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幼儿成长规律 探寻科学幼小衔接

2023-07-12沈彧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小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是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引发了对当下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也为幼小衔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指引。文章在进一步思辨幼小衔接价值取向的同时,探讨科学幼小衔接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 儿童视角 长程衔接 全面衔接 重点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97-03

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是其自我發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如何让幼儿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哈克的幼小断层理论,生态学及社会文化理论,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幼小衔接两个学段间课程与教学的安排、幼小教师教研联动、家园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我国政府也通过颁布系列指导性的政策法规来指导幼小衔接工作,例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幼小衔接的持续深入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一、思辨:幼小衔接的意义探究

(一)彰显儿童视角,回归幼小衔接的应然之意

有研究者提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理解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儿童和成人研究者一起建构相关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1]。《指导意见》中也提到了“坚持儿童为本”,幼小衔接是幼儿走向未来学习生活的第一步,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注意空间转换问题,而且还要注意心理、行为上的适应问题。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在幼儿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与形象表征思维阶段,其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方式来获取知识,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而小学是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幼儿园的评价更多关注幼儿过程性的发展,小学会采取考试作为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之一。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无论是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还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或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都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发展天性,在尊重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这就决定了幼小衔接要回归幼儿教育的初心,基于儿童视角,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幼儿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幼儿主体的角色诉求,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给予幼儿自主表达的话语权,促进其按本性生长。另外,也要看到幼儿是意义的创造者和体验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要摒弃以成人的意志为主进行幼小衔接的观念,要鼓励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幼小衔接自主策划、自我规划的行动中来,让幼儿成为研究者,主动建构对这一转折过程的认知,真正产生上小学的意义体验,在自主探究中滋养、发现、成长。

(二)科学幼小衔接,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四十三章明确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办好学前教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不仅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地位,而且还对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清晰的要求。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关注的问题已经从“幼儿喜欢怎样的园所和教育过程”转变为“将幼儿培养成怎样的人”。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必须经历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将幼小衔接纳入深化落实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范围中,注重学段衔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从跨学段的视角,在育人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研等方面整体布局、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教育体系,关注幼小学段的有机衔接、双向衔接,尽量缩小、弥合衔接差距,从而促使幼儿在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也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系统全局地进行幼小衔接,才能促使高质量学前教育积极落实,凸显成效。

二、探究:科学幼小衔接的实践路径

(一)长程衔接——为幼儿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指导意见》中提到了“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不能简单地认为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就是幼儿在大班下学期为上小学获得各项能力。幼小衔接是长期的育人行为,不是短暂的过渡阶段,而是从幼儿进入小班,在整个幼儿期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各种素养。

从幼儿进入小班开始,教育者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要关注两个原则:一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原则。幼儿的在园生活是幼儿学习、游戏的载体,因此幼小衔接必须与幼儿一日生活有机结合,在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入学准备。例如教师从小班开始就利用晨间签到安排情境化的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进入大班下学期,教师在签到桌上,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分别提供了电子钟和指针式钟,同时在签到栏里设置统计每天来园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等内容,设计多样化的签到方式,通过每天的签到环节,让幼儿初步了解计数、统计等数学知识。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在3~6岁期间,幼儿身心特点和行为变化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不会随着角色身份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另一水平。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的准备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是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例如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在不同年龄段,根据幼儿的特点有着不同的要求。小班阶段,通过“擦桌椅”“自己穿脱衣裤”等活动引导幼儿学会为自己服务;中班阶段,在“我会做家务”“我们都是好朋友”等活动中引导幼儿愿意主动为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进入大班,劳动教育的范围和内容就会更加深入,例如养护种植园里的花花草草、做好班级值日生等。在“自身—身边的人—集体”这一过程中引导幼儿逐步体验劳动的内涵和意义,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二)全面衔接——培养幼儿整体性的素养和能力

在以往的调查统计中,一些家长和个别教师对幼小衔接存在着误解,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技能或是超前训练。“入学准备不应只是着眼于进入学校接受基础教育所需的学业技能,相反,入学准备应始终以儿童为中心,要着眼于儿童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和生活者所需的整体性学习品质、内容和路径。”过分追求幼儿的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忽视幼儿健康和发展的掠夺式教育最终只会影响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依据《指南》,围绕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开展全面衔接,让幼儿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做好入学准备。

