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南红色文化的演进与传承路径

2023-07-13田莉

百花 2023年4期
关键词:演进渭南红色文化

田莉

摘 要:渭南地處陕西东大门,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在调研中探析渭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由此探究渭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路径。这对于我们传承红色文化、确保红色基因永不褪色、实现红色基因世代相传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渭南;红色文化;演进;现状;传承

在渭南这片红色热土上,走出了习仲勋、王尚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生了渭华起义、八路军东渡黄河、荔北战役、永丰战役等重大革命事件,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了渭南的红色故事。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接力前行,将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故事讲述下去、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一、渭南红色文化的演进历程

位于陕西关中的渭南地区,有着辉煌的革命斗争史,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曾创立了陕西最早的党团组织,那是革命浪潮最高的地方。渭南红色文化的演进可从四个时期来看:

(一)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渭南地区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渭南党组织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魏野畴是最早到渭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王复生经杨钟健和魏野畴介绍,也来到渭南咸林中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此时的咸林中学成了陕西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并培养出了潘自力、吉国桢、高克林、杜松寿等早期共产党员。

1922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的王尚德受中共武汉组织和董必武的派遣,回到渭南创办了赤水职业学校,以赤职为中心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渭南地区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渭南各地革命斗争的发展,促进了中共党团组织在渭南的建立和发展,也为土地革命初期的武装起义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此时,陕西的地方党组织受到打击。在危难存亡之际,1928年,刘志丹、唐澍等共产党人率领西北军新编第三旅(许权中旅)以及陕东赤卫队等农民武装和革命群众在党的力量强大、群众基础较好的渭华地区发动了震动西北、影响深远的渭华起义。一时间,渭华地区武装斗争激烈,在很短时间里就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纵横约200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人民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此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革命斗志,锻炼了陕西党组织和人民,培养了大批干部,为之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先后在韩城县芝川镇黄河渡口飞身东渡,共赴国难,抵御外敌,浴血征战。其中由贺龙带领的120师,在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前,在渭南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发出了“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还家”的铮铮誓言。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标识,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路标,为后世留下了如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大会旧址、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地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在渭南进行的几次重大战役——澄合(壶梯山)战役、荔北战役、永丰战役,彻底粉碎了胡宗南所谓的“机动防御”新战术[1],给国民党以沉痛打击,既及时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也为解放渭南全区、解放西安乃至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解放西北的战役中,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雄,他们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舍生忘死的崇高品格、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充分体现出了我军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这一时期,党在渭南各地建立了许多地下交通线,如渭南县地下交通线、富平地下交通线等。这些红色交通线是陕西党组织在大关中建立的秘密交通线的一部分,也是陕甘宁边区通往豫鄂陕边区与西安的重要通道,当年曾有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畏艰险、英勇机智地战斗在这条隐蔽的战线上,为争取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2]

二、渭南红色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一)渭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

渭南市在发掘、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红色资源体系。通过整理资料、调研走访发现,渭南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三类:

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渭南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渭华起义纪念馆、富平县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地、澄城县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荔县荔北战役烈士陵园等,这些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都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

2.红色文艺作品

渭南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创作并推出了《黄河英雄儿女传》《东渡!东渡!》《渭华星火》《红梢林》《黄河湾纪事》《张富清1948》等红色文艺精品。

3.红色革命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渭华起义中所锻造的“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环。

(二)渭南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在党中央对红色文化资源高度重视下,渭南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开发、利用、保护中,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在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方面,相关单位做出了一定成效,比如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进行了重新修缮,但大部分革命旧址并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存在着无专门的机构管理,无专人看护,甚至为了节省维护资金经常性闭门谢客的现象。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荔北战役纪念馆为例,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里只有一人看管,纪念厅大门紧闭,其中一扇门因为失修而用宣传栏展板挡着。

2.红色文化宣传渠道单一

红色文化的宣传需要更多有效的渠道,总体而言,渭南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宣传范围较为局限,宣传层次不够深入。[3]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多依赖传统手段,而缺少新媒体技术介入,很多革命旧址仅局限于挂牌、立碑,有的革命旧址甚至没有专业讲解人员,参观者仅能通过展厅的图文进行了解,这使参观人员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革命历史。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没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诸如在各县区乃至省市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渠道进行宣传,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导致了革命旧址进行修缮后,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仍鲜为人知、无人问津。

