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市甜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3-07-13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斑病甜玉米玉米螟

●王 凯

(海南省东方市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 东方 572600)

东方市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50 mm,年均气温24~25℃,具备种植甜玉米的自然条件。因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东方市玉米种植规模较大,是农户创收的重要渠道。但甜玉米栽植期间易发生病虫害,不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影响甜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精准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极具必要性。

1 玉米小斑病

1.1 发病原因

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本抗病性,在此关系下,若亲本抗病性低,则伴随后代发病率高的问题。玉米小斑病好发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其中以温度为25.3℃、空气湿度>85%时最容易发病。体现在延迟播种,连茬种植,田间积水等方面。

1.2 病害症状

拔节抽穗期和灌浆期属于玉米小斑病的高发阶段,原因在于此阶段的田间温度和田间湿度均符合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条件。长蠕孢菌是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玉米植株患病后,叶片遭到侵害,叶梢、果穗等部位也属于常见发病部位。病害初期,叶片有半透明水渍状小斑点,后转变为赤褐色的大病斑,如图1所示。若田间水雾较大,可见病害部位滋生霉状物。玉米小斑病对产量有明显影响,通常减产15%~50%,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图1 玉米小斑病

1.3 防治措施

1.3.1 农业防治优先选择“粤甜16号”“粤甜29号”或其他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从源头防治玉米小斑病。播种前,对大田消毒;玉米采收后,尽快清理病残叶,存在严重病害时将植株清除干净。根据玉米生长特性合理施肥,例如大喇叭期可施加磷肥。加强田间管理,含水量较高时适度排水,避免由于高湿环境引起玉米小斑病。

1.3.2 化学防治抽穗前后为玉米小斑病防治的关键期,方法合理可实现大、小斑病的同步防治。常见的防治药剂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施加量约为112.5 g/hm2,防治效果可达到66.7%左右。由于病害得到控制,玉米可增产5.5%左右。根据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进行适时防治,抽穗前以每间隔7 d进行1次的频率喷洒50%敌菌灵500倍液,连续3次。

2 玉米大斑病

2.1 发病原因

优先选择抗大斑病的品种,考虑到自交品种发病率高的特点,在选取品种时需慎重。中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其中以19~25℃、空气湿度>90%时最易发病。按照发病率由低到高,依次是间作套种、轮作、连作,因此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取间作套种或轮作的方法;不同密度的玉米大斑病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稀疏栽培低于密植的特点;氮肥追加不足时,玉米大斑病发生率高;相比于不追肥,施肥重的田间发病率更高[1]。

2.2 病害症状

玉米生长全周期内均可能患大斑病,但发病率由于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苗期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较低,拔节期至抽穗期易发大斑病,该病的病原菌为大斑病凸脐蠕孢。病害初期,叶片有水渍状小斑点,当病害未得到及时的治理时,病斑扩散,产生大斑且呈青色,部分病斑的长度达到60 cm,对叶片乃至植株的危害较重(图2)。病害严重部位呈褐色坏死条状,严重时玉米植株枯萎,产量骤减。

图2 玉米大斑病

2.3 防治措施

2.3.1 农业防治优先考虑抗玉米大斑病的品种。适时早播,避开玉米大斑病高发期。轮作倒茬,规避品种单一化的常规种植方式。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保证田间有足够的透光性和通风性,保障玉米植株的生长环境。合理施肥,如孕穗期至抽穗期追加氮肥和尿素。

2.3.2 化学防治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可将确定存在病害的叶片全面清理干净。发病初期可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0 d喷防1次,连续3次可有效抑制病害,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2]。

3 玉米锈病

3.1 发病原因

根据种植规律,“闽双色4号”锈病发生率高,种植此品种玉米植株易患锈病。中温、高湿、多雾时易发此病,如持续雾天玉米锈病的发生率高,温度22~28℃、空气湿度>95%时也伴随较高的发病率。高密度种植,田间透光、透气效果差,湿度偏高,多年重茬,玉米易感性有所增加;种植阶段未合理施肥,过量施加氮肥也会导致植株患锈病。

3.2 病害症状

结穗期至晚熟期易发生玉米锈病,该病病原菌为柄锈菌。病害初期,叶片边缘有圆形或长圆形斑点,色泽以黄白色或淡黄色居多;病害持续加重,病斑转变为疱斑,颜色以黄褐色居多,若病害持续发生,则有明显的红褐色、暗褐色(图3)。

