立德、按察使秉德益廓而大之。”[9]3清咸丰年间,平山堂、大明寺毁于兵火。最后一次重建是同治九年(1870),两淮盐运使方濬颐重建平山堂、大明寺。

如前文所述,谷林堂仅在清代后期两次复建。

2.1.2 吟咏平山堂的诗文汗牛充栋,吟咏谷林堂的寥寥无几

历代吟咏平山堂的诗词很多。今人方晓伟、金川为“保存乡邦文献,供研究者作参考之资”[2]1,编纂《瘦西湖古诗词》一书,其中“平山堂”条目下收集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约500位诗人1200多首诗词作品,其中,涉及谷林堂诗词仅6首,为宋代3首、清代3首、民国1首。

宋代,除欧阳修本人之外,著名文人梅尧臣、刘敞、王安石、刘攽、王令、苏轼、苏辙、道潜、黄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晁说之、李纲、吕本中、叶绍翁等均有吟咏平山堂的诗词。

元代为异族统治,历史较短,吟咏平山堂的诗文不可与宋代相比,且平山堂处于荒芜失修或毁坏之中,仅滕安上、陈孚、柳贯、李孝光、李齐贤、舒頔等少数文人作与平山堂有关的诗词。

明代,平山堂间有修复,吟咏的诗人也有不少,如《元史》的编纂者赵汸、著名画家文徵明、编修《(万历)扬州府志》《(万历)江都县志》的陆弼、“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名重海内的万时华等。

清代,由于文人及官员的大力倡导,平山堂作为“欧苏遗迹”得到重建和多次维修,加之康熙(1654—1722)、乾隆(1711—1799)两位皇帝多次临幸,并留下诗文,致使平山堂名气大过扬州其它名胜、园亭。清赵之壁《平山堂图志》明确指出:“扬州诸山,以蜀冈为雄冠,保障河受西山诸水,汇蜀冈前,两岸园亭如绮,交绣错然,惟平山堂之名为最著。”[9]1清代,吟咏平山堂的数量之多、作者之众远超历史任何时期,进而出现重在收集“艺文”的《平山揽胜志》《平山堂小志》,后又出现“艺文”“图画”并重的《平山堂图志》等专类志书,这些都成为研究扬州园林以及扬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从诗文吟咏数量的多与少,侧面佐证了谷林堂非苏轼所建造。

2.1.3 苏轼游踪、遗迹成为热门,谷林堂却不为人熟知

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但北宋中后期,其诗文、书画及政治影响力已经超过其老师欧阳修。南宋时期,朝廷恢复苏轼名誉,致使苏轼成为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民间甚至出现“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的民谣。张聪指出:“南宋末年,苏轼生平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证过,出现了大量关于他的传说……对苏的强烈兴趣导致的结果是他驻足的地方都建起了祠堂、纪念物、遗址景观。”[10]关注苏轼遗址景观已经成为南宋旅行者(特别是文人)观光行程中的典型行为。陆游在1170年、1178年两次进出四川的旅行中,都到过苏轼贬谪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寻访苏轼遗迹。他在《入蜀记》中对东坡、雪堂景观作了详细记载。云:“(十九日)早,游东坡。至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面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纱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11]1177年,范成大(1126—1193)的黄州之行,同样关注了苏轼的东坡、雪堂等遗迹。

在陆游、范成大到达黄州之前,苏轼在黄州的遗迹已经多次重建。北宋末年,苏轼的雪堂被拆除,木材和砖石被军队没收,用于修造教场的亭子。知州安信可知晓后,斥责了管事的军官,并下令马上重建了雪堂。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军再次南侵,黄州被攻占,雪堂等建筑毁于战火。绍兴八年(1138),雪堂再次复建。南宋文人洪迈(1123—1202)曾在其著作《夷坚志》中详细记述了此次雪堂重建的情形。除去文人外,甚至连统治者视作盗贼的人亦敬重苏轼。绍兴二年(1132)冬,虔州谢达攻惠州,纵其徒焚掠,独葺苏轼白鹤观故居,祭奠后而去。

综上,从南宋人对苏轼敬重程度以及对其遗迹的重视程度来看,如果谷林堂为苏轼所建,其名气至少能与平山堂相埓。南宋时期扬州地方官员在多次复建平山堂的同时,必定会重新建造谷林堂,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之情。然而史实却是谷林堂于南宋时期非但未被重建,甚至很长时期内不为人所熟知,由此可以推断谷林堂非苏轼所建。

2.2 苏轼未因“修造”而贬官,而其助手晁补之因“修造”贬官

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任扬州知州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1053—1110)任扬州通判。苏轼在政务之余,常与他一起从事诗、文、词创作。当年,晁补之主持修造摘星楼。此楼“在城西角,江淮南北,一目可见”[12]1569。楼修成后,成为扬州的一处新名胜,一直到南宋时期,该楼屡废屡兴。绍圣二年(1095)正月十日,晁补之因在扬州尝修摘星楼,从齐州知州降为南京通判,苏轼认为是因为他所累。他在《答张文潜》第二简中说:“无咎(即晁补之)竟坐修造,不肖累之也。愧怍!”[1]1923因为修造摘星楼时,晁补之为苏轼副手,修楼之谋当出自主官或者主官同意。同理,若苏轼在扬州建造谷林堂,必定会成为贬苏轼的充足理由,然而苏轼无论是从知扬州改知定州,还是之后再贬英州、惠州等的诏书中均未有言苏轼有“修造”之过。从“修造”这一方面判断,苏轼不可能是谷林堂的建造者。