3.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不够

从红色资源分布来看,渭南市两区两市七县皆有红色遗址分布,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规划,整体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现方式主要有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故居等元素。走进纪念馆,呈现在眼前的是“展板+橱窗”这样的传统陈列式展览,展板以图片、文字形式展示出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橱窗展出少量革命年代的历史文物。纪念馆、纪念厅中缺少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和情景体验项目,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活力。

三、渭南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

要传承好渭南红色文化,就要深挖渭南地区的红色革命人物、红色文化遗产等资源,加强宣传,以“传统+现代”多渠道、多形式传播渭南红色文化,运用新媒体手段,使红色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用心用情用力地保护好、传播好、运用好渭南红色文化资源。

(一)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

1.挖掘渭南红色革命人物故事

红色革命故事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渭南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和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对渭南革命人物故事进行挖掘,以时间为序,整理在渭南这片红色沃土上所涌现出的革命人物故事,如在陕东播撒革命火种的魏野畴、创建陕西第一个团组织的王尚德、誓死不屈的温济厚、智取华山英雄刘吉尧、战斗英雄张富清等。深挖这些革命人物的成长故事、英雄事迹,加以整理成数据库,通过渭南党史网红色故事专栏展出,并以微党课的方式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展播,以弘扬红色英雄事迹及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做好渭南红色文化遗产修缮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渭南地区人民在革命中留存的革命遗址和革命遗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传承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目前,一些革命旧址在保护和利用中存在漏洞,因此,各地要争取专项资金,动员各方力量,不断完善渭南国家级、省级文化保护单位以及影响较大的纪念馆、纪念地、名人故居等地的基础设施,并进行合理改造,运用科技提升陈列水平。[5]

(二)强化宣传,拓展传播渠道

1.创新传播方式

做好渭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就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以渭南地区的纪念馆、博物馆、故居、烈士陵园等为主线,建立红色资源网络平台、数字化展馆、数据库等,运用图文、音视频、模型等方式,利用VR、AR等高新技术手段,使人民大众可以借助移动端、网络端平台随时随地走进红色纪念馆,全景式体验那段峥嵘岁月为我们留下的红色记忆。

2.开展宣讲活动

宣讲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手段。2021年,渭南市委宣传部组建了“渭南市红色故事宣讲团”,开展了“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讲解员巡回宣讲活动。他们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将听众带回过往的峥嵘岁月当中,生动再现了三秦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谱写的壮丽篇章。各革命旧址加强对讲解员的培养,通过宣讲将先辈们的故事传播传承。

(三)巧用载体,创新表现形式

1.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运用投影沙盘、AR、VR等数字化手段,让红色文化资源从博物馆、纪念馆的展陈中“走”出来;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动态互动,使人们能够完全沉浸式地觸摸、感知到红色文化,推动文物“活”起来,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如利用文物多媒体互动触碰“魔墙”,参观者能够在自由探索中仔细观察文物,了解文物故事,激发参与热情,在互动中获得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提升动力,让文物“火”起来

运用新媒体,创作系列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红色文化产品,将渭南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与当下生活相协调,充分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创作红色小说、红色动漫、红色影片、红色游戏等文创产品以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如推出“革命文物连连看”互动游戏功能区,将文物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青年一代。[6]

四、结 语

红色资源承载着红色基因,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之中和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将红色基因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才能让红色江山世代相传。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2022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及传承路径”(2022ND0451);中国机械政研会机械职教政研会2022年度课题《党史教育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浸润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22B06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金强.西北野战军发动三次攻势[J].新西北,2021(6):20.

[2] 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渭南简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71-272.

[3] 张志慧,苏站站.渭南市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路径思考[J].城市建筑,2021(35):96-97.

[4]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1.

[5] 郭美静,郭美俊.山西红色基因的百年演进与传承路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9.

[6] 卢小丽,熊芳.湖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J].中华文化研究,2020(1):66.

猜你喜欢

演进渭南红色文化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三国渭南之战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