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逻辑进路

2023-07-13唐红涛

关键词:三步走攻坚数字

唐红涛,熊 悦

(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引言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超5 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780个贫困县成功摘帽,贫困地区“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问题总体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成果。然而,仍需认识到当前我国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仍处于较低水平,相对贫困治理有待加强,部分贫困群体的返贫风险居高不下,“等靠要”“懒散闲”等消极态度滋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实现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后,还需要设立一个过渡期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中国独有的贫困治理方式与策略,是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的自然延伸,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能够为后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大量经验支撑[1-2]。为此,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脱贫攻坚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根本遵循。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学界也积极探讨相关命题并提出了丰富的研究结论,黄承伟[3]从系统演化的视角出发,指出巩固拓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巩固拓展以有效衔接为方向,在巩固拓展的同时推进有效衔接;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为方向,在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此,三大战略具备一定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其演化逻辑对于未来深入研究和政策方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在培育经济增长点、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信通院于2022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6.2%,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更加显著。其中,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超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4 221亿元,已完成117个数字乡村试点的建设,说明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综上可见,数字经济发展所显现的强劲动力给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鉴于此,厘清数字经济对于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作用机制,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今天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以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为逻辑框架,分嵌入、渗透和融合3个阶段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巩固拓展、有效衔接和乡村振兴三大战略的作用路径,逻辑框架图详见图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图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逻辑进路图

二、迈出第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数字经济嵌入阶段

乡村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到了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即巩固拓展我国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期间,党和国家坚持“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战略,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和社保兜底等扶贫方式,巩固拓展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生活水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然而,脱贫基础薄弱、边缘群体返贫风险巨大、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脆弱等现实问题不断冲击着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的宝贵成果,如何进一步开展我国“三农”工作也亟待总结借鉴脱贫攻坚时期的历史经验,因此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乡村发展需要坚实地迈出第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脱贫人口生活水平,如此才能保证后续有效衔接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常分为“成果巩固”和“成效拓展”两个环节,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巩固”强调成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拓展”则注重的是帮扶对象的扩大与标准的提高。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此阶段初步嵌入乡村发展战略,主要凭借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信息平台等“硬件”要素在巩固拓展过程中发挥支撑助力作用。逻辑框架图详见图2。

图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数字经济嵌入阶段逻辑框架图

(一)数字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成果巩固的目标受众集中在贫困标准线边缘群体上,即重点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针对脱贫攻坚成果的“脆弱性”,数字经济以建立返贫预警机制、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持帮扶政策的稳定供给等手段防止发生返贫与新致贫情况,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与可持续。

第一,搭建监测预警系统。数字经济提供大数据技术,能在继承原有贫困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整合、优化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推动实现精准防治返贫与新致贫的动态管理,同时数字经济还能支撑地方建设自有的贫困治理信息系统,建立不稳定对象以及贫困边缘对象的数据库,对监测情况及时预警并反馈。截至2022年2月底,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建成的防返贫监测体系总访问量达到685.6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19.4万件,已办结18.1万件;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创新“一网络四平台”,探索建设联动监测、联动帮扶、联动跟踪的协同推进模式,当地238户647人被纳入监测范围,实施线上救助86人次(1)资料来源于上观新闻网《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一年》,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2/03/07/677704.html,2022年3月7日。。借助数字技术,高效、精准的返贫监测得以实现,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第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了乡村地区互联网的建设步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具体体现在居民生活方面,数字经济拓展了乡村网络覆盖面,为农村居民连接外界市场提供平台,有效提升了其用网能力;产业发展方面,数字经济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倒逼乡村地区健全线下运营、物流、冷链、仓储等网点建设,将“区块链”技术有机融入农村电商,稳住并持续发展脱贫攻坚成果。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通过狠抓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赋能,县域内已累计建设5G基站389个,实现全县行政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建设县级物流中心1个、镇二级物流仓21个,开辟邮路4条810公里,全县快递物流直达120个村,服务辐射覆盖100%行政村(2)资料来源于西北信息报《山阳:狠抓基础设施提升 强化信息赋能 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153361384867120&wfr=spider&for=pc,2023年2月7日。,不断健全着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从而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三,保持帮扶政策稳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党和国家通过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期间取得了系列成果,但其成效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后才能展现,因此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持续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巩固教育扶贫成果。此外,脱贫攻坚期针对已脱贫人口和产业的“扶上马送一程”等政策思想,也需延续到成果巩固阶段,借助数字经济,推动脱贫帮扶政策向过渡期的“发展型”政策有机转变,为脱贫地区群体增收和产业发展提供长效推动力。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新兴业态在推动脱贫地区产业长足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秭归县脐橙滞销问题困扰着已脱贫人口,美团优选于2021年1月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美团优选品质鉴定,5 000斤此前滞销的脐橙被一次性收购,销往山东、浙江等20余个城市(3)资料来源于新华社《数字经济凝聚巩固脱贫磅礴伟力》,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0/content_5587980.htm,2021年2月20日。。由此可见,以美团优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逐渐成为拓展农户销售渠道、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点。