图3 玉米锈病

3.3 防治措施

3.3.1 农业防治为减少田间病原菌的数量,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适度宽松栽植,保证田间有良好的透光性和透气性。实行轮作,可考虑甜玉米栽植后种植蔬菜的方法。安排中耕,消除土壤板结现象,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有良好的透气性。合理早播,避开病害高发期。

3.3.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以1.5 kg/hm2的剂量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以0.6 kg/hm2的剂量喷洒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隔10 d喷洒1次,连续2次为宜。

4 草地贪夜蛾

4.1 发病原因

温度14~30℃时,玉米植株易遭到草地贪夜蛾的侵食。

4.2 虫害症状

玉米苗期至穗期易发生草地贪夜蛾虫害,各龄期幼虫对玉米植株的侵食部位不同,其中1~3龄幼虫采食叶片背面,4~6龄幼虫除了采食叶片外,还具备采食雄穗、果穗的能力,伴随严重的减产现象,如图4所示。

图4 玉米草地贪夜蛾

4.3 防治措施

4.3.1 农业防治优先选取抗虫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注重田间管理,做好田间日常排灌。在种植区域的周边栽植适量诱草地贪夜蛾的杂草如苏丹草、黑麦草,避免虫害发生在种植区内。

4.3.2 物理诱杀采用配套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芯的夜蛾诱捕器,以每667 m2一套的密度连片进行使用,诱捕器进虫口安装高度要高于地面1.3 m。

4.3.3 生物抑制“以菌杀虫”“以虫治虫”均是可行的生物抑制方法,前者可每667 m2选用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50~300 mg,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后者投放赤眼蜂10 000只/667 m2。

4.3.4 化学防治防治要及时进行,在卵刚孵化成蚁虫时尽快采取防治措施,如向叶面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每隔7 d喷洒1次,连续2~3次。在药剂选择方面,优先考虑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为避免由于虫害产生抗药性而影响防治效果,需轮换使用药剂。

5 玉米螟

5.1 发病原因

抗螟性因品种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如马齿型玉米的发病率高于硬粒型玉米。玉米螟对温、湿度敏感,产卵适宜环境为温度18~30℃、空气湿度>80%,若田间环境具备此条件,易发生虫害。水肥过于充足或播种期较早时,均易发病。

5.2 虫害症状

叶片、雄穗、果穗属于玉米螟的主要侵食对象(图5),如玉米心叶发生虫害后,将出现花叶,叶片生长异常。玉米雄穗遭到害虫的侵食后,雄穗的抽出难度大。籽粒遭到侵害后,有不同程度的霉变,品质降低。针对玉米螟的发病特点,宜在心叶末期加强防治,若方法合理,将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图5 玉米螟

5.3 防治措施

5.3.1 农业防治实行秸秆还田模式,针对部分种植区域高发玉米螟虫害的特点,及时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合理轮作,中耕除草,适度松散土壤,利于玉米根系的良好伸展和植株的茁壮成长。

5.3.2 物理诱杀根据玉米螟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根据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利用诱芯剂量为20 μg的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田间按照15个/hm2的密度设置水盆诱捕器。此举在玉米心叶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5.3.3 生物抑制采用天敌防治法,投放赤眼蜂10 000只/667 m2。

5.3.4 化学防治田间发生严重的玉米螟虫害时,可向玉米心叶喷洒0.3%辛硫磷颗粒剂,或菊酯类农药1000倍液等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每隔7 d喷洒1次,根据病害程度连续喷洒2~3次后普遍取得良好的虫害防治效果。为避免由于虫害产生抗药性而影响防治效果,需轮换使用药剂[3]。

6 总结

甜玉米种植过程中易发生病害和虫害,如玉米小斑病、大斑病、锈病等病害和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虫害,各类病虫害对玉米的生长均有不良影响,易由于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引起减产、品质降低一系列问题。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需明确甜玉米病虫害的类型、发病原因及病症,联合采取精心选种、科学种植、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病虫害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玉米增产增收、品质提升的目标,由此增加收益。

猜你喜欢

斑病甜玉米玉米螟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春季甜玉米和反季节四季豆轮作栽培技术
甜玉米—新甜玉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