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村融合”视角下山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7-12胡果

经济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摘 要: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景村一体化发展,走“景村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结合山西乡村旅游发展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概括总结出景区依托型、景村互补型、景村共融型三大融合模式,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从旅游规划、品牌塑造、标准化建设、产业融合、人才保障等五个方面景村深度融合,推动山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关键词:“景村融合”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6-136-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特别是“景村融合”、景村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本文在重点分析归纳出“景村融合”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景村一体化、景村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景区化建设、景村产业协同发展、景村人才互助五大发展策略,为推动山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的决策建议。

一、“景村融合”的内涵

“景村融合”贵在“融合”二字。融合,则景村和谐共生,互利互惠;不相融或者融合不充分,景村“两张皮”,则会导致景村双方利益互损,两败俱伤。

学者万师认为“景村融合”可以简单理解为:发挥本土风景、资源优势,把乡村建设和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以乡村为中心的景村一体发展格局,形成互为一体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二者互补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陈晓彤等学者提出“景村融合”的核心是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和利益互显的共同体,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其为村民和游客所共享;对村庄空间更新,使景区和乡村在空间上相互叠合;乡村生活服务要素与旅游服务设施既有所叠合,又相互补充;产业升级既实现居民增收,又使游客记得住乡愁。杨亚东等学者认为,乡村景观以乡村特征为主,是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其对乡村景观外延进行了延伸,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以及农村的人居环境。“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实现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融合。

学者们对“景村融合”的概念认识从景村发展一体化格局,到景村在空间、资源、要素和利益等共同体发展,再到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融合,概念认识逐步明晰,内涵认识愈加深刻。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观点,笔者认为“景村融合”是指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与村镇建设以产业联动发展为纽带,旅游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旅游,景村同步规划、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一体,实现主客共享、景村共赢、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理念。

二、“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近几年来,山西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涌现出一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山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等,书写了山西乡村振兴的“旅游文章”,贡献了中国大地上的山西“乡土智慧”。总结发展经验,梳理目前“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圖1),对其进行分析,可大致归纳出景区依托型、景村互补型、景村共融型等三种发展模式。

(一)景区依托型

通常是景区和乡村空间上叠加融合,景区就在乡村区域范围内,景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景中村”。其主要特征体现是:以知名景区为核心吸引物,景区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提高原住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从而实现产业结构顺利转型。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临汾市乡宁县塔尔坡村、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这三个村落都拥有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乡村依托景区,带动经济发展,解决村民就业。皇城村村民参与景区管理服务人数较多,村民作为群众演员参与景区演艺活动,为景区提供咨询、讲解、环卫等服务管理工作,村民还在景区周边开办农家乐饭店,在新村新居开设特色民宿,实现靠旅游吃饭,甚至还吸引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活动,“做旺一个景区,带动一方百姓”,实现了景区周边集中连片村民致富、乡村振兴。乡宁县塔尔坡村不仅特色乡居成为云丘山景区的核心吸引物,乡村的民俗生活、非遗活动也成为游客体验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助力,云丘山景区才顺利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反之,乡村治理的不当也会影响和制约所依托的景区发展,祁县乔家堡与乔家大院景区既是这样的例子。位于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景区借助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成功拍摄而“走红”,本来作为山西晋商文化旅游的翘楚,其旅游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和综合效益已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后期管理失范,当地村民在景区内外过度商业化经营,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服务质量下滑,导致5A级景区被国家文旅部“摘牌”,对景区发展和当地旅游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景、村本就是一对“命运共同体”,相互依托、“景村融合”发展是正道,一则解决景区发展空间不足的局限,补齐景区发展短板,二则拓展了景区周边乡村就业渠道、发展空间,景区发展反哺当地村民。总之,景区和依托的乡村,合则两利,不合则两败俱伤。

(二)景村互补型

景村互补型,一般是指“景边村”。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一般情况下旅游资源状况都不是很突出,景区和乡村独立发展都有明显的短板。只有整合发展资源,形成强烈地互补。通常是乡村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不错,距景区较近或者是通往景区的必经之地。乡村主要为景区游客提供特色农家乐餐饮、主题民宿或是途经景区的休憩逗留处,为游客活动提供一项或多项旅游要素,通过为景区配套旅游要素促进“景村融合”发展。阳泉市郊区咀子上村距离国家4A级旅游景区藏山景区较近,吸引游客络绎不绝前来的是这里的“生态饭”,当地村民把本地特色的红稠饭、水菜、豆汤等农家传统美食设计成套餐,套餐搭配合理,价格适中,依靠藏山景区的引流,游客纷至沓来,咀子上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嘴子上”。晋中市左权县石匣乡赵家庄村地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旁侧,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鹭的栖息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建设旅游驿站创造了条件,游客在此可休、可赏、可购,原本偏僻的小村通过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景区和周边乡村认清各自发展利弊是前提,景村共谋共建是保障,二者合力构建景村共生共融的“开放式”景区。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力促进景区与周边乡村的建设水平,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和谐的景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互补型”模式。

