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编创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23-07-12钱淑萍高琲玥徐蓉何执渝
钱淑萍 高琲玥 徐蓉 何执渝
【摘 要】编创作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发挥想象力、整合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师鼓励与引导。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为保证课堂效率,容易忽略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存在不会编创、不敢编创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拓思路;绘制图谱,明晰旋律;声势律动,纵情演绎;音乐表演,展示个性;多元评价,以评促学”等途径,助力学生培养与发展音乐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音乐 编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65-04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新课标)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编创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各学段的教学工作旨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融合”四类艺术实践活动,设置学习任务。教师要设计有效策略,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编创兴趣和内在潜质,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通过开展编创教学,助力学生培养与发展音乐素养,是现阶段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编创教学的问题分析
编创是进行音乐二度创作的基础与能力,在当今社会全面推行美育的背景下,编创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应掌握的能力之一。编创能力是一种综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是将艺术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编创能力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形成独特的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水平。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课堂中的编创教学。
(一)部分学生理解浅薄
小学生年纪尚小,心智发育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社会认知不完善,只能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来了解一些音乐作品背景,但这样的方式脱离了实际生活环境,不利于他们理解音乐。例如在《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中,学生通过倾听,能够感受到乐曲欢快、热烈的氛围,但是很难设身处地感受该作品的文化背景,这时需要教师解释“喜讯”是什么,“边寨”在哪里,进而联系历史文化,以视频、图片帮助学生丰富认知。因为学生未具备将自己创作想法融入音乐中的能力,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只局限于表面。
(二)课堂体验感不佳
目前部分教师缺乏相对完整的编创体系指导,多采用边实践、边探索的教学模式。在开展音乐活动时,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编创内容缺乏新意。同时,小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班级人数较多、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等都会导致编创教学停滞不前。这样的教学状态会使课堂模式较枯燥,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艺术体验感不佳,自然难以形成对“美”的感知与理解,无法全身心体验音乐。
(三)未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需要包括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需要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表现性评价、多主体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性,无法通过书面作业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在音乐课堂的编创活动中,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评价的导向作用无法真正发挥。
(四)学科主体地位受限
小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人,音乐欣赏教育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1]以往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为保障学业成绩,一些学校会占用音乐课时间开展考试学科的教学。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上述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当音乐课时不足时,给学生布置编创作业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这有悖于“双减”政策。
(五)场地乐器制约
新课标提出:“通过‘表现,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此可见,器乐是与声乐、表演并列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学校开展“器乐进校园”活动,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奥尔夫乐器也走进了小学音乐课堂。但是对比国内外的上课模式,乐器数量、场地大小、班级人数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堂乐器编创只能分批次进行,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磨灭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编创教学的价值探寻
创编能力的提升能够促使學生在音乐学习中大胆发挥想象力。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以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为重点,虽然这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但是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持续推进,聚焦学生创造能力发展成为现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音乐创编活动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丰富多彩的音乐创编活动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它以多领域的综合,提供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空间。”[2]因此,立足新课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开展编创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一)人才培养趋势
社会在快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应与时俱进。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未来世界的竞争必定是人才竞争,具有创新思维是学生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重视编创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坚持创新导向,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丰富教学模式
艺术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其中创意实践是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例如《阿细跳月》一课,通过反复聆听、感受、哼唱主题部分,学生能够快速精准地抓住主旋律的三个主要组成音“do”“mi”“sol”,以及旋律重复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编创,将三个音符放入原本的旋律节奏中,并让学生尝试以“小先生”的身份,带领其他同学演唱。该形式的编创活动不会使音乐的调式调性发生改变,保留了彝族音乐特点和音乐美感,学生能够借此快速获得编创的成就感,并进一步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丰富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提升音乐素养
新课标强调艺术课程的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核心素养作为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应形成的能力素质。音乐素养培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而编创则是反馈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小学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良好阶段,因此编创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三只小猪》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想要模仿的角色,通过讨论、编创,在欢乐的音乐情境中展现肢体、律动、声音等元素。在具有美感、新意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编创教学的创新策略
