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耕文化融入农职类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引领和思考

2023-07-13陈秀娟谢君娜

公关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文化育人

陈秀娟 谢君娜

摘要: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传承教育作用,新时代农职类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以创新的理念将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不断强化农耕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建立有效的农耕文化融入新路径。

关键词:农耕文化,农职类高校,文化育人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教育和传承意义,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特别是农职类院校进行传统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上,高职院校理应抓住机遇,以创新的理念将优秀的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农职类院校特有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一、 农耕文化融入农职类校园文化的意义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传统农耕文化中所形成的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精耕细作、敬天重农等理念特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农耕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进入新时代,中国农耕文化焕发出了新的价值。农职类院校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机构,理应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发展,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需求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引导和传播。农耕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农耕文化的传承也具有地域性特征,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进校园,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作为农职类职业院校推进农耕文化进校园,更有利于形成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有利于品牌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农耕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一些学者对农耕文化融入校园进行了研究,如高明等探讨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王婕等对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阚国坤等分析了中华农耕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内涵特征。一些农业类高校还建立了农耕文化研究所,对农耕文化进校园做了一定的努力,但对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体系还没有系统的阐述和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还有待完善。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的教育基地,承担者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中,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授。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上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农耕文化的实践体验,能够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将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方面,常常出现深度融合欠缺、活动流于表面、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部署。部分高校建立了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但是覆盖面不广,在校生知之甚少。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结合的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这不利于农耕文化与高校的校园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

(二)高职校园农耕文化建设投入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强国兴农的时代背景下,农职类高职院校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各高校在建设农耕课程、农耕研究所和农耕文化展示平台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投入。但在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还有待加强,在校园文化基础设施中,农耕文化设施小品不多,农耕文化的宣传还不够深入,校园文化软装饰中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农耕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占比还不够,在校生对农耕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有些同学甚至对农耕文化知之甚少,缺少系统的知识概念体系。

三 、农耕文化融入农职类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传承教育作用,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不断强化农耕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建立有效的农耕文化融入新路径。

(一)运用新媒体,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农职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校内农耕文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利用好传播媒介的引领和宣传作用,自上而下,在潜移默化中将农耕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抖音、微信、微博等),结合农耕文化的时令性,积极推广农耕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进入专题学习平台进行系统学习,增强大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在多媒体宣传的基础上,还应对教辅管理人员和媒体平台负责人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有效提升农耕文化宣传的氛围和效果,提升广大学生“知农爱农”的强大自信,在全校上下形成一个“劝农兴农”的文化育人格局。

(二)建立农耕文化社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农耕劳动教育活动,通过观察农作物季像变化,参与农作物种植过程,在实践中领悟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利用农职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对农耕文化进行探索,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培育更多新型农业技能从业者为目的,将优秀的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社团建设,丰富社团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大学生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探索与传承。农耕社团依据农耕文化,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是定期举办毓秀园林节、百花艺术节、开展农耕诗词大会,农耕文化征文比赛,甚至将农耕文化元素运用到迎新晚会与运动会开幕式;二是要把农耕精神融入到志愿者服务中,通过志愿者协会,根据农耕文化农令时节,组织花卉养护、园林修剪、绿化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体会和继承优秀的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协同育人。在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和社区人员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度,使其主动成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活动,持续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如开设农耕小讲堂、精彩的江南农耕文化专题讲座、农耕活动体验、农耕项目比赛等。聘请农耕文化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基层工作人员,经常性地开展农耕文化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周边农耕文化教育阵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和实践体验,了解农耕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将农耕文化根植于心。开展农耕文化类的演出,如歌曲、舞蹈、朗读、书画等方式,切实推进农耕文化进校园,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各个农耕文化元素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深刻领悟农耕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强化知农爱农的信心,坚定学农助农的初心,提高学生在农耕文化学习中的参与度和满足感。

(四)依托专业优势,建设品牌农耕文化活动。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清晰地表述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生活,是我国特有的时间文化。将二十四节气中传承的传统科学知识、美学概念和尊重、保护、利用自然的思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播下农耕文化的种子。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专业,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二十四节气彩绘比赛,将同学们心目中理解的二十四节气融入彩绘中,在布袋上,在宣纸上展现个人对农耕文化的热爱;与社区合作,利用专业优势,将承载農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绘制到青砖白墙上,将农耕文化传播到社区,提升农耕文化的传播范围。

(五)开设农耕文化课堂,系统传授农耕文化知识。如开设农耕文化公开课程,理论化系统化传授农耕文化基本知识,根据农耕时令,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深度体验农耕文化的底蕴,在大自然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农业文明发展、农作物品种认知、农事劳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广大青年亲身体会、感悟现代农业科技的变化,激发广大青年认识、熟知农业,探索农业科技奥秘的兴趣,在实践中感悟农耕文化的精髓,强化大学生爱农兴农的决心。

(六)增设农耕文化小品,营造农耕文化体验环境。农职类院校校园建设增设具有农耕文化元素和代表的农耕文化小品,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如增设农耕文化园,形成农耕文化浓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领会到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华文明的精髓,增强了广大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农耕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使农耕文化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七)创办农耕文化展示平台,扩大农耕文化传播范围。创办农耕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博物馆、花艺交流中心等,通过浓缩精华的方式,展示和宣传农耕文化。通过馆内农耕物件,展现中华民族祖祖辈辈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品格。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中敬天惜物、天人合一、勤俭节约的精神,也是我们农职类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际花艺交流中心等9个农耕文化展示平台、江南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实践基地、科普基地、体验中心等。

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在浓厚的学农爱农环境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农耕文化,强化青年学生知农兴农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系列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深刻领悟农耕文化精神,努力成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PR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互联网视阈下农业类高职院校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022SJS0771;2022年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互联网视阈下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NDJSZ2022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新.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耕文化[M]-8,山东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高明.郝田田.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乡村文化.2022(9):51-53.

[3]王婕.吴雅文.周琬琳.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22(6):56-60.

[4]阚国坤.柴义江.基于中华农耕文化视角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内涵特征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7):279-282.

[5]赵霞.杨筱柏.农耕文化的身份变迁与现代发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2.22(3):21-26.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文化育人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技术文化
发展潘集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打造文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成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