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3-07-12康焱红王金星方芳夏青青陈偶英曾勇
康焱红 ,王金星 ,方芳 ,夏青青 ,陈偶英 ,曾勇
1.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桔梗、柴胡、枳壳、牛膝、生地黄、当归、甘草11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是血瘀证代表方剂[1-2]。血府逐瘀汤中君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畅通血脉,臣药桔梗、柴胡、枳壳、牛膝理气行滞,佐助药生地黄、当归养血和血,使药甘草调和诸药。近年来,血府逐瘀汤临床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涉及内、外、妇产科等多种疾病[3],相关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CiteSpace软件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并挖掘对应领域的研究热点,能够绘制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其研究现状和趋势[4]。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血府逐瘀汤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分析研究热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检索词“血府逐瘀*”进行主题检索,来源为所有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2年10月23日。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公开发表的与血府逐瘀汤研究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英文文献,会议论文、报纸、通知、学位论文、综述、系统评价类论文,重复发表(仅保留1篇)、已撤回的文献。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筛选后的文献题录以Refworks格式导出,运用NoteExpress3.7.0.9258软件筛选、去重,然后按文献题目排序,双人核查,将最终文件保存为CiteSpace软件要求的“download_X”格式。
采用Excel2019绘制发文时间趋势折线图,并进行来源期刊、文献类型、疾病分布统计。
关键词分析对探索研究趋势具有重要作用,将意义相近词语进行合并处理后,通过CiteSpace6.1.R2软件分析关键词共现,进而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6]。聚类分析中网络模块度(Q)>0.3说明聚类有效,平均轮廓值(S)>0.5说明聚类同质性较高,结果合理。关键词突现指短时间内的频次显著增加,形成热点。突变强度越大则影响力越大。在聚类基础上以X轴为引文发表年份,Y轴为聚类编号绘制时间线图,得到各聚类发展演变的时间跨度和研究进度。
软件参数设置:Time Slicing模块设置时间跨度为1958-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选取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设置“Top N”为50,其余为软件默认设置。突现分析设置时间为2012-2022年,时区划分为1年。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布
初检得到文献24 639篇,其中CNKI 5 550篇、万方数据6 948篇、VIP 5 933篇、CBM 6 208篇,合并、去重、筛选后最终纳入6 784篇。
首篇文献发表于1958年,1958-2022年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发文时间分布见图1。1958-1983年年发文量较小,均低于10 篇;1984-1993 年发文量小幅上升;1994-2008年发文量明显增加;2009年之后发文量大幅上升,且年发文量达220篇以上。2022年截至10月23日发文量为227篇,有小幅下降,可能与数据库收录滞后有关。可知近年来血府逐瘀汤相关研究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图1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发文时间分布
2.2 来源期刊
6 784篇文献来源于742种期刊,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有《陕西中医》《河南中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等,见表1。
表1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前10位)
2.3 文献类型
纳入文献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其中临床应用类文献最多(85.67%)。
表2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类型
2.4 疾病类型
提取频次较高的病症进行统计,排名前10位的病症包括冠心病、失眠、糖尿病等,见表3。将涉及疾病按照学科及类别进行整理,见表4。可见血府逐瘀汤研究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的多类疾病。
表3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主要疾病分布(前10位)
表4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疾病类别
2.5 核心作者
纳入文献涉及11 493 名作者,发文量最高者为张秋雁(32篇),依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得N≈4.24,即发文量≥4篇的作者为该领域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共339名,占总数的2.95%。作者共现网络见图2。由图可知,该领域形成以张秋雁(32篇)、陈可冀(31篇)、高冬(30篇)、周小青(30篇)为主的作者合作群。张秋雁和周小青早期主要探讨不同配比的血府逐瘀汤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但2006 年之后未见合作文章发表;陈可翼和高冬以血府逐瘀胶囊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主[7]。
图2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作者共现网络
2.6 研究机构
纳入文献涉及5 130家机构,机构共现网络见图3,网络密度为0.000 1,表明机构间总体合作不密切。发文量≥40篇的研究机构有67家,主要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如湖南中医药大学(88篇)、山东中医药大学(61篇)等。
图3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机构共现网络
2.7 关键词
2.7.1 共现分析
从根本而言,规范药品交易账期,缩短公立医疗机构回款期限是缓解药品批发企业资金压力的最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药品批发企业相比医疗机构较为弱势,仅靠企业自身努力很难达成目标,还需要卫生、医保等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及监督措施,进一步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结算行为。现阶段,药品批发企业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资本引入等途径,增加自身现金流。同时,在与药品生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后,凭借自身信用度,药品批发企业可要求适当放宽付账期,以缓解自身压力。