(二)数字经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不同于巩固,拓展则针对脱贫攻坚成果的“有限性”,要求在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力,在持续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和共同富裕等层面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能使脱贫成果的质量效益与主体参与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成就更为显著,更好地衔接到乡村振兴。

第一,提高成果质量效益。针对产业扶贫成果,乡村产业虽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产业之间同质化程度高,导致内部竞争严重。数字经济能够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乡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数字环境,因地制宜提出契合当地优势与特色的产业发展途径,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特色产品与品牌,既有效避免了同质竞争,也有利于促进产业间协同合作,构建多元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有效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针对生态扶贫成果,以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入生态产业,能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生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脱贫地区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以巩固生态脱贫成效。

第二,激励农民主动参与。农民群众是乡村建设真正的践行者,但部分已脱贫人口仍存在政策依赖、福利依赖和发展信心不足等问题,成效拓展需要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三农”逐渐成为各电商与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短视频+直播带货”已成为广大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平台。例如:“扶贫数据带你走进云上人家”“赶海少女带你体验诗与远方”等,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多美丽的乡村生活被发掘与传扬,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激励了巩固拓展的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建设,赋予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与能力。

第三,推动城乡接轨融合。其一,数字经济扩大了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拼多多持续深入农业主产区及“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数字平台与产品所具备的公共属性使其成为应对贫富分化的有效工具[4],从而有利于实现“先富带后富”,推动乡村地区发展。其二,数字经济推动建设城乡一体化消费市场。京东自2015年启动农村电商战略,至2020年底农产品交易额已超5 000亿元(4)资料来源于新华社《数字经济凝聚巩固脱贫磅礴伟力》,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0/content_5587980.htm,2021年2月20日。,在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参与下,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淘宝村等基地爆发式增长,农产品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打通了城乡消费链条,为城乡消费的融合与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此外,数字经济还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教育文化资源的城乡均等化,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缩小城乡多维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述电商平台链接起了脱贫地区产业的上中下游,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吸引技术、资本、产品和服务等资源在脱贫地区落地,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弥补了城乡间的发展鸿沟。

三、迈好第二步:推进实现二者有效衔接——数字经济渗透阶段

乡村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必经之路”和决定性工程。脱贫攻坚成果的脆弱性与有限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必然性,必定要求在巩固拓展的基础上,总结脱贫攻坚时期的制度成果与精神财富,切实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从集中优势资源投入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从短期巩固拓展到长远乡村振兴的战略演进。只有切实迈好第二步、实现二者有效衔接,才能全面振兴乡村,稳步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此阶段,数字经济逐渐渗透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有效衔接路径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上,发挥针对性地破解作用。逻辑框架图详见图3。

图3 推进实现二者有效衔接——数字经济渗透阶段逻辑框架图

(一)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

在有效衔接的路径中存在许多现实阻碍,抑制二者衔接的“有效性”,其中,城乡鸿沟、产业低质、内生不足和协同困难四大困境最为显著。

1.城乡鸿沟难破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差异性的区域政策,将资源优先集中到发达地区,实现了中心城市和城市圈的迅速发展,此后鼓励发达地区“先富带后富”,以期最终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然而,受集聚效应、虹吸效应等因素影响,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同时乡村发展仍桎梏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乡村居民受制于基础设施短板与人力资本匮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使乡村社会陷入“资源沉睡”的发展困境。