(三)景村共融型

这类村落一般依据自身特点,通过对乡土文化挖掘、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治理经验推广、艺术创意等形式“塑造”旅游景观。

1.文化元素融合型。这类乡村一般具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红色、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发展要充分发掘文化内涵,使其乡村文化元素成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文化特色浓郁、主题鲜明的乡村,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临汾市永和县东征村原本是个扶贫重点村,拥有红军东征路居地旧址、毛泽东主席东征驻地旧址等优势历史文化资源,近些年来通过新建红军东征纪念馆、开发“忆苦思甜”农家乐和红色主题乡居等,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動,保护与开发并重,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晋中市和顺县南天池村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发生地,围绕传说故事复原建设传说遗迹、丰富“爱情”主题旅游活动,带动乡村服务业发展,增加村民收益。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拥有大型官居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因诞生过曾任刑、户、吏三部尚书的明代重臣王国光及其故居而闻名,上庄村依托王国光官家文化主题发展旅游业,弘扬历史,以古鉴今,以史明理。

2.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型。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一般珍藏有历史价值高、纪念意义重大的文物和乡土建筑,能突出反映历史传统风貌或浓郁的地方特色。山西省是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省份,传统村落资源极为丰富,如何在保护中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有效保护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命题。晋中市介休市张壁村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地理位置偏僻,地势险峻,是理想的军事据守之地,据说是按照古代星宿方位构城建造,旅游资源禀赋极佳,目前地下尚保存有上、中、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地上建筑也保存完好。当地知名能源企业利用资金优势,整体托管村内景区,保护古村落资源,完善旅游配套,充分利用古地道等开展研学旅行等,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了除绵山5A级景区之外介休旅游又一大亮点。企业还在张壁古村旁恢复修缮古民居,发展特色民宿,开展旅游住宿接待,村民参与度极高。这样,不仅使传统的村落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而且村民在旅游开发中也获益,增加了就业和百姓收入,合理地解决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难题,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发展样板村。

3.美丽乡村示范型。指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一批乡村综合环境治理好,配套休闲度假设施优,可供城乡居民短期休闲度假的乡村。这类乡村通常村容村貌良好,村里环境整洁卫生,有着规范的村规民约,积累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借鉴。例如,阳泉市盂县孙家庄行政村王炭咀自然村,利用本来优美的山村环境,在发展中特别注重村内环境营造,建设村办酒厂,还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了特色窑洞、农家小院、会议场所等用于乡村旅游接待,开发了各类乡村休闲娱乐活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成了本县、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接待和吸引了大批农民技能培训、参观学习,成为阳泉市级基层党组织培训基地,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同市灵丘县车河有机社区(原上、下车河村)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治理村落周边环境,蓄水养鱼,生物系统保护,打造康养餐饮、公寓式酒店等,吸引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利用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探索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现已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还成为全国乡村春晚大舞台。

4.生态环境改善型。这类乡村一般都曾经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持续的矿产资源开采或者不可抗力的破坏,乡村原有生态环境改变。为改善环境,探索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综合治理,实现多业态发展。晋中市榆次区小西沟村就因煤矿过度开采,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成了一片被废弃的矿场。从2016年开始,小西沟村造林绿化,整修山体,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现在,这片废墟变成了充满诗意的康养文旅小镇,这里不仅矿山治理、荒山绿化,生态修复的经验值得推广,而且康养小镇内小吃和民宿特色突出,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太原、晋中周边游客节假日的“网红打卡地”。太原市迎泽区董家庄村地处太原东山,过去由于采煤、石材开采,生态植被环境破坏严重,全村耕地大多为山坡地,村民种植玉米和土豆“靠天吃饭”,产量低、收入少。近年来,董家庄村与当地名企联合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化休闲、绿色康养”为一体的森栖小镇,生态得以修复,空气质量得以提高,深受周边太原市民的喜欢,成功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生态环境修复,荒山荒坡治理,游客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周边市民的周末休闲度假热地,走出了一条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5.艺术创意型。这类乡村一般自身资源吸引力不足,但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的配套设施和人才保障条件,与优势资源企业或个人合作共赢,形成新亮点,创造旅游吸引物,吸引客流。例如,晋中市和顺县松烟镇许村,曾在这里创作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老井》。充分利用拍摄地的名气和影响,吸引艺术家参与,建设“许村国际艺术公社”,探索出一条“艺术乡村”的发展思路。通过举办乡村国际艺术节,推出“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享农家乐、叙农家情”旅游吸睛项目,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晋中市左权县龙泉乡松树坪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目前正探索景区延伸和拓展的新路子。村子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村容村貌整洁,在村民房屋墙面上绘制大型3D动漫画,建设特色动漫村,发展3D产业,同时开展农家乐、采摘园等配套项目,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地。