音乐的编创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应积极思考,对创作进行探索与实践,将独特的想法转化为艺术成果,展现个性化的音乐才能,同时迁移为其他学科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设计好课堂中的编创内容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开拓思路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实践,从生活中产生,在生活中发展。“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此,教师应该用学生熟悉的声音、场景、音乐,拉近学生与教师、与音乐课堂的距离。在课堂中,利用有限的教学环境,设定生活化的场景,往往会使学生更集中注意力,还能够将现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以更投入的状态进入音乐体验活动中。
以三年级《摇船调》教学为例,多数学生对摇橹船有一定认知,在本课的编创活动中,可以先创设小河中一艘小船缓缓游荡,水里泛起一阵阵涟漪,以及人们傍水而居的街市情境,可在情境中融入商贩的叫卖声、河边妇女的洗衣声、桥边小朋友的嬉闹声等。学生通过分组表现情境,营造氛围,例如模拟洗衣服时敲击石板的“砰砰”声,或搓洗衣服的摩擦声。在理解情境之后将编创的内容音乐化,用奥尔夫乐器表现生活中的声音,将生活化的动作美化为律动,如用串铃、碰铃模仿划木桨泛起水的声音,摇船的动作转化为四拍子的律动,将这些元素加入歌曲当中,最终形成表演。这样的编创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营造了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和音乐。运用多样化的编创元素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绘制图谱,明晰旋律
新课标提出,在进行编创时可以引入线条、图形、色块等方式,即利用点、线等各种图形符号将抽象的音符、旋律表现出来,这是欣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方法。绘制图谱能使音乐可视化,直观体现节奏的长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走向等特点,使学生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做到视听联觉、色听联觉,延伸、拓展、深化音乐学科知识。
例如《打字机》这一乐曲中的两个主题的旋律包括打字声、铃声、换行声三种声音,可以让学生倾听、辨析这三种声音的特点并画下来,如打字的“哒哒”声是快速连续的,可以用波浪线表现;“叮”的铃声是短促有力的,可以用点的符号表示;换行的“唰”声快速且相对长一些,可选择利落的短线条表示。有了三种表现声音的记号,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旋律变化将三个图形填充到完整的歌曲图谱中,还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加入音高、力度等元素,做到分层教学。图谱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应用于音乐欣赏的基础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旋律特点,而且还能快速对照厘清曲式结构。这种方式能使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三)声势律动,纵情演绎
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声势律动是一种以肢体动作(例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为媒介展现音乐节拍和节奏的方式,也是一种随时随地能够展现音乐魅力的方式,不需要任何乐器辅助,学生就可以结合音乐情境编创属于自己的节奏,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创新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声势律动的培养目标与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吻合的。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声势律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例如《清晨》这一歌曲为[24]拍,曲调轻松活泼,学生学唱积极性很高。面对中高段学生,教师首先引导他们为歌曲编创[24]小节的固定节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难度。练习稳定后加入歌声,使学生体会到人体既能歌唱,又能作为打击乐器的神奇之处。其次进行分组编创,利用不同的打击音色,形成多个声部,再者借助嗓音、杯子、小乐器等元素丰富歌曲伴奏,锻炼学生的节奏能力和自身协调性,培养协作能力,以及对多声部音乐的理解能力。
(四)音乐表演,展示个性
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提到学生要“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小学生具备较强的表演欲望和表演能力,教师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形式的课堂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爱上编创,能够积极投身于音乐编创活动中。
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学生需要教师多加鼓励,营造轻松的编创氛围,培养良好的编创习惯。这个阶段的编创教学多以体会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直白地将歌曲旋律、歌词大意表达出来,例如教学《小红帽》时,很多学生会根据歌词内容进行歌曲表演,这样的律动编创富有童趣,学生能够尽情享受艺术表演带来的乐趣。在第二学段(3~5年级)中,学生所学知识增多,因为有了前期所学知识的铺垫,教师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加入多种编创元素。例如五年级学生已经通过《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学习,提前了解、感受了爵士、流行音乐的曲风,以及音乐中的變奏手法。在后续《铃儿响叮当》的课堂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尽情编创歌曲,如改变速度、演唱形式、节拍、歌曲主要节奏、歌曲音乐风格等。这些编创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的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了解音乐内涵。第三学段(6年级)的学生内心敏感,部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较差。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新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六年级的“古风新韵”单元,受古人“丝竹相和,指节者歌”的启发,教师尝试将歌曲与杯子节奏表演相结合,将古代文人的诗词流行化,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音乐的兴趣,锻炼节奏能力,结合多学科、多角度去理解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尊重、理解、包容多元化音乐。
(五)多元评价,以评促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评价应“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结合当下热点的项目化作业评价方式,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情况。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过程。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结果进行恰当评价,包含课时评价、单元评价、学期评价。在编创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提前明晰评价指标。为使编创教学更有成效,结合上述编创活动,教师在实践中为学生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案,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己、其他同学、教师、家长,从学习态度、学习体验、探究过程、编创元素、合作能力、表演展示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在项目化作业评价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他们客观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有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的身份为引导者,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后续学习,更好地调整作品。而家长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编创活动顺利开展,而且还能推动家校共育理念的落实。
音乐编创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潜能的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的继续推行,教师在实践中应当重视编创的作用,首先在课时上给予保障,其次在编创的内容与形式上多加思考,提高编创活动的有效性,保障学生持续创新的动力,引导学生积累音乐编创经验,尊重差异化课程设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真正落实美育。
【参考文献】
[1]戴佳益.闻曲而“思”唤情于“境”: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22(11):85-88.
[2]崔守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创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4):110.
钱淑萍 / 浙江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滨兴学校,一级教师,从事中学音乐教学;高琲玥 / 浙江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滨兴学校,二级教师,从事小學音乐教学;徐蓉 / 浙江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滨兴学校,一级教师,从事中学音乐教学;何执渝 / 浙江杭州市竞舟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体育教学(杭州 310000);*通信作者,E-mail:9349274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