“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普遍认同的“数字鸿沟”被定义为获得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机会不平等[5],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级:一级数字鸿沟体现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可及性差异,二级数字鸿沟体现为城乡居民之间数字化信息理解、获取与应用的能力差异,李怡等[6]进一步审视数字鸿沟现象,提出在一、二级数字鸿沟形成并作用的基础上,数字经济将对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产生复杂影响,从而诱发以城乡收入差距为表征的三级数字鸿沟。对此,学术界在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主要的研究结论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综上,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本文综合已有研究观点总结提出:一方面,数字经济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新兴就业岗位、提升了农副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发展优势,不利于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且对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产生替代效应,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总的来看,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取决于“缩小”与“扩大”两种效应的力量对比,因而破除数字鸿沟,将有利于发挥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用,摆脱有效衔接的困境。

2.产业质量难提升

首先,农业数字转型难。主要存在数字环境建设受限、数据要素应用受限和产品市场流通受限三大表征:第一,数字环境建设受限。乡村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即使部分地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配套的信息服务系统并未完善,同样会制约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第二,数据要素应用受限。先进要素向农村扩散的渗透力不强,数字要素尚未成为乡村振兴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导致在农业生产最初的数据采集环节就面临巨大困难;第三,农副产品流通受限。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但我国农副产品流通大多依旧依靠传统的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两种渠道,相较于数字化流通平台,传统渠道经营范围、信息交流以及区域流通均受到严重限制,不利于农业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优化难。第一,在产业融合层面,我国乡村地区单纯依靠发展农业来改变农村面貌是行不通的,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但我国乡村三产融合仍处于初级水平,难以发挥“1+1+1>3”的集聚效应。第二,在产业升级层面,我国乡村地区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数字技术赋能的现代信息化产业较少;此外,特色支柱产业少,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出效益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第三,在产业集聚层面,乡村产业空间地理上较为分散,呈零星分布状,造成运营成本高、物流体系建设难度大、产业协同程度低等现实难题。第四,产业持续层面同样限制了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在脱贫攻坚的特殊时期,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扶持乡村产业发展是必需的,但在实现有效衔接的新时期,产业扶持措施应该因时、因地而异,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前提,尊重农户的自主选择,否则将削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助长农户“等靠要”的思想。

3.内生动力难激发

顺利实现物质脱贫目标后,精神贫困成为诱发返贫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村人口依旧抱着“争当贫困户”的消极态度,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缺乏内生动力支撑。本文探讨内生动力难激发的深层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从福利政策陷阱角度来看,有效衔接需实现由“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而转变不畅、一味推行特惠性的帮扶政策,一是可能助长受益人口“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可能刺激到边缘人口滋生不公平感,诱发更多不稳定因素,从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易发生返贫与新致贫现象。从人力资本差异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教育水平、文化素养较低,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农民接收互联网信息能力差,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不完善,因此农村居民多为低技能劳动力,而Acemoglu等[16]研究结论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导致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下降和失业率上涨,并激发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二者之间差距拉大,形成城乡间人力资本的差异,从而削弱农村地区居民就业、创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村民思想与政策设计的匹配问题同样值得学界加以关注,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乡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村民针对乡村振兴的诉求逐渐多元化、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而治理方式仍达不到与其匹配的水平,同样将致使乡村振兴参与主体内生动力缺失。

4.协同机制难形成

目前,我国乡村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协同治理结构,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多方协作的效用,未能凝聚乡村振兴的重要合力。其几点成因如下:一是压力传递不当。“压力传递”是指将衔接期具体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实现任务从总体到各级个体的层层分解,然而部分乡村出现了行政压力层层放大的现象,导致压力传递与动力激发失衡,加剧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与消极心理,甚至引发基层工作人员在政策“敷衍”下的非合作博弈,影响有效衔接的质量效益。二是政策推进不力。存在政策工具无力、制度安排缺乏、动员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已脱贫地区对于有效衔接的概念认知模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认为有效衔接与乡村振兴可以“留给未来”,故两大战略衔接度低。三是战略安排不合理。在产业发展战略上,一些地方为实现本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大力引进“短平快”的产业项目,或者“依葫芦画瓢”直接套用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这一不利于地区产业的长期性发展,二不利于发挥地方特色与优势,致使乡村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加剧返贫与新致贫风险、加大吸引社会资本困难,最终恶化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不利于实现二者有效衔接。

(二)数字经济的破解路径

1.补齐乡村短板,破除城乡藩篱

第一,补齐乡村硬件短板,破除城乡一级数字鸿沟。一方面,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5G通信网络、物联网和农村电商线下站点等信息技术设施,同时持续推进电信服务工作,为乡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实现乡村现有基建的数字化转型,如智慧水利灌溉、智能电网、智慧物流等,打造乡村产业链的坚实基础。

