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启智 情怀启慧
2023-07-13郭碧莹
郭碧莹
语文文本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中应该浸润传统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也介绍了中华民族那一段辛酸屈辱的历史。课文教学中,在识字断句,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启迪智慧。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生字词,完成读写任务。
2.以悟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通过课文阅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阅读、文字解读,引导学生语言文字“敲骨吸髓”,深刻解读、揣摩文字背后蕴藏的情感和精神。
三、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圆明园的毁灭》为五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课前,老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预习。
学生在阅读中将圆明园内的文物、建筑物标注出来,标记其建成时间以及特点,对圆明园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概括。文中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收集相关资料,并浅谈感想。
2.导入与破题
老师带领学生观看我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相关视频,引入万园之园——圆明园,在视频中初步感受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和奇巧。
初读题目“圆明园的毁灭”,借助课题,引导学生推测课文内容。
3.检查字词,理清脉络
课文教学中,要实现字词破解、理清脉络以及情感融合相结合。
初读课文,通过两个“不可估量”,感受圆明园的珍贵。我们要抓住“不可估量”,反复咀嚼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圆明园举世无双的价值。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惋惜之情。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呈现对圆明园昔日和今日相关景观的照片,引导小学生谈感想。通过“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奇珍异宝”等词语,了解名园之“名”,抓住“许多、漫游、饱览”等词来品悟,在字词解读中,充分认识圆明园的珍贵和奇巧。学生对文字进行解读,深刻体味圆明园的壮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借助“化为灰烬”“销毁罪证”等词语,理解“毁灭”之意,对名园之毁灭深感痛惜。回望名园之“奇”、“盛”,深感“毁灭”之“惜”;痛失名园之“殇”,体悟“毁灭”之“悲”。借助“凡是”“统统”等词语,老师同学生一起感受外国侵略者的恣意妄为。
4.朗读品味,情启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重点语句分析和问题解读,来分析文本,体会文本所蕴藏的情感。
在全面了解、学习课文内容之后,要在阅读中进一步品读文字,揣摩文本中的情感和精神。在文本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精妙绝伦,在阅读中,一个举世瞩目的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内心激荡着民族自豪感。老师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品读重点字词,在阅读中品读历史,品读文化,形成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总结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一段中华民族辛酸屈辱的历史,记录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过程。文章情感丰富,用詞精准。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破解字词,更要领悟情感和文化。《圆明园的毁灭》再现了其辉煌,也记叙了其毁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感受我国万园之园——圆明园的辉煌、壮观、奇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综上,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文汉字文本知识点教学与情感熏陶和文化浸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