在进行全面衔接时,教育者需要掌握三个策略:一是强化幼儿的具身认知。处于直观思维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理解知识,获取经验的。因此,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鼓励幼儿的体验感知、具身投入和身心的整体性融合。这样的经历过程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获得的经验是持久深刻的,也真正能内化于心,成为幼儿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二是构建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家庭、幼儿园、学校是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中的三个支点,家长和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独立生活的信心与能力,这对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至关重要。幼儿园、小学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指导家长学习、理解《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组织形式多样的家长活动,例如邀请小学教师和幼教专家进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引导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学习和践行科学育儿观,探究适宜适合的育儿方法。在家长了解更多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幼儿园要吸纳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相关活动,并给予其相应的指导。例如开展家長学校、家长论坛、家长互动沙龙会等家长交流活动,通过经验推广、互动研讨、亲身体验,交流幼小衔接中的实际情况,传递正确的幼小衔接方式和策略,使家长以专业的视角融入幼小衔接,进一步明晰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从“教育理念”走向“教育行动”。构建家庭、幼儿园、学校三方合作共育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小衔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正确的信息和知识的传达也能及时纠正家长急功近利的错误认知,缓解升学焦虑,共同为幼儿做好更全面的入学准备。三是建立幼小协同的共同教研体。幼小衔接要从根本上做好全面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双向的、实质性的衔接教研,从学段互通、内容共融上系统构建幼小协同、互访互通的共同教研制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展开联合教研,根据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专题、形成研究策略、搭建研究框架,在交流互通中学习,聚焦幼儿发展、家长工作、环境建设、课程建构、教学实施、管理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交流,共同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心理状况,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例如江苏无锡市梁溪区的区域教研中,每月区域体育研训员和幼教研训员都会组织区内幼小体育衔接研讨活动,以集体活动、现场沙龙等方式,就幼小衔接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直观、深入的研讨,引导幼儿园教师学习游戏化课程内涵价值的建构,引导小学教师学习学教方式的游戏化转型。共同教研体还可以邀请专家围绕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不断引发教师的思考,不断激发其行动自觉和内生力量。也可以在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中组建合作性的专业发展团队,共同致力于入学准备教研问题的解决。

(三)重点时段衔接——为幼儿自然进入小学做准备

进入大班,教师基于幼儿的真实生活体验、幼小学段经验的可持续以及整体发展,对课程进行整体思考,进行幼小衔接主题课程的实施,探索出情境丰富、形式多样、游戏性趣味性浓厚的小学体验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区域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通过感知小学生活,建立对小学的向往,帮助幼儿明确成长的意识,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初步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表现能力等的发展,为入学适应积极做准备。

在开展幼小衔接主题课程的过程中,要落实以下三点:首先,幼儿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主体,强调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幼儿体验。例如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鼓励幼儿通过团队交流、表征记录等方式一起探讨和梳理问题困惑,共同探讨应对幼小衔接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其次,幼小衔接主题课程的实施要主动争取与小学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不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次小学或者邀请小学教师进幼儿园上一节课,而是引导幼儿多次与小学教师进行智慧互动、深度对话。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可以与小学教师围绕课程中的问题展开共同策划、深度研训,促进幼小衔接从“幼儿园向小学的单向靠拢”走向“幼小双向交流”。最后,改变笼统的、大而化之的课程内容,根据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构建并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宜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体系。每一届幼儿的经验和需要不尽相同,因此,幼小衔接的课程也应该“百花齐放”。课程内容的选择可以来源于当下幼儿的话题讨论,以幼儿的“热点”形成课程的支点,教师关注活动的层次性、适宜性、连续性,并通过支架策略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开展幼小衔接课程。例如幼儿园最后一个主题活动是“我上小学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随着不同班级研究的深入,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完善,相继生发了“互动课堂”“小学寻宝记”“上学路上规划图”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能让幼儿在鲜活灵动的情境中体验真实的幼小衔接,展现课程的自我建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又能让幼小衔接朝着有意义、有趣、有内涵的方向发展。

除了对幼小衔接课程的探索,还可以在作息时间、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上做一些调整,帮助幼儿顺利过渡。例如增加“课间10分钟”的体验,让幼儿在这段时间和小学生一样自主安排喝水、如厕等活动。在保障健康前提下,将原来每天上午的一个集体活动增加到两个,午睡时间由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减到两个小时,大班下学期最后一个月缩减到一个半小时,递进式引导幼儿逐步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历程中的重要环节。用发展的眼光发现每一次教育契机,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幼儿每一次探索,用珍视的眼光呵护幼儿每一次成长。幼小衔接应坚持“儿童发展中心”的立场,尊重幼儿的天性,基于幼儿真实需要,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速度,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让每一个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

沈彧 /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学前教育研究(锦州 121013)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幼小衔接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