第二,补齐乡村软件短板,实现乡村全面数字转型。一方面,数智化教育破除城乡二级数字鸿沟,在知识文化教育上,加强互联网培训平台建设,建立专门面向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为乡村地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更为高效的学习通道;在职业技能培训上,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意识和素养,使其了解并熟练运用数字化运营方法,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水平人才的有效供给;在信息技术创新上,推行“产学研用”工程,支持科研机构与高校为乡村地区提供先进的科研成果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破除了城乡三级数字鸿沟,互联网下乡与农村电商的普及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流向趋势,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在有效提升农户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培育了企业家精神,促进了创新创业发展。

2.赋能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质量

脱贫攻坚期的实践已证明,大数据将极大地促进科学种养和农业精细化生产,辅助农业产业规划决策、农业金融管理服务、农产品质量溯源等。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贵州屯上村“白叶一号”种植基地的白茶产量与质量均实现了提高,推动了农民增收(5)资料来源于人民资讯《贵州:数字经济助力中国西部山区巩固脱贫成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924153638136397&wfr=spider&for=pc,2022年8月1日。。因此,需建立网络化的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整合各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层政府机关、农业科研院所、消费者等主体,收集、统筹、存储农业信息数据,并向各主体提供技术支撑与精准的市场信息。在促进多方协同的同时,还需重视大数据的应用,运用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等工具优化涉农要素供给,以数据算法和模型为核心夯实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就破解产业结构优化难而言,首先,数字经济借助信息技术带动乡村多业态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精品产业,并积极融入农业生产中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持续推进乡村三产融合,通过产业协作与产业融合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创造乡村产业链与价值链延伸效应,实现三产“1+1+1>3”的有效融合;其次,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虚拟集聚”应运而生,产业的虚拟集聚可以看作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打破时空界限,逐渐形成“网络化”的产业组织,组织内数字化信息共享、生产经营活动协作融合,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的一种现象[17]。产业虚拟集聚将突破传统产业经营的时空约束,重塑业务流程与信息传输方式,几何式放大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功能,实现农村全产业链主体的互联互通;最后,特色产业是数字经济应用于农业农村的重要支点,借助“互联网+”的利好,贵州省铜仁市积极发挥特色优势强农业,加快推进“一县一业”发展,逐渐集聚壮大了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品牌综合效益、美誉与竞争力不断提升,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6)资料来源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铜仁:数“智”赋能乡村振兴》,http://xczx.guizhou.gov.cn/xwzx/dfdt/202212/t20221222_77700804.html,2022年12月22日。。因此,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应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数据赋能的作用,开发符合地方实际的可持续产业,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实现乡村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档升级。

3.凝聚协同合力,实现内生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需优化顶层设计,有效借助数字化平台建设智慧政府。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线上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完善以及电子参与对政府治理水平均具有积极的影响[18]。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的电子政务平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能够优化有效衔接的制度基础、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利用激励手段强化各方协同关系,助力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以贵州省余庆县龙溪镇为例,通过“党建+村企社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数字化直播平台,加强了网络直播在政民互动、公众参与方面的沟通交流(7)资料来源于中国网信网《“数字乡村”开启乡村振兴新动能》,http://www.cac.gov.cn/2020-11/03/c_1605967517634496.htm?ivk_sa=1024320u,2020年11月3日。,使政务服务工作真正惠及广大群众。其次,以数字普惠金融等手段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完善投融资与风险识别机制,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加大对乡村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研发创新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再次,为调动农村居民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积极性,应加快实现乡村地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体系的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与数字化应用,为村民的生产经营以及生活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指导。最后,积极利用大数据平台作为实现乡村多元协同治理的重要载体,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全面上网”,吸引企业、村民、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与海量资源入驻,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脱胎换骨”,在协同合力机制下激发各主体内生动力,深刻改变各主体建设乡村的精神面貌。

