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下应用对话教学提升学生数学对话力的策略

2023-07-12黄素平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数学课堂双减

黄素平

摘 要:当今“双减”背景下,要做到减负提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对话教学作为当代新兴的教育理论,是对话双方在对话中碰撞各自不同的理解,以实现自我认识结构的更新,从而达到视域的融合。在对话过程中即完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培养学生对话力,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对话教学;数学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2-0164-04

小学阶段是语言及思维发展的启蒙期,对话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双减”背景下落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的主要内容。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使用对话教学方法意识逐渐提高,对话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也增多,但以“假对话”“浅对话”居多,对话内容脱离实际,对话教学设计没有层次,流于表面功夫,因此,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不高,学生难以实现深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借以提升每个学生的“对话力”,达到减负的目的。

1.提升教师对话素养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

在网络发达的大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涉猎面更为广阔,对教师知识储备的要求更高。在教学生涯中,教师要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拓展知识储备,也包括用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用科学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突然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超纲的问题,教师既要有尊重、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得“一言堂”打压学生发言的热情,还要用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机智为学生答疑解惑,铸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崇拜,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成效。比如,某个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指着手上的三角板说:“谁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三角板吗?”就有个孩子突然提问:“为什么所有的文具店的三角板都只有这样的呢?不是还有别的形状三角形吗?”然后出示手中的三角板套装给大家看,面对这样答非所问的问题,教师是直接懵了,就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其他学生也没人应答,教师见没有人解围,只好说:“老师也不是很了解,你可以上網查询或上图书馆找资料,明天告诉我们,好吗?”听教师这么说,才高兴地坐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能敷衍了事,有时候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一面,也是教育机智的积淀。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双减”背景下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处于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师在使用对话教学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尊重学习情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和设计教学环节,并融入趣味化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及时进行辅助和指导,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这样对话教学才有可能有效进行。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厨房贴瓷砖的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经过思考得出(3+5)×10、3×10+5×10两道算法,教师逐步引导讨论三个问题,问题一:“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问题二:“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问题三:“像这样的算式,它们都会相等吗?怎样证实你的想法?”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引领下,与教师、同伴的不断对话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再通过模型的仿写,在众多的例子中进行对比、抽象、概括其规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思考、探索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从而实现自身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升。

(3)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

情境的有效创设,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充分调动,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探索,有效提高对话过程的价值。在数学课堂上,有成效的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设生活情境。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已储备的知识,创造丰富的对话环境;第二,创设游戏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的游戏,在游戏中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三,问题引领。对话要做到行散而神不散,教师在活动中能以核心问题驱动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让对话真正发生,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对话。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魔术有浓郁兴趣的年龄特点,设置数学魔术的导入环节:48×(  )+52×(  )=?学生在括号里填写相同的数,教师立刻报出答案,随着学生所报数字越来越大,教师回答得越来越迅速,学生满眼充满了惊奇和期待,激发了学习新课的乐趣。

(4)设计多元化的对话内容

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深度分析,对数学知识系统化的掌握,有广度和深度的对话内容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选择的话题要符合学情,对话有效,对话内容不限定教材,多选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然后抽象、推理、建模。比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先出示两组口算①40+50=?50+40=?②30+70=?70+30=?“为什么你们能快速地算出每组的第二道算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了这个道理,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进行验证,就成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为此,设置学习单一:为什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说明。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说明的方式,小组交流,依次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组织语言努力做到让别人听懂,也要努力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对话交流中有的结合生活实例、有的用画图、用字母符号等表示,它都说明了猜想是成立的,学生在与同伴的对话交流中多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规范了对话的语言。最后,设置学习单二: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你还有什么猜想吗?请试着验证你的猜想。学生提出乘法交换律、减法交换律、除法交换律的猜想时,分小组进行验证、汇报,其他小组针对汇报的结果提出问题,小组成员给予解答,在这样不断质疑、解答对话中,得出只有乘法交换律是成立的,学习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对话力。选用学生已知的素材,增加学生的熟悉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表达不清、答非所问时能适时引导,学生没有失败的体验,勇于对话,激发对话的渴望,体验对话乐趣。

(5)拓展多角度的对话分支

对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灵活、开放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掌握、运用,发展数学思维。如教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围绕“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吗?”“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学生根据三个问题的讨论,经历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结合摆一摆、围一围、画一画、量一量的实验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6)强化自身对话形式

第一,师本对话。

在教学前, 教师要做好备课的工作,也就是师本对话。对话教学中的文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文本,而是具有活力的教学主体,是编排者设计思想的体现。在解析数学文本时, 教师要了解编排者的设计意图,知识结构的编排目的,与编排者发生思想上的碰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解,整合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例如,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课始教师先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立体图形,然后从立体图形的表面上揭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问:“揭下来的这些图形还是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在“揭”的动作的直观刺激下,学生发现平面图形只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在此导入环节就初步体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为后续的平面识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师自我对话。

