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的集体备课研究
2023-07-13蔡媛
蔡媛
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一般来说,传统教材单元主要以文章体裁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或学习内容不同加以划分,如常见的文体特征单元、学习策略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人文主题单元、习作单元等。为了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所进行的集体备课也要随之进行大单元的集备,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在充分调研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结合选定的教材内容,联系到课内以及课外的相关学习资源,进行大单元的整体教学规划,创设一个单元大情境,制定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的学习方案。当然,这里所谓的大单元的集体备课,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主题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再建构”。
一、目标引领,确保集体备课不偏航
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前,集备组长一定要带领集备组的老师们,认真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努力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劳动与身体心理健康等主题思想有机融入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提升思维及语言运用的能力,通过感受、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是以新课标为纲领,努力研究提升集体备课质量的策略,以深度的集体备课驱动学与教的深层变革。二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准确把握集体备课的方向,特别关注“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尝试进行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的融合。三是以“教师发展共同体”为追求,以“协同力”“研究力”“转化力”和“反思力”为重要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二、理清思路,把握集体备课的原则不放
一是按照“以终为始”原则,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习方法,掌握核心知识,注重发展性评价,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做到一备一得。
二是坚持融合创新性原则,积极探索跨学科的横向融合式备课;跨学段的纵向贯通式备课等方式,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机整合,能力素养螺旋式上升。努力探索线上线下协同备课,打破传统备课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有共性的教材教法,也提倡个性化的备课需要。
三是高效情境实践性原则,创设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任务情境,特别关注学生的真实学情,确立学习活动中的“已知点”“障碍点”和“生长点”,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教学评价差异、作业分层设计,促进学生共同体及个体的双线成长,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三、分步实施,体现集体备课1+1>2的优势
大单元的集体备课需要备课组中的每一位教师在自身充分研读课标和教材,充分进行个人备课的基础之上,再通过集体备课,广泛交流研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整合出集体的智慧。每一次集备都要有每一次的集备目标、内容、总结与反思。
大单元视域下的集体备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个人初备:认真研读2022新版课标,准确把握各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
第二阶段——初备基础上的集备:确定大单元的素养目标,教学内容的主题,重难点分析,真实的学情分析,语文要素以及课后作业解读。设置合适的情境任务,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
第三阶段——集备:进行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课时安排,评价方式,差异性的作业设计以及精心的板书设计等。
第四阶段——集备:小组内听课、上课、评课,作业的收集。
第五阶段——集备:小组内交流、总结、反思;集体研讨、展示汇报以及学生过程性成果的收集。
四、一针见血,抓准集体备课的关键内容
在进行大单元的集体备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分清主次,抓主干去枝叶。新课标强调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中,也可以尝试“评价先行,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集备思路。
(一)备教学评价
“备评”即弄清楚评价内容是什么,达到什么评价目标,如何评价。我们在集备时,首先要立足课标,知道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达成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即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然后解决第二个问题:达到什么样的评价目标?这时候我们需要研读课标中的“学业质量”部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果表现。教师应明确学生完成本学段的学习后,能掌握什么知识,具备哪些能力,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接下来,我们要回归文本,深入研读教材,把单元的评价目标具体细化。
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单元导语与插图都呼应了这一主题——只要你留心细致地观察,就会有奇妙的新发现。回顾之前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并非是教材第一次安排“观察与发现”相关联的内容。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中,就需要学生学习观察人物特点;第二单元“金秋时节”,需要学生发现身边季节变化的细节;第五单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介绍身边的美景,同样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提出“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要求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地表达;第四单元《花钟》《蜜蜂》《小虾》三篇文章当中对于“观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即1.在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2.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3.对观察的描述要准确。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学生观察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从现象到思考,再到表达。观察的方法也由从感官到实验。在学习的過程中,观察、思考、实践与表达都产生了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教材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而教师对每一次观察的评价目标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二)备真实学情
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为例,通过集备,我们梳理出这一阶段孩子的基本学情。
1.已知点
此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经过之前的训练,有了一定的默读基础,能初步做到带着问题去读书。此时的学生乐于观察,对身边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学生对于观察某一事物具备一定的相关经验,知道一些观察的顺序,会选择观察的重点,并尝试做一些观察的记录。
2.生长点
此阶段的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尝试用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的大意,本单元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借助关键句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具体方法有直接引用法、删改法以及整合归纳法。学生的思维训练是从“提取”“理解”到“整合”“概括”,从低阶思维逐步向高阶思维迈进。此前,学生已积累了多种观察方法(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等),本单元的习作强调在观察基础上的表达要更注重条理性和完整性。
3.障碍点
三年级虽具有探索的兴趣,但对某一现象或变化背后的原因缺少科学的认识,在学习新课时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引。学生在概括段落大意时易概括得太复杂或太简单,做实验时易追求结果而忽视观察过程,这些都需要教师重点引导。
(三)备教材教法
新课标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单元教学相比,它既包含一个单元的文本教学,又包含课外的与其内容相关的延伸教学。所以,教师既要关注到本单元内文本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到本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之间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单元教学的局限性。我们的集体备课也要从“大处”着眼,教师的格局要大,备课时教师必须着眼于“大局”,在正确的大的纲领的指引下,根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与优化。
教师首先要深入而细致地研读课标,明确各学段总体目标和要求;然后进行详尽的教材解读,知晓编者的意图,对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充分了解,同时调查了解此阶段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个大单元学习的大情境,提炼一个单元的核心任务,设计在此大情境和核心任务统领下的学习任务群。例如,我们在集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首先确立了本单元学习任务群对应的是“实用性阅读与表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单元大情境确定为“魅力科技节——我是小小科学家”;核心任务确立为“训练成为科学家的必备能力”。在这个大情境和核心任务下再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三个大任务:我会观察和提问;我会追问与验证;我能操作与表达。每个大任务下,又设立了若干子任务,子任务下又有每一节课需要完成的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大单元的学习体系就构建出来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在活动中真实发生,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和体验中,学习合作,有效沟通,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