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两大群体、一项改革”有效释放农村内需空间

2023-07-13涂圣伟张义博周振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需低收入农民工

涂圣伟 张义博 周振

目前我国仍有接近40%的人口长期居住在乡村,每年有数亿下乡消费城镇居民,不论消费还是投资,农村都蕴藏着巨大成长空间。扩大农村内需亟需四个维度的政策转型,即政策导向从化解城市过剩产能转向服务农民美好生活,政策手段从短期刺激政策转向构建内生增长机制,瞄准主体从农民转向城乡多元化群体,调控策略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需高效匹配,聚焦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低收入人口两大群体,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效增加农村投资和消费。

一、当前农村内需特点与趋势

(一)农民消费增速快于收入增速,负债型消费引发的居民家庭债务风险值得关注

除了受疫情影响,2020年和2022年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外,2013—2021年间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普遍高于收入增长。而且,农村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现象兴起,农民从以前审慎“量入为出”逐步转向适度“超前消费”,通过关系借贷、信贷等方式消费的现象开始在农村升温。据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家庭户均年内累计借入款32410.12元,其中,生活借款占比超过70%。

(二)农民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上升阶段,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正在逐渐提升。据测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2013—2022年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814,分别比1991—2000年、2001—2010年高出19.7%和9.5%。同时,农村居民教育、医疗、文娱等服务型消费占比增加。2014—2021年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比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快1.7个百分点,推动2021年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达到38.6%。

(三)农民进城、市民下乡等跨域消费愈发普遍,网络化消费渐成新亮点

市民下乡消费增长态势明显。2021年课题组对全国1060名城市居民问卷调查发现,89.3%的城市居民有过下乡购买产品经历,92.2%的城市居民到过农村休闲旅游,下乡市民在农村年均消费达2923元。同时,农民进城消费渐成常态。据统计,当前我国约1.6亿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5亿多农村常住人口以县域为主要消费地。另外,农村网上消费持续升温。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

(四)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拐点性下滑,社会资本农业农村投资陷入徘徊

从总量规模看,“十三五”时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速-3.1%,而“十二五”时期的平均增速高达31.4%。从主体结构看,社会资本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在八成左右,是农业投资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受一些地方政策执行过程中“一刀切”“层层加码”影响,2022年第一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了2.9%。

二、推动扩大农村内需政策四个维度转型

(一)价值导向:从化解城市过剩产能转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过去多次应对重大外部冲击时,出台实施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补贴政策,往往将刺激农民消费视作化解城市过剩产能的“工具性”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真正有效扩大农村内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理念,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高品质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奔富路径,最终形成农民富裕与农村内需扩大的良性循环。

(二)政策手段:从短期刺激政策转向构建内生增长机制

现有研究发现,农村消费补贴刺激政策虽然具有短期提振效应,但长期内提高总消费水平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当前不少地方财政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承压,短期性调节手段日益捉襟见肘,需要更加注重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打好长短结合的政策“组合拳”,破除制约农村内需扩大的政策瓶颈和制度障碍,建立农村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机制。

(三)主体结构:从单一瞄准农民转向城乡多元化群体

当前,农村居民的需求早已突破农村地域范围,520万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每年数亿人次的城镇居民下乡消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突破了城乡边界。扩大农村内需不能只盯着农民的需求,要创造条件满足下乡城镇居民和返乡农民群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在更大范围高效配置城乡资源要素、促进农村产品和服务价值实现。

(四)调控策略:从需求管理转向供需高效匹配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接近城镇水平,若仍侧重于需求侧刺激,极易出现政策效果不佳。新形势下扩大农村内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农村内需的适配性,形成农村内需牵引供给、供给创造农村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聚焦聚力“两大群体、一项改革”

(一)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时代来临,围绕“安居城市”的投資和消费空间巨大

从投资看,新生代农民工刚性落户需求下,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投资空间。从消费看,人口由乡进城流动中农民工居住需求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居民的68%。农民居住购买力在农村、县城、打工城市三个空间耗散,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消费。

建议围绕“安居城市”建设,加快推进1.5亿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落户城镇。大规模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加强农民工购房信贷支持,引导举家迁徙的农民工家庭自愿有偿退出农村“三权”。实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实施特大镇能级提升工程,重点关注县城在扩大农村内需方面的作用,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县域消费环境,将县域打造成新阶段扩内需的战略纵深空间。

(二)农村低收入群体:数量规模较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

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规模庞大。若按照农村居民收入中位数的50%或者生活水平倒排20%的标准,当前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为1亿—1.1亿人。若按照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成人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0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达到3.3亿人。

建议实行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倍增计划,加快推动脱贫特色产业现代化,因地制宜采取建设“乡村振兴车间”、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方式,推动低收入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探索发展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机制。启动农村低收入群体债务风险化解行动,强化低收入群体债务动态监测,千方百计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偿债能力,借助医疗、教育等公共消费,减轻农村低收入群体家庭支出压力。

(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改善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为29150元,较2013年增加了12112.6元。未来需要深化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扩大农村消费。

建议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途径,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明确将闲置宅基地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具体路径。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对农业农村数据要素、生态产品等市场,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模式后逐步推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猜你喜欢

内需低收入农民工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娶低收入老婆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