除上述路径外,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促进消费升级、激励创新创业以及释放数据要素生产力这3个途径实现有效衔接。首先,数字经济为乡村居民带来了收入的增长,实现了丰富、优质的产品供给,打通了城乡双向消费市场,从而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规模、改善了其消费结构、推动了农村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反过来又有利于收入提升、人力资本培育与就业创业意愿激发。其次,智能化、信息化的知识与技术引入乡村,能够激励乡村地区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从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最后,数字经济的核心与本质是数据,数据具备的经济特征使其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它能够突破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在释放自身价值的同时,倍数化提升原有要素价值,从而在优化要素配置、降低价值创造成本、提升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大放异彩”。

四、迈进第三步: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数字经济融合阶段

乡村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最终归宿和长期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有效衔接、整体提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担负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三步走”的前两步均着眼于过渡期的政策设计与工作部署,其最终都要向长远的乡村振兴战略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乡村的全面振兴。在“第三步”阶段,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全方位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痛点亟待解决。逻辑框架图详见图4。

图4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数字经济融合阶段逻辑框架图

(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1.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升级

宏观层面,从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的视角看,二者融合能够发挥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19],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从乡村三产融合的角度看,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和要素互联,建立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并进一步扩散到相关产业,拓展乡村产业间的关联关系[20-21]。

中观层面,聚焦在农业数字化视角上,数字经济将解构并重塑我国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经济效率变革、产业质量变革和发展方式变革,实现农业由生产导向、增产导向和小规模经营模式转向需求导向、提质导向和适度规模经营模式[22]。2015年以来,浙江省桐庐县在数字化农业建设方面总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共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园区4个、智慧农业示范点3个、农机作业智慧监管系统1套、农业应急管理智慧系统1套,通过加快农业与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融合,极大提升了桐庐县农业精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同时,数字经济为实现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环节的透明化提供支持,推动构建了现代化、信息化的农业产销体系;将视角放宽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来看,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具备的即时、快速等特性,促使其与传统生产要素协调配合,进而将数字经济充分融入传统产业中,催生出以农村电商、智慧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业态。以“桐庐味道”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为契机,通过场景化、体验式项目,浙江桐庐展示了云观、云游、云享、云购等沉浸式交互场景,线上线下共享体验形成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8)资料来源于潇湘晨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高台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纪实》,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010290203629108&wfr=spider&for=pc,2022年8月24日。,从而为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契机,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也能够建立低成本、高覆盖的金融信贷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为乡村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微观层面,数字经济通过电子商务等平台促进小农户与市场的有机衔接,减轻了农村经营主体与外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信息获取与应用的能力;此外,受益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农村经济发展新兴业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在线办公的实现打破了工作场所的地理限制,为农村居民就业、创业创造了海量的经济机会,推动了乡村地区创业蓝海的价值实现。

2.数字经济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

其一,在经济领域,传统农资企业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开启数字化转型进程,缓解了传统乡村市场中存在的信息闭塞等问题,提升农户在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从而增强了其利益分配的能力,推动培育高素质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23]。其二,在教育领域,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数字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教育供给,利用低边际使用成本实现大范围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培育高素质的新型乡村振兴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其三,在基层治理领域,数字经济也能够培育乡村基层治理人才,通过推动基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数字化辅助决策路径,助力乡村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培育高素质的乡村基层治理人才。

3.数字经济赋予乡村文化新生命力

首先,在文化传播技术上,数字经济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媒介支撑,以多媒体平台等经济高效的媒介记录并传播乡村地区特色文化,摆脱文化传承困境的同时,创造数字文化资源的价值;其次,在文化内容形式上,数字经济创新乡村文化的呈现形式、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推动进行乡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与IP的开发、制作与生产,深化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文化本身内容拓展之外,数字经济嵌入乡村,逐渐形成了乡村特色旅游、特色小镇开发、特色文化农产品等新型产业,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助力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最后,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乡村数字文化消费需求呈爆发增长的趋势,逐渐拓展和延伸了乡村文化产业链,乡村文化产品被赋予更高的附加值,进一步激活了乡村产业要素活力,优化了乡村全产业链,成为乡村经济增长与村民收入提升的新兴路径[24-25]。