纳入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4。频次排名前10位关键词见表5。高频关键词有疗效、冠心病、活血化瘀、糖尿病、头痛等。其中中心性表示关键词位置,中心性越高,关键词所处位置越核心、影响力越大。
表5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前10位)
图4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2.7.2 聚类分析
纳入文献关键词聚类网络见图5。Q=0.655 7,S=0.750 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结果可信。聚类标签包括#0冠心病、#1疗效、#2经验、#3疏肝理气、#4大鼠、#5闭经、#6头痛、#7血瘀证、#8辨证、#9胸痹、#10痛经。其中聚类#0、#5、#6、#9、#10涉及主要研究疾病,聚类#1、#2、#8涉及主要研究内容,聚类#3涉及主要作用,聚类#7涉及治疗证型,聚类#4涉及实验模型,即血府逐瘀汤研究集中在上述方向。
图5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网络
2.7.3 时间线分析
根据聚类结果绘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见图6),可知各聚类演变情况。早期研究主要为单纯临床疗效观察,近年逐渐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基础研究及数据分析等,并出现学科交叉,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拓展。
图6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2.7.4 突现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可知该领域研究热点变化趋势,见图7。近10年关键词突现时间普遍偏短且强度较低,说明关键词更迭快,其总体研究特点为:①主要集中于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实验研究及辨证分析。②研究内容以神经功能、血管新生为主,研究疾病以崩漏、肋骨骨折、闭经、心力衰竭为主。③动物实验以小鼠模型为主。④中药合方应用以生脉散、温胆汤为主。⑤西药联合应用以尿激酶、曲美他嗪、帕罗西汀为主。⑥主要研究人群为老年。
图7 6 784篇血府逐瘀汤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
3 讨论
血府逐瘀汤相关研究热度整体呈增长趋势。机构合作关系以中医药类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合作为主,但跨地域、跨学科合作较少。
通过关键词分析可知,血府逐瘀汤应用主要分为中医综合疗法、中药合方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①血府逐瘀汤联合中医操作涉及推拿、针灸、足浴、中药外敷、中医面膜、灌肠、心理疗法、功能锻炼等。②血府逐瘀汤与其他方药联合运用涉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真武汤、防己黄芪汤、四君子汤、生脉饮、二陈汤等。③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涉及米非司酮、阿司匹林、曲美他嗪、美托洛尔、氟桂利嗪等。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表明,中医药综合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治疗复杂疾病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少[8-13]。随着中医整体观等理念的普及,中西医联合治疗受到越来越多临床西医师的关注。研究者通过临床试验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对于复杂疾病整体疗效更佳[14-16]。
血府逐瘀汤治疗证型主要为瘀血阻滞、痰瘀互结、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肝郁气滞等,药物作用为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行气止痛、血管修复、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抗纤维化等,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一氧化氮、炎症因子、氧化应激、血糖血脂、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内容。有研究通过基础研究揭示中医“异病同治”机制,说明血府逐瘀汤治疗各类疾病多靶点、多通路的特征[17-18]。此外,血府逐瘀汤基础研究多为动物实验,药理效应包括促血管新生[19]、抗氧化应激[20]、修复内皮损伤[21]、抑制血管重塑[22]等;临床以中老年患者、妇女为主;实验以小鼠、内皮细胞、血脑屏障为主。
关键词聚类可知涉及最多的疾病为冠心病,以临床研究为主。结合突现分析可知,血府逐瘀汤与中医其他疗法、西药联合应用的研究热度较持续,作用机制研究以研究血管新生、氧化应激等为热点。
该领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①近年血府逐瘀汤发文量稳步增加,但临床研究中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相对缺乏,提示研究质量相对偏低;文献类型中实验研究远远少于临床应用,表明其研究依据有待充实,基础研究还有较大探索空间;作者和机构间合作不紧密,跨学科和地区合作较少。②疾病分布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应用范围广、治疗疾病类型多,其中冠心病研究最多,其他疾病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③临床研究采用中医药联合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多,但大多数样本量小且研究局限,客观指标数据较少,可信度有待提高。④作用机制研究中网络药理学研究大部分缺乏实验验证,其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不明,且多为单一通路研究,缺乏各作用通路之间的深层关系研究。
笔者建议:①加强科研人员、机构间的团队合作;在临床研究中增加样本量,严格遵守随机对照试验要求,增加结果可信度;分析血府逐瘀汤的物质基础及药物成分靶点等,深入研究其对复杂机体的作用特点。②基于中医理论,加深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其他疾病的实验研究,丰富其治疗各类疾病的依据,有利于临床推广。③重视血府逐瘀汤联合中医其他方药、外治法、中医护理等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发挥中医药综合疗法的优势;加强中西医合作,促进多学科诊疗深度融合。④通过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血府逐瘀汤的具体作用机制,阐明其作用机制的相互关系;对方中药物成分的临床药效学和毒理学进行深入探究,明确其不良反应和安全性,为血府逐瘀汤药理研究构建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促进用药规范化,为临床应用与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依据。⑤重视研究成果转化,将经系统梳理考证、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的方药开发为制剂,提高整体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