结合与学生、文本的对话,自我反思教学过程所产生问题和新想法。在思索问题和想法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教材使用等,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中教学“钉子板上围不出圆”这一知识点,教师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所学的平面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能围出来,能围出大小不一的,甚至无数个,而圆围不出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知识,进而初步认识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提供极有价值的支持。

2.提高学生数学对话力的方法

(1)注重引导,掌握技巧

第一,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升学生对话力的前提。倾听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核心学习力。对话过程中不随意插话,专注倾听他人的发言,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理解发言者传递的观点、见解,思考他人是如何想的,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是否有可吸取的优点,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原有的想法。如六年级下册“制定旅游计划”,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并制订旅游计划,然后各小组分享制订相应计划的出发点和行程安排的目的,同时集体作为小老师为其他组成员答疑解惑,最后各小组结合倾听到的有用信息进一步优化小组的旅游计划,达到最优的选择。由此可见,倾听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真正意义的有效对话。

第二,表达能力的强化。

表达能力是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对话力的基础。有些学生不是不会表达而是缺乏自信,有些是肯说但表述不清缺乏条理,有些想说又难以表达等。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说”,在對话教学中,创造宽松的发言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下敢于表达,说错不批评、不打击,及时给与表扬;其次,培养学生“能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刺激点,让学生自我感觉非说不可,激发说的欲望;最后,引导学生“会说”,强化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结构化表达方式:“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还可以怎么做”等。

(2)培养意识,自觉参与

第一,师生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常见的一组对话源,师生间有效对话的进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把握课堂节奏。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对话智慧,及时捕捉时机,提出很合理的问题,教学效果更为凸显。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找一找身边的“角”,发现学生所找到的角都是指着它的顶点,教师及时在黑板上画一个点,提出问题“刚才大家都是指着一个点说是角,我把点画下来,是你们认为的角吗?”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角还有两条边”。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对话力。

第二,生生对话。

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对话机会,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话力。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讨论环节中,有意识地将优秀学生和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分为一组,组织小组讨论,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学困生也积极参与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面,还可以设计班级正反两方的辩论,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处在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相同的思维水平,接近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相近,因此,生生对话,学生的主动性更高,交流中更为容易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更有利于对话教学的开展。

第三,自我对话。

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话对象的多样性。学生对话对象不是教师、同学,还有自己。自我对话是一种反思,及时回顾、分析、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经验,思考未来努力的方向。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谈收获”环节的设计是不可少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通过前后所学知识的对比,及时作出调整,从而提升学生相互学习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对话,问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原来所学的分数知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有没有联系?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与“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激发思维的发展。

第四,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参与新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文本对话的自主参与,是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理念,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引导。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向性地要求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了解学习内容,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分出已掌握的、较为模糊的及根本不理解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到心中有数。课中,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次与文本对话,切忌喋喋不休地讲解,或是沉溺于小组学习的热闹,而是引导学生在与多方对话过程中重整与文本的联系,解决课前的疑惑。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时,就需要教师关注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射线和直线的特点以及与线段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角。因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而此时再次以“角”为学习内容,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没有了新鲜感,自然兴趣不高。因而,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课前设计了自学单,自学课本第78页例2,围绕下面两个问题:①以一点为端点,画两条射线,试着画一画;②填空:————组成角,角通常用符号————表示,怎样记角?怎样读角呢?关于“角”你还有什么要提问的?学生通过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了解关于角的一些新的知识,及时与原有知识进行对比、整合,自主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列出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角还可以用∠2、∠3、∠4等表示吗?”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前面已学的“三线——线段、直线、射线”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而后选择一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小组针对他们的发言提出疑问,小组的成员答疑解惑,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总结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教材内容,概括出在已知线段的基础上认识了射线和直线,再从一点出发画两條射线可以组成角,进而联系到由线段组成的各种平面图形,更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如图1)。

3.完善对话教学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评价学生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不单是关注学业成绩,更是通过评价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对话教学过程中,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对话是否有效,进一步调整对话教学过程,助力学生对话力的提高。因而,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能单一的教师评价,还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眼学生未来发展。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多维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学内容也是千变万化,在教学过程中多维设立评价指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全面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机制,评价过程要避免生硬的负面评价,以肯定为主,指明方向,促进师生自我反思,比如,“他一定是经过认真思考了,解释得很有条理。”“会动脑,能从意义出发解决问题,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让学生感受成功,同时具备指向性,找到努力的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对话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为学生实现全面素质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新时代教师应该增强意识,营造良好的对话教学氛围,有效引导,提升学生对话力。

参考文献

[1]黄秀玲.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

[2]孙彦瑾.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价值及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2020(42).

[3]沈智惠.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21(26).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数学课堂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