4.数字经济助力美丽生态乡村建设

其一,数字经济助推绿色农业发展。高效、清洁的数据要素的嵌入能够减少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利用大数据提高质量监测、污染治理等环节的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与集约化。其二,数字经济助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传统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精准的数据与自动控制技术,淘汰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降低污染排放,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乡村污染治理。其三,数字普惠金融支持资环企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对乡村资环企业、低碳项目采取优惠、信贷等支持,同时严格挤压高污染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达到减轻乡村的生态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其四,数字经济助力环保生活推广。面向乡镇垃圾分类的生活场景,浙江省嘉善县大云镇开展了数字化实践,“大蔚分类”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运营”模式,打造了全民参与、积分激励的活动,吸引12 934人加入垃圾分类工作中(9)资料来源于衢州市科协《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最佳实践案例在衢州揭晓》,https://www.zast.org.cn/art/2021/5/20/art_1691830_58946760.html,2021年5月20日。。综上,数字经济为建设美丽生态乡村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

5.数字经济优化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节奏,亟待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数字经济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数字技术的介入突破了乡村治理的一元性桎梏,有利于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构建乡村振兴“五级书记”工作格局,并逐渐推动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其次,数字经济能够推动治理流程开放化与高效化,依托数字化政务平台,打通了基层与村民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渠道;推动政策数据公开化,破解以往自上而下的封闭性传导通道,构建公开、透明的政务数据流通体系;最后,数字经济能够推动治理决策有效化,“互联网+政务”模式弥补了传统治理的缺陷,有利于基层政府准确研判民众需求、及时规避恶性事件,充分发挥多元治理的决策优势。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痛点

然而,在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几大痛点阻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即数字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乡村实体经济、颠覆人力资本结构和加剧城乡发展失衡,这给引导数字经济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首先,从实体经济发展看,数字经济可能给乡村传统实体经济带来“毁灭式”冲击。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存在部分地区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乡村发展规律,在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地区盲目推进数字基建项目与数字产业部署,制约了数字经济与乡村实体经济的有序融合,引致“数字泡沫”现象日益严峻,然而数字经济的无序扩张极有可能催生产业过剩、投机资本大量流入等风险,如2021年初社区团购大规模恶性价格战现象,若不对类似的数字企业“短视行为”加以管制,极可能诱发乡村产业空心化等不良现象,不利于乡村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从人力资本结构看,数字经济颠覆人力资本结构,加剧了结构性与摩擦性失业。数字经济在极大地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对低技术水平劳动力产生了替代效应,这部分群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此外,数字经济时代下,高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大部分从事简单劳动的低技能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下降,直接关乎国计民生与共同富裕问题,让相对贫困治理面临艰巨考验。

最后,从城乡多维差距看,“数字鸿沟”持续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固化现有阶层结构的同时催生了一批新的弱势群体。现如今我国虽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乡村、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集聚,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信息设施建设鸿沟、数字技能水平鸿沟、数字使用程度鸿沟和数字智能知识鸿沟等多维鸿沟加剧了技术普及不平衡、知识配置不均等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进程的推进。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积极引导数字经济有序扩张,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素质与职业教育的可及性,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数字人才培养基地,弥合数字鸿沟与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促进数字要素在城乡要素市场的流动,驱动乡村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有效规避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看,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全面融合过程中,其赋能作用强于由“痛点”引发的负面影响,显著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本文在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逻辑框架下,主要总结了以下几项内容:第一,系统梳理了巩固拓展、有效衔接和乡村振兴三大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的内在演化逻辑,并将数字经济在战略演化过程中的分阶段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分别从“巩固”和“拓展”两个层面阐述了数字经济对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第三,厘清了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数字经济如何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选择。第四,梳理归纳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五大赋能机制与痛点。由此,本文为丰富数字经济视角下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相关研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此外,需要明晰的是现有研究仍存在着些许不足,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第一,挖掘客观数据,引入数理分析。现有研究多强调实践导向与政策导向,因此理论层面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实证类文献较少,尤其是二者有效衔接的方法与测度这一问题,缺乏数据的挖掘、数理模型的引入与分析,且现有的部分实证类文献研究数据或仅聚焦于特定地区,或来源于调查问卷、访谈等渠道,数据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多平台、多渠道获取海量客观数据,也能够借助多样的数智化软件建立数理模型、创新研究方法。第二,“内外兼修”,完善研究体系。目前,关于巩固拓展和有效衔接的系统内在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仅有少部分学者将外部因素嵌入衔接进行系统探讨,如数字经济、财政金融、政策制度等。未来研究可以借鉴成熟的乡村振兴研究体系,在充分挖掘“内部”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外部”影响因素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作用效应,从而更好地为政策制定与战略部署提供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三步走攻坚数字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答数字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数字看G20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