三、“景村融合”视角下山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

“景村融合”的视角下,加快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可采取“五步走”策略:景村一体化战略高起点谋划,景村文旅深度融合高水准定位;乡村景区化建设高标准要求,多方协同高水平管理;景村人才互助高质量培养(图2)。

(一)高起点谋划,规划布局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

高起点谋划,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性和指导性,景村一体谋划,做到“规划先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调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实现景村生态、文化、产业等一体化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与村庄建设规划协同统一,乡村旅游发展同村容村貌提升都要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保留浓郁的“乡土气息”,切不可大拆大建,更忌讳盲目“堆盆景”。要因地制宜,优化美化山、水、林、田、居等村景元素,构建“乡村旅游共同体”,全面提升“和美乡村”的建设品质,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与乡村人居品质互动发展。

(二)高水准定位,共塑品牌实现景村文旅融合

高水准定位,就是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和旅游的现代价值,文化铸魂塑造品牌。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和魂,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景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才能高质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景村融合”要在“两点”上聚焦。一是复原乡土性“慢生活”场景,既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活的追寻,又兼顾改善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二是深挖整合“乡愁”,实现文化“活化”和创新,既满足游客对乡村地域特色文化的体验,也做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景村文旅融合”本质上是要唤醒村民和游客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高标准建设,统一规范实现乡村景区化

高标准建设就是改善村庄生态和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村庄道路、公共设施等建设,做到村庄建设达到景区标准化要求。乡村景区化的打造,首先,旅游核心吸引物打造,这就要求农作物种植、村庄建筑外观和生态环境等实现“景观化”。其次,乡村公路建设,乡村道路标识,农村改厕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质改造充分考虑景区标准化要求。其三,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民宿、農家乐特色村(点),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土特产品牌打造等,满足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需求,实现农文旅互动发展。

运城市盐湖区西张耿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百姓将村子里闲置的空心院落进行了复原改造,设计了“相知、相遇、相恋”三个主题的“乡遇·西张耿”民宿品牌,装饰物主要以农作物、当地百姓生活用品等为主,复原传统工艺制造,集中展现农民丰收的景象和农家温馨画面,让游客忘却城市生活的浮躁和喧嚣,吸引知青找寻当年的记忆,为乡村景观化提供实践范本。

(四)高水平管理,多方协作实现景村协同发展

高水平管理就是要协调好当地政府、村集体、投资主体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协同发展。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制定景村发展的利好政策,出台鼓励示范主体的奖励措施,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配套城郊公共交通体系,拉动“微旅游”,做好景村整体营销宣传。村集体要利用好政策,精准发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处理好村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村民生活水平提升之间的关系。投资企业充分发挥投资主体作用,为乡村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和技能等支持,同时为村民提供各类就业岗位,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景区及村庄建设,村民也可以宅基地、农田等入股,参与景区开发与旅游服务。政府、村集体、投资企业和村民各方充分发挥各自主体作用,协同发展,加速推动建设生态优美、产业发展、生活美好的和美乡村。

(五)高质量培养,优势互补推动景村人才互助

高质量培养就是要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人才保障的问题。乡村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乡村带头人的能力水平和村民的综合素质。

乡村人才保障主要依靠本土培养和外来引进两个方面。首先应注重本土人才挖掘,建立良性的人才发现和使用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拓展,聚拢一些“土专家”“田秀才”参与,还要积极与旅游专业院校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短期业务培训、建立乡村振兴学院等形式,吸引一批旅游专业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参与;其次要建立柔性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外部高层次管理、策划人才以及本地返乡创业人员参与,实现本土和外来人才优势互补。

随着乡村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近距离、在地化、微旅游、微度假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乡村旅游也越来越追求品质化、特色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普遍青睐。展望未来,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只有将景村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才能让游客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和体验,才能让游客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愿景,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21—202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景村融合’发展研究”(编号:SSKLZDKT202116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师.乡村振兴背景下景村融合发展探析[J].行政与法,2023(01):36-44.

[2] 陈晓彤,谭正仕,李光耀.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乡村聚落更新研究——以遂宁市喻家沟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03):50-51.

[3] 杨亚东,罗其友,杜娅婷,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3):232-239.

[4] 孙伟,曹诗图.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困境、特征及实施路径[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11):13-18.

[5] 王博扬.“景村融合”理念下山西乡村旅游管理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4):94-97.

[6] 于法稳,黄鑫,岳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经济,2020(08):1-13.

[7] 薛芮,阎景娟.景观管理嵌入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的应用框架建构[J].地理科学进展,2022(03):510-520.

[8] 张欣.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内驱力——202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训班侧记[N].中国文化报,2022-9-29(002)

(作者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6)

[作者简介:胡果,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