罗玺逸认为,苏轼的社交和其强大的文坛号召力,为其营建活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苏轼的号召力使得他参与的很多营造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如苏轼在徐州修建的黄楼,得到秦观、陈师道等人写文作铭;密州建超然台得到司马光、文同、文彦博的寄题赋颂;营建西湖更是受到历代诸多文豪的称颂”[13]。假若苏轼为纪念其师欧阳修而建造谷林堂,则必然会引起追随欧阳修、苏轼的文人题诗、赋文。尽管苏轼曾赋《谷林堂》诗一首,但当时未有司马光、秦观等高官或文学大家应和,这也从一个层面证明,谷林堂应非苏轼所建。

2.3 宋代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均未指出苏轼为谷林堂建造者

以黄州为例,因为苏轼的贬谪以及精英对苏轼遗址的追寻而改变了黄州的历史记忆。苏轼也因黄州而成为留名南宋最为著名地理学著作《舆地纪胜》的13个官员之一。而在诗词记录方面,有50首诗词收入该书,苏轼排在与黄州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杜牧、宋代诗人王禹偁前列。因苏轼、苏辙兄弟曾经游览过峡州(今湖北宜昌及周边地区)三游洞并留有诗文,被另外一部南宋地理著作《方舆胜览》所记载,该书将北宋苏轼、欧阳修、苏辙三位诗人的诗列入其中,并将苏轼排在其师欧阳修之前。此两部地理著作和南宋其他诗话、笔记小说等一样,对苏轼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舆地纪胜》为南宋官员王象之(1163—1230)编纂,从酝酿到增订完稿,约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最后大约在绍定初年(1228)定稿。该书对谷林堂记载为:“谷林堂:在大明寺,元祐中建。知扬州苏轼诗云:‘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是也。”[12]1569《方舆胜览》为南宋学者祝穆(约1198—1258)编纂,成书于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略晚于《舆地纪胜》。其记载谷林堂为:“谷林堂:在大明寺,元祐中建。郡守苏子瞻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是也。”[14]795从这两书所记载文字来看,仅言及苏轼作《谷林堂》诗。

《方舆胜览》还记载扬州前任知州韩琦建造的四并堂以及欧阳修建造的平山堂等著名建筑,如记载四并堂云:“韩忠献公建于郡圃。”[14]795记载平山堂云:“庆历八年二月,欧阳修来牧是邦为堂于大明寺庭之坤隅……”[14]794这两位前任知州所建名胜均被明确指出是建造者,谷林堂若为苏轼所建,必定会被指明为建造者。从此点来分析,足见南宋时期的地理学家王象之、祝穆均不认为谷林堂为苏轼所建造。

2.4 明、清时期地方志书均未明言苏轼为谷林堂建造者

明、清两代,扬州的地方志书成果丰硕,且大部分志书为名家所编纂,内容丰富、考订严谨、体例精当。其中,不少志书均记载谷林堂,说法大都出于《舆地纪胜》《方舆胜览》,未明言苏轼为平山堂的建造者(见表1)。

表1 明清两代志书中有关谷林堂的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

首先,明代《南畿志》成书于嘉靖十三年(1534),该书记载谷林堂的同时,亦记载宋代平山堂、四并堂等古迹。其中平山堂条内容为:“在府西蜀冈上,庆历中,郡守欧阳修建。”[15]341四并堂条内容为:“在府治后圃,宋韩琦建。”[15]341韩琦、欧阳修、苏轼先后均任扬州知州,该志书谷林堂条中未明言为苏轼所建,足见该志作者不认为谷林堂为苏轼所建造。

其次,明代《嘉靖惟扬志》为现存最早的扬州府志,此志书卷七《公署》收录宋代郡圃、时会堂、波光亭、平山堂、无双亭、美泉亭等,但未收录谷林堂,证明该志书编纂者不认可谷林堂为公署建筑,即不认为谷林堂为苏轼所建造。

再次,《(万历)扬州府志》《(万历)江都县志》《(康熙)扬州府志》三志书中有关“谷林堂”条中“苏轼知扬州时建”有歧义。此句不能完全理解为“苏轼知扬州时(苏轼)建造”,其本意或许就是说明谷林堂建造的时间是“苏轼知扬州时”。清代《(雍正)扬州府志》《(雍正)江都县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光绪)增修甘泉县志》等四种地方志书,均扬弃了前三种志书“苏轼知扬州时建”这种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

3 结语

通过对谷林堂历史沿革的考证、平山堂与谷林堂历史地位的比较、苏轼未因“修造”而贬官以及南宋地理著作、明清两代扬州地方志书的记载等多个方面的条分缕析,可以得出结论,民国文人王振世提出的苏轼为谷林堂的建造者的说法,缺少明确的史料论证。本着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想法,笔者通过爬梳剔抉,提出自己的论断,以供后人参考、辨析。

猜你喜欢

欧阳修扬州苏轼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欧阳修快马追字
苏轼吟诗赴宴
扬州的秋日
勤奋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